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江苏医药》 > 2000年第9期
编号:10219851
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各阶段微循环的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江苏医药》 2000年第9期
     作者:陈力 孙宗娟 戎娟

    单位:(210024 南京,江苏省老年医院)

    关键词:慢性呼吸道疾病;甲皱微循环;肺性脑病

    江苏医药000912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不同阶段的甲皱微循环改变。方法 使用甲皱微循环检查仪对正常对照组30例、试验组100例进行甲皱微循环19项指标测定,采用田牛加权积分法进行处理。结果 慢性支气管炎组甲皱微循环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肺气肿、肺心病、肺性脑病与对照组比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利用甲皱微循环这一检测手段,可以间接了解呼吸系统疾病不同阶段的病情变化。

    五十年代我国钱潮等人首先提出了“微循环障碍性疾病”的概念。本文就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各阶段甲皱微循环的变化进行临床分析,目的在于对该病的早期发现,早期防治。

, http://www.100md.com     临床资料

    一、观察对象

    本组130例,其中男80例,女50例。年龄60~78岁,平均67±3岁。其中30例经门诊X线、常规心电图以及体检排除心肺血管疾病作为正常对照组。慢性支气管炎(慢支)3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30例,肺原性心脏病30例,肺性脑病10例共计100例作为试验组。

    二、方法

    在专用显微镜放大100倍条件下观察左手无名指甲皱皮肤微循环变化,计算方法使用田牛加权积分法。疾病诊断标准如下:①慢性支气管炎:均符合1979年全国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反复发作,每年发作至少连续3个月并持续2年以上者。②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并有桶状胸,体格检查和胸部X线检查有肺气肿表现,肺功能检查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残气量增加。③肺原性心脏病:慢支或肺气肿引起右心室增大或右心功能不全。根据病史、体征、心电图与X线确诊者,符合全国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标准。④肺性脑病:在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基础上出现嗜睡、神志恍惚或精神兴奋、燥动、震颤、抽搐或昏迷等症状,动脉血气分析提示二氧化碳潴留。
, 百拇医药
    三、结果

    慢性支气管炎组的甲皱微循环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肺气肿组与对照组比有明显差异,P<0.05。肺心病阶段甲皱微循环的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十分显著,P<0.025。肺性脑病组的甲皱微循环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见表1)。

    表1 呼吸系统疾病甲皱微循环的改变

    例数

    管袢形态积分值

    流态积分值

    管周状态积分值

    总积分值

    正常人

    30
, http://www.100md.com
    0.56±0.19

    0.70±0.30

    0.40±0.20

    1.66±0.26

    慢支

    30

    0.63±0.30

    0.97±0.37

    0.54±0.27

    2.14±0.33

    肺气肿

    30
, 百拇医药
    1.52±0.21

    1.44±0.18

    1.05±0.19

    4.56±0.34*

    肺心病

    30

    1.73±0.16

    1.61±0.35

    1.68±0.28

    5.07±0.40**

    肺性脑病

, http://www.100md.com     10

    2.08±0.81

    2.68±0.73

    3.00±0.73

    7.76±0.79***

    注:P<0.05 **P<0.025 ***P<0.01

    讨论

    慢性呼吸道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据统计慢性支气管炎的相对发病率约为4%,由慢性支气管炎引起肺心病或可疑肺心病者约为23%,而肺心病的死亡率约30%,尤其是肺心脑病的死亡率高达67.5%,严重地危害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对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防治实属重要。
, http://www.100md.com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慢性支气管炎与正常人在甲皱微循环上差异不大,当然慢性支气管的病程约8~10年,不同时期可有不同病理改变。只有少数病程较长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间甲皱微循环才有轻度改变。另外表1中肺气肿阶段甲皱微循环变化明显异于常人,如流速减慢,红细胞聚集,管袢畸形以及渗出或袢径改变等,说明肺气肿阶段微循环系统已有病理变化。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导致肺心病占肺心病总数的90%,肺心病阶段甲皱微循环障碍主要是血流速度明显缓慢,红细胞呈中度聚集,管袢畸形数增多,我们观察的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1]。为此我们认为对肺气肿的防治其重要性决不亚于对肺心病的防治。肺气肿、肺心病患者,由于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刺激骨髓生成大量的红细胞,红细胞压积可高达60%以上,且红细胞的聚集性比常人强,变形能力比常人低,导致全血粘度增高,流速减慢,输送氧的能力降低,造成恶性循环[2]。严重的低灌注,低氧血症,ATP含量减少,pH降低,酸性物质增多,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物质,如内皮素与一氧化碳释放失调,均可导致肺泡毛细血管微循环改变。近年已公认低氧、高粘血症是肺动脉高压最重要的发病因素,最终可发生右心衰竭[3]。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常可并发肺性脑病。
, http://www.100md.com
    另外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及pH下降等酸中毒是引起肺性脑病的主要原因。微循环检查发现袢数明显减少、渗出、袢径增宽、血流速度缓慢呈淤滞状,血细胞聚集呈粒絮状,可有白色微小聚集物形成等。众所周知,脑组织对氧及血液循环的需要比其它组织皆高,尤其大脑皮层细胞对氧最为敏感。轻度乏氧即可出现头昏、智力减退、嗜睡或神志恍惚。重度乏氧或二氧化碳潴留增加(也称二氧化碳麻醉状态),大脑血管即开始扩张,血流量增加,渗出进而出现脑水肿。通过微循环的动态观察发现乏氧早期时管袢入枝纤细,袢数减少或时隐时现,即微循环呈痉挛状态。当烦躁不安或抽搐或深度昏迷时袢数恢复,出枝增宽偶见渗出,微循环呈扩张状态,血中pH明显降低。此时如加用脱水治疗,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反之,在微循环呈痉挛状态时进行脱水使血液浓缩增加,将有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之虞。说明微循环改变对肺性脑病治疗的时机选择似有预告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证实,红细胞压积与脑血流量呈负相关,红细胞压积在30%左右时脑供氧量最大[2],因此对肺气肿、肺心病和肺性脑病在抗炎、止咳、平喘、吸氧等传统方案基础上,选择时机采用血液稀释疗法可取得满意效果。
, http://www.100md.com
    甲皱微循环是体内循环系统的一部分,故其变化可间接反映体内某些脏器微循环的改变,而其改变又早于临床体征之前出现。故临床微循环的检测可以早期发现疾病的有无,判断病情的轻重以及疗效和预后的判定等,因此临床微循环的检测确有其独特之长处。

    参考文献

    1,田牛,刘育英,李向红,等.微循环的临床与基础.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6,240.

    2,范家骏,赵国欣.血液流变学基础与临床.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72.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408.

    收稿:1999-12-20 修回:2000-04-2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