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实用医学杂志》 > 2000年第10期
编号:10209719
监测麻醉处理用于脑立体定向术125例
http://www.100md.com 《实用医学杂志》 2000年第10期
     作者:赵振龙 李韧韧 成良正

    单位:510500 广州市,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关键词:二异丙酚;芬太尼;麻醉;立体定向技术

    实用医学杂志001022 摘 要 目的:探讨监测麻醉处理(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MAC)这一麻醉新观念应用于脑立体定向术的方法、药物选择及监测的必要性;评价MAC改善手术条件、降低并发症、增加患者舒适度,提高围术期安全的效果。方法:手术开始前静注芬太尼1~2 μ g/kg,异丙酚0.5~1 mg/kg进行镇痛—镇静,以Ramsay评分法评价镇静深度,术中根据患者镇静深度可分次追加静注异丙酚0.5~1 mg/kg,每次间隔10 min以上。对于血压高于20/13.7 kPa(150/110 mmHg)者,分次静注乌拉地尔15~25 mg,使血压降至20/13.7 kPa以下,以防高血压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血压可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安全度过围术期,麻醉用药后Ramsay评分2~6分。结论:应用MAC技术能加强局麻药镇痛效果,消除患者因体位固定所致不适,有效地解除了患者的焦虑、紧张、恐惧,并使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起到了防止高血压颅内出血的作用,增加了围术期安全性。
, 百拇医药
    随着脑立体定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及生活水准的提高,故希望尽快周转出院并提高术中舒适度及安全性,因而近年引入了监测麻醉处理(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MAC)这一新观念[1,2]。作者1998年5月~2000年2月对125例脑立体定向术患者进行了监测麻醉处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25例,ASA Ⅰ~Ⅱ级,年龄28~72岁,其中男73例,女52例。手术涉及疾病有神经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氏病(101例),治疗癫痫(3例),颅内肿瘤活组织检查或定向切除(21例)等。其中术前合并高血压病患者19例。

    1.2 监测麻醉处理方法 所有患者手术前30 min肌注苯妥英钠0.1 g,进入手术室后常规行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SpO2)、血压(SBP,DBP)监测,面罩吸氧。手术开始前静注芬太尼1~2 μ g/kg,异丙酚0.5~1 mg/kg进行镇痛—镇静,以Ramsay评分法[3]评价镇静深度,术中根据镇静深度分次追加静注异丙酚0.5~1 mg/kg,每次间隔10 min以上。对于血压高于20/13.7 kPa(150/100 mmHg)者,分次静注乌拉地尔15~25 mg,使血压降至20/13.7 kPa以下,以防高血压颅内出血。记录镇静深度、血压、SpO2。术后随访恶心、呕吐发生率。
, 百拇医药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用±s表示,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行统计学处理,两两比较用q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Ramsay评分情况 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均评1分,给药后评2~6分。其中101例手术治疗帕金森氏病行电生理检测及核团毁损时评2分,其余时间及治疗癫痫和颅内肿瘤活检或切除者7例评3分,90例评4~5分,28例评6分。

    2.2 血压、SpO2监测结果 入手术室后血压较基础值显著升高,应用MAC后血压回降显著;各阶段SpO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详见表1。

    表1 125例患者监测指标变化情况(±s) 指标
, 百拇医药
    基础值(T1)

    入手术室后(T2)

    应用MAC后(T3)

    SBP(kPa)

    17.3±2.5

    21.9±3.6*

    16.8±2.7#

    DBP(kPa)

    9.8±1.8

    12.1±1.4*
, http://www.100md.com
    9.4±2.1#

    HR(次/min)

    80.2±12.3

    96.8±28.3

    87.6±16.1

    SpO2(%)

    98.1±0.9

    98.5±0.4

    97.5±0.7

    注:与T1比较* P<0.01,与T2比较# P<0.01
, 百拇医药
    2.3 副反应 注药后有3例(2.4%)发生呼吸暂停,给予疼痛刺激后好转(若出现于注药过程中应暂停给药)。有1例注药后出现舌后坠,须托下颌后方能维持有效通气,约5 min后好转。术后随访发生恶心、呕吐2例(1.6%)。

    3 讨论

    监测麻醉处理是指麻醉医生对局麻患者或接受诊断性、治疗性操作的患者在监测生命体征情况下使用镇痛—镇静药物,以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手术环境。其核心是静脉麻醉和局部麻醉(或区域阻滞)的联合应用,即在局麻(区域阻滞)时由麻醉医生负责实施镇痛—镇静,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对手术中问题及时处理[1,2]。其特点是对围术期患者全程监控,缓解患者焦虑、紧张与恐惧,减轻患者疼痛,增加术中舒适度,提高围术期安全。

    脑立体定向术的特点是:(1)术中有间断疼痛、刺激较小;(2)体位固定,易引起患者不适;(3)术中患者焦虑、紧张、恐惧,可引起血压升高、心动过速等,进而导致颅内出血等并发症[4]。本组结果表明,监测麻醉处理技术能加强局麻药镇痛效果,消除患者因体位固定所致的不适,有效地解除了患者的焦虑、紧张与恐惧,使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起到了防止高血压颅内出血的作用,增加了围术期的安全。
, 百拇医药
    异丙酚因其起效快、持续时间短及良好的恢复特性[5]而成为MAC中应用最多的药物。异丙酚静脉维持用药最好的方法是用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维持最低有效治疗药物浓度(MEAC)。咪唑安定与其特异性拮抗药氟马泽尼伍用也是可选择的方案,但费用可能会高于异丙酚。芬太尼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麻醉性镇痛药,虽然有恶心、呕吐等副作用,与异丙酚伍用则会降低此类副作用的发生,但可能有呼吸道不全梗阻或呼吸暂停等危险。故应常规吸氧,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施行MAC时要求麻醉人员始终在场,并备有给氧及抢救复苏设施方能确保安全。监测技术应简单有效、无创、经济,一般情况下脉搏血氧仪和血压计可满足要求。当SpO2低于91%时,应采取纠正措施,包括面罩给氧,加压呼吸辅助通气等。

    总之,MAC技术虽然有呼吸暂停或呼吸道不完全梗阻、恶心、呕吐等并发症,但只要用药合理,严密监测,可及时发现并处理上述并发症,因而围术期是安全的。比之于一旦发生颅内血肿等并发症要轻得多,且易于处理。患者术中舒适度提高了,也易于接受手术治疗。所以,MAC技术的应用创造了良好术中条件,增加了围术期安全性。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Sa Rego MM,Watcha MF,White PF. The changing role of 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 in the ambulatory setting. Anes Analg,1997,85(5):1020~1036.

    2,于颖群,李德馨. “监测的麻醉处理”近展. 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9,20(2):134~137.

    3,Ramsay MAF,Savage TM,Simpson BRJ,et al. Controlled sedation with alphaxalone-alphadalon. Br Med J,1994,301(2):656.

    4,田增民. 立体定向手术基本方法. 见:田增民,主编. 现代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学. 北京:中国科技术出版社,1997. 61~62.

    5,盛卓人,杨维明. 静脉麻醉药. 见:盛卓人,主编. 实用临床麻醉学. 第3版.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14.

    (修回日期:2000-07-1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