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00年第10期
编号:10228021
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干骨折
http://www.100md.com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年第10期
     作者:姚郁华

    单位:姚郁华(浙江省兰溪市第二医院 兰溪 321100)

    关键词: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001017

    自1985年~1997年,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股骨干骨折145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45例中,男106例,女39例,年龄12岁以下57例,13~45岁73例,46岁以上15例。儿童57例,成人88例。骨折原因:车祸致伤45例,高处坠落伤56例,重物压伤15例,骑自行车跌伤24例,其它伤5例。骨折情况:开放性骨折12例,闭合性骨折133例。145例全部为新鲜骨折。骨折部位:股骨上段48例,股骨中段62例,股骨下段35例。骨折类型:横型49例,斜型38例,螺旋型33例,粉碎性25例。多发性损伤9例,多发性骨折15例,合并休克6例。
, 百拇医药
    2 治疗方法

    儿童根据年龄和局部皮肤条件分别给予皮牵引或骨牵引,并用夹板、纱布垫局部外固定。成人采用中立位骨牵引“自动复位”,夹板、纱布垫局部外固定和功能锻炼的方法进行治疗。牵引的具体操作、穿针部位和术后处理均按方氏等[1]的方法进行,但对横型骨折先给予大重量牵引,只要牵引力线正确,重量足够,骨折皆可自行复位。复位后立即改维持重量。为了防止下地负重时骨折向外成角,1992年以后,采用了“高矮腋杖步行法”,即将短杖放于患侧,下肢外展,同时身体必然随短杖向患侧倾斜,尽量使身体重力线移至患侧髋关节之外,使患肢负重时,向外成角应力大大减少,甚至为零或方向向内。

    3 治疗结果

    成人骨折临床愈合时间50~126天,平均63天。儿童骨折愈合比成人快。随访128例,随访时间1~5年,无骨不连接发生,无患肢跛行。患肢膝关节屈伸活动轻度受限的14例,以成人为多。青少年以下病人因骨折愈合快,可塑性强,很少出现膝关节功能影响。本组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4例,静脉炎3例。均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保存肢体恢复功能,无后遗症发生。
, 百拇医药
    4 讨 论

    中西医结合牵引复位、夹板、纱布垫局部外固定和功能锻炼的方法治疗股骨干骨折,病人痛苦小,骨折愈合快,治疗时间短,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医疗费用低,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技术,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并进,值得城乡推广。

    骨折后复位应尽早完成,一般1~3天为宜,最迟不超过2周。每日测量肢体长度,双侧在同一位置对比,一旦等长,骨折多已自动复位。经X线证实后,将牵引重量减轻至维持重量。横型骨折允许一时性过牵,以利复位,但要及时消除,否则势必影响骨折愈合。粉碎性骨折不能过牵。骨折复位力求准确。个别情况下骨折即使复位较差,如无成角或旋转畸形,并不是中断牵引改做切开复位的绝对指征。

    正确地运用夹板和纱布垫局部外固定,并要教会病人,按计划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并能早日康复。

    去牵引不可过早,只有当X线片显示骨折处有明显的连续性骨痂形成,没有重叠移位,始可去牵引。去牵引后上段骨折要加用外展夹板超髋关节固定,下段超膝关节固定。
, 百拇医药
    正确地运用穿针部位。股骨髁上牵引和胫骨结节牵引,前者适用于股骨中段骨折及远侧骨折端向后移位的下段骨折;胫骨结节牵引,适用于上段骨折及远侧骨折端向前移位的下段骨折。

    注意穿针方向。股骨髁上牵引,克氏针应与股骨纵轴垂直,与关节面平行穿在股骨干的中轴线上。操作时由内向外穿针,由于针的推力,骨折远端向外移位,股骨纵轴倾斜,穿针貌似与股骨纵轴垂直,实则针尖向股骨近端倾斜。在牵引力的作用下,远侧骨折端从穿针部位为中心向外旋转移位。

    4.1 下地负重时骨折向外成角的防治 一是减少患肢的负重力,二是改变患肢的负重力线。“高矮腋杖步行法”两种作用兼有。本组5例骨折向外成角5~10度,用高矮腋杖步行2周后成角基本消失。高矮腋杖的差距,因骨折部位而不同,一般上段骨折为15~20cm,中段骨折为10~15cm,下段骨折为5~10cm,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4.2 并发症的防治 本组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4例,均为早期及时发现。即刻解除小夹板固定,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每4小时一次,其中2例作小腿筋膜室切开减压治疗,均保存肢体恢复功能,无后遗症出现。静脉炎3例,我们认为肿胀明显者,在牵引复位后应迟上小夹板3~5天。除抬高患肢及鼓励病人活动肌肉外,应辅以丹参等中西药活血化瘀,可改善微循环,对静脉炎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对骨折愈合也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方先之.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6.140~151

    收稿日期:2000-06-1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