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 2000年第6期
编号:10205585
复方氟罗沙星滴耳液的研制和临床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0年第6期
     复方氟罗沙星滴耳液的研制和临床疗效观察

    田静 钱彦华 谭德涛 孙华明

    关键词:复方氟罗沙星滴耳液;制备方法;稳定性

    氟罗沙星(Fleroxacin)是新一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并且高效、低毒,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为此,我们研制了复方氟罗沙星滴耳液,并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1 方法和结果

    1.1 复方氟罗沙星滴耳液的配制 我们研制提出的复方氟罗沙星滴耳液的配方是:氟罗沙星3.0 g,地塞米松0.2 g,醋酸适量,甘油200 ml,70%乙醇加至1 000 ml。具体配制方法是:取70%乙醇600 ml,加氟罗沙星搅拌混悬,滴加醋酸溶液,使氟罗沙星全部溶解;另取地塞米松溶于乙醇,加入上液中搅拌后过滤,加入甘油搅拌,自滤器上加70%乙醇至全量。半成品检验含量及pH值合格后,分装即得。
, http://www.100md.com
    1.2 质量控制

    1.2.1性状 为淡黄色澄明液体,pH值应为4.5~6.0。

    1.2.2 稳定性观察 将滴耳剂置于室温下,每隔2个月测氟罗沙星含量和pH值1次,连续观察8个月。结果其pH值无明显变化,氟罗沙星含量分别为0个月时的99.82%,99.53%,99.11%,98.87%,成份稳定。

    1.3 含量测定1.3.1 标准曲线的制备 用0.1mol/L的NaOH作溶媒,将本品配制成20μg/ml的溶液,使用UV-2201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测得本品在281nm处为最大吸收峰。精密称取105℃干燥至恒重的氟罗沙星100mg于100ml容量瓶中,加溶媒稀释至刻度,分别在281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将测得的数

    据进行直线回归,得回归方程:

, http://www.100md.com     A=0.0747C-0.0267 r=0.9999

    1.3.2 含量测定 取滴耳液0.5ml,置于100ml容量瓶中,用溶媒稀释至刻度,在281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按回归方程计算含量。结果本品含氟罗沙星应为标示量的90.0%~100.0%。

    1.4 致敏试验 采用最大剂量致敏试验方法。取健康白色豚鼠20只,背部去毛。采用5%甲醛溶液作为阳性对照组,实验组经预实验后选择100mg/kg剂量作为最大致敏剂量,皮下注射共3次,然后于首次注射后第14日和第21日,在动物未试验过的腹部一侧局部皮下注射进行激发,激发观察期为(24±2)h,观察动物有无局部红肿、抓鼻、竖毛、呼吸困难、痉挛、休克甚至死亡等过敏反应。结果表现实验组无过敏症状出现,过敏反应级数判定为0。

    1.5 临床疗效观察 本品用于临床治疗急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发作,外耳道炎等共154例(男89例,女65例),年龄最大的69岁,最小的3岁,平均38岁,治疗结果为:痊愈139例(炎症消退,干耳,听力恢复或好转),有效13例(耳痛消失,分泌物明显减少,中耳仍潮红,听力好转或无变化),无效2例(用药1周后,病情无明显好转或加重)。总有效率为98.7%。用药时间最长的7d,最短的2d,平均4.1d。
, http://www.100md.com
    2 讨论

    氟罗沙星是一种新型的广谱高效抗菌药物,可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性疾病。针对临床中耳炎的治疗需要,我们研制了复方氟罗沙星滴耳液。经检测它具有溶解性好、稳定性高的优点,经致敏试验检测证实无过敏作用,适于临床使用。

    本品经154例急、慢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对细菌感染所致的中耳炎,外耳道炎,鼓膜炎等症,炎症消失快,症状缓解迅速,疗效较好,有3例患者有暂时性耳痛,但能耐受,未见其它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简介:田 静(1964-),女,湖南省凤凰县人,主管药师,主要从事药剂研制和管理方面的工作。电话:(0871)31882007-2309

    田静(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昆明 650011)

    钱彦华(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昆明 650011)

    谭德涛(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昆明 650011)

    孙华明(第三军医大学预防医学系卫生毒理学教研室,重庆 400038)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编.中国医院制剂规范[M].第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56.

    [2] 韩 蓉,陈星织,周 黎,等.氟罗沙星的毒理学观察[J]. 苏州医学院学报,1999,19(9):33-3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