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2000年第11期
编号:10237557
耳后隧道皮瓣的临床应用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2000年第11期
     作者:李嘉丽 呼原

    单位:李嘉丽(广东省广州港港湾医院 510700);呼原(内蒙古包头钢铁公司职工医院 014010)

    关键词:

    广东医学001159 外耳道、耳廓前面的皮肤与软骨膜粘连较后面紧,且皮下组织少,一旦有皮肤缺损,修复较难,传统的游离皮瓣修补法失败率较高。1992年起我们利用耳后隧道带蒂皮瓣修复耳道、耳廓皮肤缺损共8例,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例中女5例,男3例;年龄26~59岁,平均39岁。病史2个月至6 a;平均3 a。其中耳廓肿物5例,耳道肿物2例,耳廓外伤部分缺损1例。

    1.2 手术方法 本组患者均采用局麻,仰卧位,患耳向上,切除肿物后根据缺损部位、大小、形状在耳后乳突区表面皮肤取皮瓣,蒂部位于耳甲腔对应的耳廓附着处。将耳廓后沟与耳界切迹处切开,即造成隧道。隧道宽窄以能在提拉后将皮瓣旋转至耳甲腔、耳道缺损区止。然后修剪皮瓣,使之与受皮区对合,间断缝合耳道口、耳甲腔创口,局部酒精棉球压迫。耳后供皮区经潜行分离减张后予以缝合。

    1.3 典型病例 例1.男,39岁,左耳甲腔黑痣样肿物20 a,近3个月渐增大,曾先后2次接受冷冻治疗。黑痣样物未能消除,且局部发痒,时有渗液溢出。检查见左耳甲腔黑痣样物直径约1 cm,表面无溃烂。于1992年6月局麻下行左耳甲腔肿物切除术加耳后隧道皮瓣修复,6 d后拆线出院。切口愈合良好。皮瓣与周围组织颜色相似,无明显差别。切除物病理报告:左耳甲腔黑色素瘤伴不典型增生。2 a后信访未见肿物复发。

    例2.女,39岁,左耳道无痛性肿物半年。体查见左耳道口肿物约0.3 cm×0.3 cm,浅褐色,表面腊样光泽、鼓膜完整,耳后及颈部淋巴结无肿大,听力正常。局麻下切除肿物,耳后隧道皮瓣修复耳道、耳甲腔皮肤缺损,切口Ⅰ期愈合。病理结果:基底细胞癌。术后0.5 a信访,肿物未见复发、皮瓣生长良好。

    2 讨论

    耳廓、耳道新生物并不少见,是基底细胞癌和上皮细胞癌好发部位,恶性黑色素瘤少见。除取活检外,一般耳廓皮肤切除后及耳廓缺损均需修复。以往耳道、耳甲腔皮肤缺损多采用游离皮瓣修复。成活率不高,且色泽有明显差异,我们采用耳甲腔对应耳廓附着处做隧道,用耳后皮肤修复耳道口、耳甲腔皮肤缺损成活率高,操作方便又能解决修复区皮肤颜色差异问题。而且供皮区隐蔽,不影响美容,经潜行分离减张后可间断缝合,从而达到一次成形的目的。,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