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综合临床》 > 2000年第12期
编号:10210806
心肌再梗死的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国综合临床》 2000年第12期
     作者:张敬明 刘英 刘惠亮 张明霞

    单位:宁夏自治区中卫县人民医院心内科 751700

    关键词:

    中国综合临床001213 随着急性心肌梗死(AMI)存活率的提高,发生心肌再梗死者增加,再梗死后并发症多,成为影响AMI住院病死率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其临床特点并探讨改善预后的可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MI诊断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心肌再梗死的诊断依据[1]:①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②这次又发生心肌梗死的临床主要表现有:心前区不适或胸痛,不明原因的心衰或心源性休克。③异常Q波的改变:较前加深、变宽或新出现;或 QRS波群由 QR、rS变为QS型;或突然消失,出现ST段改变。④ST段改变:进一步抬高或下降;出现 ST-T演变。⑤T波改变:倒置T波进一步加深;或伴随ST段改变,倒置T波变浅甚至转直立。⑥出现新的房室、束支阻滞或频发多源室早或其他室性心律失常等。⑦心肌酶再次升高(为必备条件)。本组AMI病例121例,其中52例发生了心肌再梗死,男42例,女10例;年龄41~90岁,平均61岁;并发高血压病12例,糖尿病19例,高血压与糖尿病12例,无高血压、糖尿病9例。同一部位心肌再梗死7例,不同部位心肌再梗死45例。
, 百拇医药
    1.2 观察方法 入院后常规心电监测,观察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情况,密切注意患者心功能,并根据 Killip分级法,确定心功能分级。入院后第1天做18导联心电图,以后每天做1次12导联心电图,观察其动态变化,入院后每天测心肌酶1次至恢复正常,病程中如有胸痛、心前区不适、心衰等症状加重时,随时做心电图、查心肌酶,观察其动态变化。

    2 结果

    2.1 心肌再梗死发病率 121例AMI中5年内发生心肌梗死者52例,发病率为42.98%,其中发生在1月~1年以内的37例,占30.58%;发生在1~5年以内的有15例,占12.4%。比较1年以内发生心肌再梗死显著多于其以后发生者(P<0.05)。

    2.2 心功能Killip分级 心肌再梗死组心功能Ⅲ级29例(55.77%),Ⅳ级16例(30.77%);初发心肌梗死组Ⅲ级21例(30.44%),Ⅳ级11例(15.9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 百拇医药
    2.3 室性心律失常 心肌再梗死组发生短阵室速21例(40.39%),室速+室颤12例(23.08%);初发心肌梗死组发生短阵室速18例(26.09%),室速+室颤8例(11.5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

    2.4 住院病死率 心肌再梗组死亡16例(30.77%),初发心肌梗死组死亡9例(13.0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3 讨论

    心肌再梗死尸检证实[2]冠状动脉各大主支粥样硬化(AS)严重狭窄和在此基础上并发血栓是发生心肌再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组心肌再梗死患者中,两次心肌梗死部位不同者45例,占心肌再梗死者的86.54%。住院期间死亡16例,其中半年以内死亡12例,占心肌再梗死亡者的75%(12/16)。直接的死亡原因为泵衰竭、室颤,说明心肌再梗死易发生在初次心肌梗死后1年内,以不同部位心肌再梗死多见;发生在半年之内的心肌再梗死住院病死率高,其可能的原因为在初次心肌梗死发病1年内,冠脉AS病变不稳定,易发生其他病变AS冠脉部位的血栓形成发生心肌再梗死。半年内发生心肌再梗死者病死率高的原因可能为:初次心肌梗死后在半年内心功能尚处于代偿改善阶段,心肌电活动处于不稳定状态,心肌再梗死后不仅为梗死面积的扩大,而且由于心肌内出现新老病变共存,病变比较复杂,对心电传导和心脏的顺应性等均产生严重影响,且从心肌再梗死尸检病理证实[2]:心肌再梗死为多支冠脉的严重狭窄,必然严重影响冠脉侧支循环代偿功能作用,在各种诱因作用下,极易发生新的冠脉血栓形成、缺血或心肌坏死范围扩大,影响心电功能的正常传导,而导致心动过速、室性早搏以及心室颤动等严重心律失常。另外心肌再梗死由于心肌新老病变共存,梗死面积扩大和瘢痕愈合等,必然直接影响到心电的传导,引起各种心律失常,从而降低了心肌的舒缩功能和顺应性,使心室的搏出量下降,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冠状动脉的灌注压,使心肌缺氧进一步加重,造成恶性循环,甚至可导致顽固性心力衰竭,是造成死亡的直接原因。心肌再梗死后面积的扩大,也可以引起心电传导功能障碍,造成室颤阈值下降,易引起心室纤颤而死亡。本组1例初次心肌梗死后1个月出现再梗死,初次梗死部位为下壁加右室,心功能Ⅲ级,频发室早,梗死后心绞痛反复发作,1个月后在睡眠中(3:00)突发心肌前间壁再梗死,心功能转为Ⅳ级,出现持续室速和室颤,经抢救无效死亡。另1例死亡患者,初次心肌梗死为前壁,心功能Ⅱ级,偶发室早,梗死后心绞痛反复发作。4月后因受凉,上呼吸感染后,诱发心肌再梗死,为下壁加右室,心功能为Ⅳ级,频发室早、室颤、经抢救无效死亡。进一步证实梗死面积扩大、心电传导障碍的恶性循环,导致泵衰竭,室速室颤是造成死亡的直接原因。
, 百拇医药
    本组心肌再梗死患者中,初次心肌梗死后均有不同程度心绞痛反复发作,其可能的原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狭窄,初级梗死后侧支循环代偿功能减退,在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作用下,存活心肌缺血进行性加重,产生缺血叠加效应[3],导致心肌坏死。本组同一部位心肌再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变化中可见:心肌再梗死后的心电图与初次梗死后的心电图比较,其初次梗死心电图中qR型的R波渐变小,部分R波消失呈QS型,而心肌酶再次升高幅度不大。故对疑为心肌再梗死患者,应仔细观察心电图动态变化,并与原心电图比较,同时结合心肌酶学检查,以免漏诊误诊,且警告医生,重视梗死后心绞痛的防治。

    心肌再梗死患者冠脉狭窄严重,所以各分支之间的代偿吻合能力也必然会减少,冠脉侧支循环代偿功能减退,加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易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并发血栓,是发生心肌再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促进斑块消退,预防血栓形成,增加冠脉侧支循环的代偿能力,在防治心肌再梗死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 百拇医药
    为了防止心肌再梗死,应在初次心肌梗死后尽早实施血运重建,如血栓溶解治疗或急症PTCA,对初次心肌梗死后患者,应强调长期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ACEI及硝酸酯类药物,加强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的Ⅱ级预防。同时戒烟,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对溶栓及PTCA失败的心梗患者,应尽早实施冠脉搭桥术,改善心肌供血状况,防止心肌再梗死的发生,加强对心肌再梗死泵衰竭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并对心肌再梗死者及时再溶栓等血运重建,努力提高其存活率并改善其预后。

    参考文献

    1,徐义枢,陆宗良,寇文,等.早期心肌再梗塞和梗塞延展的临床分析.中国华心血管杂志,1994,22(6):409

    2,吴 遐,陈在嘉.76例心肌再梗塞尸检分析.中国循环杂志,1992,7(3):172

    3,陈纪林,陈在嘉.心肌缺血的叠加在心绞痛中的作用.中国循环杂志,1993,8(2):77

    [收稿:2000-03-1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