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湖北中医杂志》 > 1999年第0期
编号:10229221
略论血证治则
http://www.100md.com 《湖北中医杂志》 1999年第0期
     作者:黄志杰

    单位:湖北中医学院(430061)

    关键词:

    湖北中医杂志99zk15 血证是指血液不循常道,溢出脉管之外,导致九窍、肌肤等部位出血的统称。是多种疾病过程中以出血为主要症候的病证。如吐(呕)血、咳(咯)血、衄血、便血、尿血、紫癜、崩漏等均属血证范畴。

    血证的治则,前贤已有论述。如《内经》指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原则。东汉杰出医学家张仲景提出血证辨证论治原则,每一病证处有方药。元代医家葛可久主张急性出血证应以止血为要,并创制有十灰散。明代医家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了治吐血三要法:“一曰宜行血不宜止血”,“二曰宜补肝不宜伐肝”,“三曰宜降气不宜降火”。清代医家唐容川《血证论》提出治疗血证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原则。这些治疗原则长期指导着临床实践。为使血证治疗有规律可循,笔者在学习前贤经验、参阅大量现代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临床体会,将血证分为急症期、缓和期、恢复期等三期,治疗归纳为急症抢救、辨证论治、调理恢复三大法则和十四法。现简述如下,若有不妥之外,望同道赐教。
, 百拇医药
    1 急症抢救

    血证出现发病急、出血多、病势猛、变化快的特点时属急症期。多见于大窍道出血,如吐血、便血、崩漏等。由于出血多,极易导致气随血脱或阳气暴脱的症候。此时治疗应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立即采取果断措施抢救病人,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出血,均应用塞流止血法阻止出血。正如唐容川所说“存得一分血,便保一分命”。若出现气随血脱或阳气暴脱证,应分别采用益气固脱和回阳救逆法抢救病人。否则将出现阴阳离决之严重后果。

    1.1 止血治标法

    此法适用于出血量多,来势凶猛的血证。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出血、任何部位的出血,均可用十灰散、或三七粉、或云南白药冲服。1~2小时一次。吐血病人可频饮,以防呕吐加剧,同时可根据病证的寒热虚实辨证用药。

    1.2 益气固脱法

    此法适用于气随血脱之证。临床表现为大量出血,兼见嗜睡昏厥,声微息短,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弱。应急用独参汤煎服。《景岳全书》指出:“暴吐暴衄,失血如涌,多致血脱气亦脱,危在倾刻者,此其内伤败剧而然,当此之际,速宜补气为主。盖有形之血不能即生,无形之气宜当急固,但使气不尽脱,则命犹可保,血渐自生,宜急用人参一二两为细末,浓煎独参汤徐服亦可”。
, 百拇医药
    1.3 回阳救逆法

    此法适用于阳气暴脱之证。临床表现为出血量多,兼见上气喘急,冷汁淋漓,手足厥冷,神昏不语,脉微欲绝等。速用人参12克,附子10克煎服。可酌加龙骨、牡蛎、麦冬、五味子等以固涩敛汗回阳救阴。

    2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法则。对血证而言,主要用于病情缓和的病证,亦可作为急症期在塞流止血的同时辨证用药的原则。

    2.1 清热泻火法

    适用于邪热炽盛,迫血妄行,血溢脉外引起的血证。如胃火炽盛、肝火犯胃、肝火犯肺、心火亢盛等证。临床表现为发病突然,出血量多,病情急骤,血色鲜红或紫红,兼见发热,面赤,心烦,尿赤、便秘,舌质红,舌苔黄,脉数有力。多见于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血证。唐容川《血证论》指出:“血证气盛火旺者,十居八九,当其腾溢,而不可遏”。治疗“唯有泻火一法,除暴安良,去其邪以存正”。“必亟夺其实,釜底抽薪,然后能降气止逆”。可选用大黄、黄连、黄柏、黄芩、龙胆草、石膏、知母、犀角、桑白皮、仙鹤草、大蓟、白茅根、花蕊石等。代表方有泻心汤、龙胆泻肝汤等。
, http://www.100md.com
    2.2 凉血止血法

    适用于温热之邪内犯营血,或其他原因所致血分热盛,迫血妄行导致的血证。临床表现为血色深红,斑疹色紫,兼见发热夜甚,烦躁,舌质降,脉数等。多见于紫斑、衄血、咳血、尿血等病证。可选用生地、丹皮、犀角、玄参、赤芍、大青叶、紫草、茜草、仙鹤草、大蓟、小蓟等。代表方有犀角地黄汤、清营汤等。

    2.3 养阴止血法

    适用于阴虚火旺,虚火伤络引起的血证。多见于肺、肝、肾三脏阴虚火旺之血证。临床表现为病势较缓,反复出血,病程较长,出血量或多或少,兼见手足心热,两颧红赤,潮热盗汗,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多见于吐血、咯血、紫斑、尿血等病证。可选用生地、丹皮、沙参、麦冬、地骨皮、白薇、天冬、龟板、女贞子、旱莲草、茜草、仙鹤草等。代表方有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茜草根散、百合固金汤等。

    2.4 补气摄血法
, 百拇医药
    适用于脾气虚衰,血失统摄引起的血证。临床表现为出血量或多或少,血色较淡,兼见面色无华或萎黄,语声低微,体倦乏力,纳差腹胀,舌质淡,脉细弱等。多见于吐血、便血、衄血、崩漏、痔疮出血等病证。可选用红参、西洋参、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棕榈炭、藕节炭、百草霜、血余炭、地榆炭等。代表方有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

    2.5 活血化瘀法

    适用于瘀血阻滞脉络,血不循经引起的血证。临床表现为血色紫暗有块,兼见胸腹疼痛,或呈刺痛,固定不移,或触及积块,或有跌扑等病史,舌质暗红,有瘀点,脉涩。多见于吐血、便血、紫斑、崩漏等病证。其治疗应本着“血实者宜决之”的原则,可选用血竭、桃仁、红花、大黄、乳香、没药、三七、蒲黄、赤芍、益母草等。代表方有桃红四物汤,少腹逐瘀汤等。

    2.6 温阳止血法

    适用于虚寒性的血证。主要是脾肾虚寒,不能固摄血液所致。临床表现为血色暗淡量少,或淋漓不断,兼见面色苍白或萎黄,畏寒肢冷,纳差便溏,腰膝酸软,舌淡苔薄,脉沉无力。多见于吐血、便血、崩漏、痔疮出血等病证。可选用炮姜、干姜、灶心土、艾叶、赤石脂、附子、肉桂等。代表方有黄土汤、十四味健中汤、肾气丸等。
, 百拇医药
    3 调理恢复

    血证是直接耗损人体气血的疾病,无论是急性大量出血,还是少量慢性出血,都可导致气血阴阳虚衰。有些病例可有余热或瘀血未清的情况,有些病例可有腹胀、纳差、失眠、多梦等兼症。因此,恢复期治疗应以调理复正、清除余邪、防治兼证为原则。

    3.1 补益气血法

    本法适用于出血停止,病情稳定,仍见面色萎黄,短气乏力,纳差腹胀,唇舌色淡,脉细弱等症。可用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丸加减。兼四肢厥冷、大便溏稀等阳虚有寒证,加干姜、附子、肉桂;兼纳差、腹胀者,重用白术、茯苓,加神曲、陈皮、砂仁;兼失眠、多梦者,加茯神、远志、柏子仁、酸枣仁。

    3.2 调理脾肾法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主一身正气。因此,血证恢复期补益脾肾对病人早日康复十分重要。脾肾虚衰临床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纳差便溏,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四肢厥冷,舌淡少苔。脉沉细等。可选用归脾汤或肾气丸调理。兼证参照有关治法处理。

    3.3 清除余邪法

    出血证经急救和辨证论治,出血停止,病情稳定,趋于康复时,有些病例仍有余热或瘀血未清的情况影响病人康复。此时应在补益扶正的基础上或兼清余热,或兼祛瘀血。兼有余热未清者,可在补益扶正方药中加山栀、黄芩、枇杷叶、淡竹叶等;兼有瘀血者,可在补益扶正方药中加入赤芍、丹参、益母草等。

    血证是临床常见病证,若能明确治疗原则,掌握治疗规律,对及时抢救病人,提高临床疗效将大有裨益。,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