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口腔科 > 口腔颌面部炎症 > 面神经麻痹(面瘫、Bell麻痹)
编号:10231534
浅谈电针治疗体会
http://www.100md.com 《广西中医药》 1999年第0期
     作者:洪金平

    单位:桂林市铁路医院 541001 中国广西桂林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偏瘫;电针治疗

    广西中医药99zk63 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是否应采用电针治疗,临床尚有争论。有人认为急性期电针治疗会造成日后面肌痉挛。另一种看法认为电针可促进恢复,使恢复更完全,而不会引起面肌痉挛。笔者比较赞同后一种看法。因为电针治疗时面肌收缩跳动与面肌痉挛的发生没有内在的联系。笔者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即进行电针治疗,除针刺常用的面部穴位之外,还针刺翳风穴及耳前相当于听宫与上关之间面神经尚未分支的部位。据笔者临床观察,针刺这2个部位,能更有效地消除面神经管内的无菌性炎症及水肿,及早解除面神经受压而使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早日恢复。

    2 脑血栓形成所致偏瘫
, 百拇医药
    2.1 对脑血栓形成所致偏瘫应及早进行头针治疗 头针可以使脑部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防止血栓继续扩延,减轻脑损伤。国内曾报道:分别于头针前、头针过程中、头针后做脑血流图检查,结果显示:头针过程中、头针后(后效应)的脑血流图都有明显改善,提示脑血流量增加。说明早期运用头针治疗,有利于脑血栓形成的恢复,防止偏瘫的形成。

    2.2 维持足够的刺激量 为了使脑血管充分扩张,维持充分的脑血流量,笔者每次均治疗1h,而且先针头针,其次针下肢穴位,最后针上肢穴位。出针顺序与上述相反:先出上肢,下肢次之,最后为头针,以维持针刺的时间及保证有足够的刺激量。

    2.3 正确选择头针刺激区 脑血栓形成所致偏瘫伴有感觉障碍,一般选对侧运动区及感觉区进行针刺,这样至少要针6根针,病人比较痛苦。通过笔者临床观察,只针运动区同样可达到同时针运动区与感觉区的效果,且用针较少,可减轻病人痛苦。如伴有运动性失语,针运动区下2/5(言语一区)即可。对于伴有命名性失语及感觉性失语,针言语二区及言语三区即可。
, 百拇医药
    2.4 头针配合体针治疗 单用传统针刺法治疗偏瘫难以获得较好效果,通过笔者临床观察,头针和传统针刺合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5 运用现代解剖知识来指导针刺治疗 对于偏瘫的上肢,笔者多以上肢外侧为针刺点,即以肌腹最丰满的部位为针刺点。因为上肢功能的体现是通过上臂外展上举及前臂的伸屈来完成的。而上肢偏瘫主要是伸肌群功能丧失造成的,因此改善伸肌群功能就是治疗的关键。就上臂来说,三角肌是外展上举的主要肌肉。从针刺穴位来看,肩会分别在该肌的上下缘,都不是刺激三角肌的理想刺激点。笔者根据解剖知识,选三角肌两处作为针刺点:上点位于肩后下方2cm处,下点位于月 需会前上方3cm处,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刺激三角肌的大部分肌纤维,使之产生更有效的收缩。前臂选4个针刺点,第1点为支沟穴与外关穴之间偏桡侧2cm处,该针刺点可刺激拇长伸肌及拇短伸肌;第2点为四渎穴偏桡侧2cm处,该针刺点可刺激拇长展肌。针刺此2点可使拇指伸展功能早日恢复。第3个针刺点为阳谷与阳溪穴之间,第4个针刺点为合谷穴,针刺此2点可刺激指总伸肌,使腕部早日恢复伸屈功能。这样,上肢6个针刺点就能刺激上肢伸肌群,从而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
, http://www.100md.com
    2.6 电针刺激量要分阶段逐渐增加 电针刺激量开始时以病人能耐受的刺激量为基础,每隔10min增加1次,以病人能耐受的最大刺激量维持1h,这样才会取得好效果。

    3 颅脑外伤所致偏瘫

    颅脑外伤所致偏瘫头针刺激区的选择原则与脑血栓所致偏瘫头针刺激区相同,但脑血栓形成以大脑中动脉最常见,中央前回受损最重,上肢瘫痪较重,右侧偏瘫者多伴有运动性失语。大脑前动脉血栓以中央前回上1/5受损严重,下肢瘫痪较重,上肢较轻,不伴有运动性失语。颅脑外伤可在同侧脑内的不同功能区同时发生,而且还可在对侧发生损伤,形成左右半球不同脑功能区损伤并存的复杂情况,可导致单瘫、上下肢交叉瘫、全瘫等。就失语而言,命名性失语及感觉性失语多见。笔者除选用运动区、言语区之外,常常嘱病人剃光全头,用电子针灸按摩器的导电橡皮头作全头缓慢滑动,刺激更大的范围,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1999-09-30收稿,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口腔科 > 口腔颌面部炎症 > 面神经麻痹(面瘫、Bell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