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肺血管病杂志》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55433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高凝状态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3年8月25日 《心肺血管病杂志》 1999年第3期
     作者:陈冰雪 武兴权 张永贵 丁 洋

    单位:解放军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050081)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高凝状态

    心肺血管病杂志990318 摘要 为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高凝状态与血栓形成的关系 和机制,对64例不同程度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及20例正常人血浆von Willebrand因子(vWF :Ag)、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以及尿纤维蛋白肽A(U FPA)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以上指标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说 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存在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倾向,并随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而增 加。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血栓的危险性较正常人明显增高。选用新的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和指标对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患者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的各项指标进行 检测。
, 百拇医药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心衰组:选择住院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4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 26例,平均年龄为51.9±11.3岁。心功能采用NYHA分级方法,其中Ⅱ级8例;Ⅲ级29例;Ⅳ 级27例。彩色超声多普勒测定心功能为CO(L/m)2.9±1.1;CI(L.min-1/m\+2)2.4±0.7 ;EF(%)35.4±11.8;E峰(cm/s)51.8±15.9;A峰(cm/s)59.2±10.6;E/A0.8±0.48。对照组: 选择年龄、性别与心衰组相匹配的健康人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4.7±9 .9岁。均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常规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者。

    2. 方法 血浆标本的采集和检测:受试者均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所有患者于采血前1周停用 所有能影响凝血系统的药物。血标本立即低温离心,分离血浆后置于-20℃冰箱内保存待测 。血浆vWF:Ag\,GMP140测试药盒由苏州医学院凝血与血栓研究所提供。前者采用固相酶联免 疫双抗体夹心法,后者采用双抗体夹心放免法。血浆D-Dimer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 法,药盒由上海捷门生物制品公司提供。尿 液标本的采集和检测:尿液标本的采集与血浆标本的采集同步进行,均取清晨第一次中段尿 。参照宋善俊[1]等的方法处理标本后,置于-4℃冰箱中存放,2周内测定。同时收 集2ml尿液,用生化分析仪测定尿肌酐浓度。尿纤维蛋白肽A测定也采用宋善俊等 的方法,所 用仪器采用510
, 百拇医药
    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及Wat ers-486可调紫外光检测器,ODSC-18色谱柱10μm、4 .6×250nm),标准品

    由Sigma公司提供 。结果用尿肌酐(Cr)浓度进 行较正。统计学方法:所有结果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 果

    1. 心衰组与对照组内皮损伤、凝血、纤溶及血小板指标检测结果和比较见表1。

    2. 不同心功能等级内皮、凝血、纤溶及血小板指标相关性比较见表2。

    表12组内皮凝血纤溶血小板指标检测结 果及比较(±s) 组别
, http://www.100md.com
    n

    vWF:Ag(%)

    UFPA(ng/mg)

    D-Dimer(mg/L)

    GMP-140(mg/ml)

    对照组

    20

    98.85±24.57

    25.50±9.40

    0.35±0.11

    15.65±4.65

    心衰组
, 百拇医药
    64

    156.46±54.31

    47.60±21.97

    0.63±0.3

    22.46±7.16

    P值

    <0.05

    <0.05

    <0.01

    <0.01

    表2心功能等级与内皮凝血纤溶血小 板指标关系 组别

    n
, 百拇医药
    vWF:Ag(%)

    UFPA(ng/mg)

    D-Dimer(mg/L)

    GMP-140(mg/ml)

    心功能Ⅱ

    8

    120.97±24.57

    30.38±12.60

    0.51±0.18

    17.69±3.53

    心功能Ⅲ

    29
, http://www.100md.com
    146.44±32.39

    42.95±20.03

    0.72±0.46

    21.44±4.28

    心功能Ⅳ

    27

    171.85±60.06

    65.87±30.14

    0.64±0.23

    26.43±10.45

    注: vWF:Ag\,GMP-140与心功能等级呈正相关(r=0.4413;r=0.4062;P<0. 01)UFPA\,D-Dimer与心功能等级无明显相关
, 百拇医药
    讨 论

    高凝状态是指多种病理因素引起的机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 凝血、纤溶以及体内抗凝系统等功能失调,血液的凝固性增高,有利于血栓形成的病理状态 [2,3]。多种资料证实,促发血栓前状态发生的众多因素之间是密切相关的。FPA 是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其α-链氨基端被切断而释放出来的小分子肽片段,是反 映体内凝血酶活性及纤维蛋白形成的可靠敏感指标[4]。D-Dimer是交联纤维蛋白经 纤溶酶降解而产生的最简单的特异性降解产物[5],其水平的增高不仅可反映继发 性纤溶亢进的存在,而且也间接地反映凝血酶活性的增强[6,7]。血浆GMP-140是 血小板内α颗粒的内容物之一,当血小板在病理因素的刺激下,伸出伪足释放其内容物,参 与止血或血栓形成的过程[8]。vWF:Ag即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是由血管内皮细 胞和巨核细胞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它参与凝血、促进血小板的粘附,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 标志物之一。
, 百拇医药
    从本研究的结果(表1)中可以看出,心衰组凝血性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充血性心力衰 竭患者体内存在有高凝状态,我们认为此状态的产生可能与心力衰竭状态时的多种病理因素 有关,如心脏的舒缩功能障碍、血液淤滞、组织缺血缺氧、血小板激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等。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可使血浆vWF:Ag水平升高,内皮下胶原组织的暴露可激活血小板 和凝血酶,表现为血浆GMP-140及尿FPA水平升高。vWF:Ag是凝血因子Ⅷ载体,并可通过其桥 梁作用分别粘着与胶原纤维和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受体GPIb,促进血小板的粘附及动脉硬化 的形成[9],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从表2的结果中分析,心功能Ⅱ级患者vWF:Ag已有明显增高,但FPA、GMP-140水平仅稍有增 高,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说明心功能Ⅱ级患者体内已有血液凝固性增高,但无血栓形成。而 心功能Ⅲ、Ⅳ级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增高,表明在其体内存在有更强烈的促凝因素。

    从临床上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微 血栓的形成容易造成漏诊、误诊外,另一方面则可能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纤溶系统的 活性高低有关。我们的结果显示,心衰组血浆D-Dime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反映了充血性 心力衰竭患者体内存在有继发性纤溶亢进。提示病理因素在激活凝血系统的同时,也激活了 纤溶系统,纤溶酶可降解高凝状态下不断产生的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凝块,防止了微血栓的 进一步发展。
, http://www.100md.com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的高凝状态与心功能的严重程度有明显关系,提示我们应提高对其 微血栓形成并发症的重视程度,并给予一定的抗凝治疗,控制高凝状态的进展,从而提高治 愈率,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宋善俊,李学军,魏文宁,等.尿纤维蛋白肽A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中华血液学杂志,1996,17:103.

    2 Bauer KA, Rosenberg RD. The pathophysiology of the prethrombolic state in hum en: Insights gained from studies using markers of hemostalic system activiation. Blood, 1987, 70(2):343.

    3 王振义.血栓前状态的研究现状.中华血液学杂志,1991,17(2):103.
, 百拇医药
    4 Eisenberg PR, Shermen LA, Schecman K, et al. Fibrinopeptide A:A marker of acu te coronary thrombosis. Circulation, 1985,7(5):912.

    5 Greensberg CS, Dcrinc DV, Mcgrac KM, et al. Measurement of plasma fibrin D-Di m er levers with the use of a monoclonal antibody coupled latex beed. AM J Clin Pa thol, 1987, 87:94.

    6 Carr JM, Mckinney M, Modongh J, et al. Diagnosis of diss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role of D-Dimer. AM J Clin Pathol, 1989, 911:280.
, http://www.100md.com
    7 黄尉国.血浆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应用.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5,18(2):71.

    8 吴国新,阮长耿.血小板颗粒膜蛋白的研究进展.中华血液学杂志,1994,5:162.

    9 Hourdille P, Gralnick HR, Heimann E, et al. Von willebrand factor bound to gl ycoprotein Ib is cleared from the platelet surface after platelet activiation by thrombin. Blood, 1992,79:2011.

    (1998-06-08收稿)

    (1998-12-30修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