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 2000年第4期
编号:10255686
全消化道霉菌感染1例
http://www.100md.com 2003年8月25日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0年第4期
     作者:陈剑平 李仁志 芮景

    单位: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芜湖 241001

    关键词: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000436 中图分类号 R57

    1 病例

    患者,男,60岁,中上腹不适伴进食梗噎、呕吐4mon。既往无胃病、肠炎史。发病前未使用任何药物,无放射线接触史。体检:营养状况一般,消瘦,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心肺(-),腹软,肝脾肋缘下未触及,未扪及肿块,腹水征(-)。消化道钡餐检查提示食道下端管腔狭窄,管壁不规则,贲门部见一巨大块影。胃镜检查发现食道下段粘膜隆起致管腔狭窄,胃镜无法进入胃腔。腹部B超检查见胃贲门部、胃底及部分胃体部胃壁广泛性不规则增厚,形成一约100mm×84mm×60mm混合性肿块,周围淋巴结肿大,脾门与胰尾分界欠清。肝肾功能检查正常。临床拟诊为“胃贲门癌侵及食道下段”。术前未予抗生素治疗。于1999年9月10日行胸腹联合手术,术中见胃底贲门部有一巨大肿块,质硬,表面呈结节状,与食道下段、脾脏及胰尾部融合成团,合并胃周、脾门处多个肿大的淋巴结,遂行全胃附加脾脏及胰尾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胃底、贲门慢性溃疡并发霉菌感染,累及食道下段,脾脏内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胰尾内见多个微小梗死灶;胃大弯、小弯淋巴结均呈反应性增生。术后予抗生素静脉滴注1wk,d5出现口腔粘膜白斑,涂片检查见真菌菌丝,给予氟康唑50ml静滴,每日1次。3d后口腔粘膜白斑消失,继续使用氟康唑。至d13患者出现腹泻,大便培养为白色念珠菌,即加用伊曲康唑200mg口服,每日1次,3d后腹泻好转,复查大便培养仍见少量真菌,停用氟康唑,继续口服伊曲康唑。术后1mon患者突然出现腹痛、腹胀及黑便,腹腔穿刺抽吸出暗红色不凝血,急诊行剖腹探查术,发现多处肠管坏死及穿孔,行坏死肠管切除及肠造瘘术,术后次日患者死亡。术后病理检查为:空回肠、回盲部及右半结肠均为霉菌性肠炎,菌丝孢子深达肠壁外脂肪组织,同时伴多灶性溃疡形成及肠穿孔。

    2 讨论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药物的长期应用,临床上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日益增多,但如此严重,累及全消化道的霉菌感染却很少见报道。深部真菌感染多由念珠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等引起,主要侵及深部组织及内脏器官,引起炎症、坏死及脓疡。若溃疡深大,特别是已触及腹部包块者,或开腹探查发现已有包块者,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对已诊断为系统性霉菌感染者宜早期联合系统抗霉菌治疗,如二性霉素B、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等,疗程宜长。刘志峰曾报到6例口服雷尼替丁与制霉菌素3wk~2mon后,5例霉菌消失,溃疡愈合。治疗过程中同时密切观察全身情况及局部体征变化,若出现持续性腹痛,尤其伴有黑便者,往往提示消化道有严重的播散性霉菌感染合并溃疡及穿孔形成,患者预后欠佳。本例由于临床医师未能充分认识到系统性霉菌感染的严重危害性,术前未予系统抗霉菌治疗,术后未能及时控制深部霉菌感染,临床应引以为戒。

    2000-02-29 收稿,2000-08-27 修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