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56038
不同中医阴阳体质人体温节律参数差异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年第2期
     作者:胡汉波 宋开源 刘旭光 赵纪岚 周奇志 陈晓莉 余曙光 魏焦禄 任桂华 罗永芬 陆懋宣

    单位:胡汉波 宋开源 刘旭光 赵纪岚 周奇志 陈晓莉 余曙光 魏焦禄 任桂华 罗永芬 陆懋宣(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基本理论研究室 成都 610075)

    关键词:阴阳体质;体温;昼夜节律

    摘 要 目的 探讨不同中医阴阳体质人体昼夜节律特征 摘 要 目的 探讨不同中医阴阳体质人体昼夜节律特征,为中医药防治疾病提供基础。方法 用统一的中医阴阳体质分型标准分型,筛选出25名不同阴阳体质的男青年(阴不足组14人,阳不足组11人)为对象,按Moog氏法于测试日连续24小时在恒温隔离室内进行昼夜高频次体温监测,描记体温曲线,并进行余弦节律分析法统计。结果 发现两组人的体温24小时中都随时间呈现出近似余弦规律的波动,余弦法统计阳不足组深部体温峰相位247.44度(即16.5时)超前于阴不足组的287.26(即19.1时)(P<0.05),各组间振幅和中值的差异不明显。不同中医阴阳体质人体温节律参数存在差异,体温昼夜节律的相位阳不足组超前于阴不足组。
, 百拇医药
    现代时间医学研究发现,人体的功能活动具有明显而有规律的昼夜波动,这种波动特点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1]。中医对人体个体之间的差异,早在《内径》中就有系统的论述,全面地从形态、功能、心理等方面综合、整体、动态地来把握个体差异性[2],认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以阴阳的多少对人体体质进行划分,历代医家对此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但迄今却未见阴阳体质差异与人体昼夜节律特性关系的研究报告。为此,我们对中医阴阳体质分型,首次应用现代时间生物学方法,对其时间生物学基础进行初步探讨,观察不同阴阳体质人体体温24小时昼夜波动的节律特征,为阴阳体质差异的研究提供基础。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用统一的中医阴阳体质分型问卷,结合四诊、辨证(详见另文),对本校370名大学生及少数青年职工进行调查,按统一标准记分分型,选出阴不足者14名,阳不足者11名,共计25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平均年龄23.6岁(19~34岁),招聘为本项研究的实验对象。
, 百拇医药
    2 方法

    2.1 条件 人体测试室设于地下室内,隔离地面上的一切声音和光照。受试者独居一室,与测试室和工作人员生活室分隔,保持良好的通风、室温恒定(20℃±1℃).

    2.2 程序 参照Moog氏法[3],每一次一位受试者在测试日19时进入隔离室,于腹股沟处或直肠放置肛温传感器后,可采取卧位或半卧位,任其自由休息、睡眠或借于床前8W台灯阅读,每3小时提供低蛋白低脂饮食一餐。通过置于测试室内的日本RM-46型生理记录仪的遥测装置监测,受试者体温前10位用肛温探头置腹股沟处测定,每20min记录一次,后15位则将探头保留于直肠内直接测深部温度。

    实验数据采用单个余弦法程序进行统计处理[1、6]和t检验。

    结果

, http://www.100md.com     1 温度曲线 分别将阴、阳两组测试日直肠温度每小时3个测定值平均为1个点,作24小时时间图,结果见图1。60.gif (2526 bytes)

    图1 阴阳两组基础日直肠温度曲线

    Fig.1 The mean circadian rhythms of rectal temperature in Yin-deficiency (Δ,n=7)and Yang-deficiency (*,n=8) group s

    由图可见1.两组人的体温24小时中都随时间呈现出近似余弦规律的波动:入夜体温逐渐降低,凌晨逐渐回升。2.阳不足体温下降和上升的时间都较阴不足早,由此可见,阳不足组温度相位略为超前,阴不足组入夜段体温偏高。
, http://www.100md.com
    2 余弦节律参数 分别将两组15名受试者的直肠温度值和25名受试者测试日体温(包括15名直肠温度和10名腹股沟温度)用单个余弦法程序进行统计处理[1、6],获得节律参数结果如下:

    表1 两组人测试日24小时体温经单个余弦法分析的节律参数

    Table 1. The result of circadian temperature analysed by single cosinor

    Group

    n

    PR

    P

    mesor±s

, http://www.100md.com     amplitude(95%CL)

    acrophase position (95%CL)

    D-Yin Rt

    7

    38.42

    <0.01

    36.67±0.05

    0.36(0.27,0.45)

    -287.26(-301.96,-272.75)

    D-Yang Rt

    8
, 百拇医药
    34.30

    <0.01

    36.73±0.05

    0.36(0.27,0.45)

    -247.44(-262.67,-233.15)*

    D-Yin Bt

    14

    35.32

    <0.01

    36.44±0.06

    0.38(0.32,0.43)
, 百拇医药
    -257.07(-301.74,-248.57)

    D-Yang Bt

    11

    37.10

    <0.01

    36.61±0.05

    0.37(0.32,0.46)

    -234.18(-252.65,-215.74)

    注:360°=24hour、phase 0000=0°,*P<0.05;compared with Yin-dificiency group 。

    D-Yin:Yin-dificiency group D-Yang:Yang-dificiency group, Rt:rectal temperature, Bt:body temperature.
, http://www.100md.com
    可见,1)各组P<0.01,说明余弦成立,节律参数有统计意义。2)混合组体温值与单独直肠温度组值经余弦法处理,其节律参数基本一致,只是在混合组阴不足峰相位的下限与阳不足组的上限很接近,但未达显著差异,在直肠温度组则已达到显著差异。3)各组间振幅和中值的差异不明显。上述结果表明,阳不足组深部体温相位超前于阴不足组。讨论

    节律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千百年来,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了鲜明的睡眠——觉醒的昼夜节律,人体的多种功能与之适应,体温可以反映机体的多种功能活动状态,在时间生物学和时间医学中把体温节律作为重要的标志节律(Marker rhythm)[1]。在时差与轮班的研究中作为机体相位转移的最重要的指标[1、3、4、5]。因此开展这类研究对防治时差与轮班不适应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

    余弦节律分析是F-Halberg及其合作者根据生物节律的一般特性,运用数理统计原理,采用Y=M+A(ωt+φ)数学模型,建立的时间生物学统计方法。该模型中,Y为生物变量(如体温),它是时间变量t的余弦函数;M为该节律的中值(即节律调整均值);A为节律振幅,以一个周期为360度计,昼夜节律的角频率ω即为15度/h;φ为节律的峰值相位,即峰值出现的时间点与节律周期的时间参考点之间的角度,在昼夜节律中常以午夜00:00时作为周期的时间参考点,其角度为0度。在此模型中M、A和为待定参数,根据实验测得的时间生物序列tj和yj(如某时刻与该时的体温值),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这些待定参数的值,并进一步求出各自的95%置信区间。
, 百拇医药
    我们的研究结果说明,两组不同阴阳体质的人昼夜节律的特征存在差异——反映时相特点的体温相位阴不足组滞后于阳不足组,因此入睡前阴不足组体温偏高,这可能与阴虚则“火旺”有关,而反映体温24小时一般情况的中值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 39340003)

    参考文献

    [1] 何绍雄.等.时间药理学与时间治疗学.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4:335

    [2] 王琦.中医体质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27~529

    [3] Moog R.Optimization of shift work:Physiological contributions Ergonomics 1987;30(9):1249~1259
, 百拇医药
    [4] Moog R and Hildebrant G:Adaptation to shift work-experimental approaches with reduced masking effects.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1989;6(1):65~25

    [5] Moog R and Hildebrant G:Circadian adaptation of fast and slow rotating shitf systems. In: Pauly JE et al ed. Advances in chronobiology. Part B.Alan. New York 1987;403~414

    [6] Nelson W et al. Methods for cosiner-rhythmometry. Chronobiologia. 1979; 6:305

    (收稿日期 1998—10—16 修回日期 1998—11—2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