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导报》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56340
小儿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分析
http://www.100md.com 《医药导报》 1999年第1期
     作者:郑少华 叶伟钢 叶金林

    单位:324200 浙江省常山县人民医院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小儿;用药调查/分析

    医药导报990153 小儿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多发病之一,其用药非常广泛,现对1997年浙江省常山县人民医院儿科病房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用药情况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呼吸道感染患儿81例,男51例,女30例,年龄7d~11岁。其中上呼吸道感染21例,肺炎15例,急性支气管炎45例。

    1.2 症状与体征 81例中咳嗽12例,咳嗽伴发热39例,咳嗽伴发热、气促26例,伴呼吸困难4例。双肺啰音29例,单侧肺啰音4例,无啰音48例。X线摄片显示双肺纹理多而乱,有斑纹状阴影10例,单侧肺有斑纹状阴影13例,肺野清晰58例。
, http://www.100md.com
    1.3 用药方法与结果 81例患儿全部应用抗生素,其中单用一种的8例,合用两种的61例,应用三种以上的9例,抗生素合用抗病毒药的3例。经治疗后,痊愈7例,好转74例。

    1.4 实验室检查 全部患儿均作血常规、胸部X线摄片、肝功能检查,部分患儿作心电图、心脏B超、耐药菌株检查及血培养。

    2 分析

    对上述81例患儿病历进行分析,发现我院儿科对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用药存在以下问题:

    2.1 治疗方案不当 我们对患儿体征描述和血常规报告分析发现,81例中有56例为病毒感染,而临床措施中只有3例合用了抗病毒药物,大多数仅用抗生素治疗,显然不妥。对病毒感染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可能引起机体菌群失调,有利于病菌增殖,所以治疗时应尽可能明确病因,对因治疗,对临床符合一般病毒感染的轻型病例可单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 百拇医药
    2.2 抗生素选用面太窄 用药前仅10例患儿做了细菌培养或药敏试验,其余病例基本上是凭经验用药,采用较为固定的治疗方案,抗生素主要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类、阿米卡星、氨苄西林等几个品种。由于选用面太窄,主要是作为预防性用药,重复给药容易诱发耐药菌株的产生,这对治疗不利,如81例中有50例是采用头孢唑啉加阿米卡星联合治疗,结果有4例未见好转,换用其它抗生素治疗后病情才明显好转。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拓宽选用面,减少预防性用药。

    2.3 药物用量不当 由于治疗药物未按小儿用药剂量进行计算,而是盲目地用大剂量抗生素进行治疗,致使药物不良反应增加。例如:某患儿,10岁,因患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入院,用头孢唑啉2.5g加入0.9%氯化钠溶液50ml中静脉滴注,qd;阿米卡星0.2g加入10%葡萄糖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qd。按照小儿用药剂量计算,头孢唑啉静脉用量一般为:30~50mg/(kgd),分2~3次给药;阿米卡星静脉用量为5~10mg/(kgd),分2次给药[1]。该患儿头孢唑啉用量偏大,增大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耐药菌株的产生,特别是新生儿血清白蛋白与药物结合率偏低,肝肾功能也不全,抗生素用量应以偏小为宜。
, http://www.100md.com
    2.4 给药方法不妥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半衰期短,且是杀菌性抗生素,只在细菌处于繁殖状态时,才能发挥最佳效果,血药浓度降低可使细菌由繁殖期转入静止期,从而杀菌效力降低。且该类抗生素无明显后作用,故不宜每日仅给药1次[2]。而在我们抽查的81份病历中该类药物用药方法均是把大剂量抗生素加入一定量输液中静脉滴注,qd,不能维持有效的杀菌浓度。目前,临床已用血药浓度衡量效应,要求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均应采用间歇给药法,如静脉滴注时保留静脉有困难,可在第1次用全日量1/3~1/2静脉滴注后,余下药物分2~3次肌肉注射,从而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并有3~4次峰浓度,从而增强了抗菌作用,能很好地发挥繁殖期杀菌的优势。有实验证明[3]间歇给药能使组织间液的药物浓度及杀菌指数达到最高,使疗效增加。

    3 小结

    抗生素的应用,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抗生素的作用、体内分布特点,以及患者的生理特征、感染部位和程度等合理选择,并制订出合理的给药方法。

    参考文献

    [1] 陆凤翔,杨玉.临床实用药物手册.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1~26

    [2] 胡皓夫.抗生素静脉给药的间隔时间问题.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1)∶39

    [3] 仇怡堂,戴德哉.抗生素一日一次给药方案的药动学与药效学的理论依据.中国药学杂志,1995,30(7)∶424

    (1998-04-15 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