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海峡药学》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57576
醒脑冲剂“霉变”的实验研究
http://www.100md.com 《海峡药学》 2000年第1期
     作者:卓仪荣 陈莘泉

    单位:卓仪荣(福州道山制药厂 350001);陈莘泉(福州道山制药厂 350001)

    关键词:醒脑冲剂,咖啡因,薄层层析,霉菌

    摘要 本文将储存仅半年的醒脑冲剂出现白色绒毛状物质进行实验摘要 本文将储存仅半年的醒脑冲剂出现白色绒毛状物质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白色绒毛不是霉菌,而是咖啡因化合物。

    醒脑冲剂在储存仅半年左右有相当部分产品出现白色绒毛状物质,其量多少不一。部分产品出现退货。为了解决醒脑冲剂的质量问题,本文通过实验证实醒脑冲剂中出现的白色“霉变物”并非霉败,而是含咖啡因的化合物(咖啡因为冲剂原料可可豆,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

    1 仪器和试药

    显微镜,广州光学仪器厂;254 nm紫外荧光灯;咖啡因对照品,省药检所提供;正丁醇、四氯化碳、氯仿、丙酮、硅胶GF254均为分析纯;醒脑冲剂由厦门美华制药厂提供(批号:980316、980318、980320)。
, http://www.100md.com
    2 实验方法

    2.1 微生物检验 取3批含有“霉变物”的醒脑冲剂按规定进行霉菌培养,均呈阴性反应,无霉菌生长。

    2.2 显微镜检验

    2.2.1 霉菌菌落体的正常形态(见图1)[1]t4201.gif (1585 bytes)

    图1 霉菌菌落体的正常形态

    2.2.2 样品中分离出来的白色“霉变物”显微镜镜检呈分散针晶(见图2)。t4202.gif (2199 bytes)
, http://www.100md.com
    图2 样品

    2.2.3 咖啡因对照品镜检也为针状结晶(用水重结晶为明显针晶)(见图3)。t4203.gif (2129 bytes)

    图3 对照品(咖啡因)

    2.3 理化检测 两项实验结果表明样品并非“霉变”,为了进一步确证是何物,由于样品中白色“霉变物”量少,分离极为困难,所以选择薄层色谱这一用量少、灵敏度高的方法进行检测。

    2.3.1 溶液的制备:A.取咖啡因对照品适量,加氯仿-甲醇(3∶2)溶解成每ml含0.1 mg的溶液;B.取样品的白色霉变物,加氯仿—甲醇(3:2)溶解成每ml含0.1 mg的溶液;C.混合溶液的制备:A,B溶液等量混合。
, http://www.100md.com
    2.3.2 薄层检测: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1995年版二部附录VB)试验,吸取上述溶液各10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下3种展开系统分别展开。分别展开后,取出,晾干,在紫外光灯(254 nm)下检视,结果(见图4,5,6)。t4302.gif (1914 bytes)

    图4 正丁醇-氯仿-丙酮-浓氨液

    (4∶3∶3∶1)t4301.gif (1660 bytes)

    图5 氯仿-四氯化碳-甲醇
, 百拇医药
    (8∶5∶1)t4302.gif (1914 bytes)

    图6 乙酸乙酯-丙酮-浓氨液

    (4∶3∶1)

    3 讨论

    3.1 从薄层色谱用3个展开系统展开结果来看,样品(B)与对照品(A)及混合液(C)均在同一展距显示相同的荧光色斑,(C)虽为混合液,但仍显1个斑点,与(A)(B)同一展距。说明(C)中(A)与(B)为同一物质。本实验应用咖啡因为对照品,在3个展开系统中取得一样的结果,可说明(B)样品为咖啡因成分。

    3.2 将冲剂中分离出的白色霉变物在显微镜下检测,其形态和对照品咖啡因的形态一致,均为针状结晶,并不具有霉菌形态,微生物检测结果霉菌为阴性。

    3.3 综合上述结果可知醒脑冲剂出现白色绒毛状物质并非霉败,而是冲剂原料可可豆,茶叶中主要化学成分咖啡因析出所致。

    参考文献

    [1]郑钧镛主编:药品微生物及检验技术,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30

    [2]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会编:中国药典(二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387,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