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57808
云南省两种G6PD基因突变的检测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00年第2期
     作者:杨昭庆 褚嘉佑 许绍斌 洪坤学 卫灿东

    单位:;杨昭庆(650118 昆明,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褚嘉佑(650118 昆明,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许绍斌(650118 昆明,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洪坤学(650118 昆明,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卫灿东(650118 昆明,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关键词:

    红细胞葡萄糖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是磷酸戊糖旁路中产生还原型辅酶Ⅱ(reduced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NADPH)的关键酶。G6PD的缺陷可导致蚕豆病、药物性溶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乃至核黄疸、感染性溶血及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等,G6PD缺乏症是一种常见的人类遗传性酶缺陷疾病。G6PD基因突变是导致G6PD缺乏症的主要分子基础,目前已发现DNA突变类型78种,其中在中国人中发现了13种[1]。云南是G6PD缺乏症高发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该病发生率达16.3%[2]。我们采用扩增不应突变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 ARMS),在60例云南籍G6PD缺陷者中检测G1376T和G1388A这两种中国人中最常见的突变类型,探讨云南省G6PD基因突变类型的分布特点,现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60例(男43例,女17例)均为医院门诊或住院的无亲缘关系的患者,来源于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昆明地区和玉溪地区。其中有傣族14例,汉族46例。均经酶活性检测或四氮唑蓝定量法分析,临床诊断为G6PD缺陷。

    1.2 基因组DNA制备 取外周静脉血5 ml,常规分离白细胞,蛋白酶K消化后经酚、酚/氯仿、氯仿/异戊醇抽提,无水乙醇沉淀DNA,TE溶解。

    1.3 PCR引物 参考文献[3]合成,引物序列及扩增片段长度见表1。

    表1 ARMS法检测G6PD基因突变的引物序列及扩增片段长度

    突变

    引物
, 百拇医药
    序列(5′-3′)

    扩增片段长

    度(碱基对)

    G1376T

    1376M

    TGAAAATACGCCAGGGCCTCAA

    345

    L

    GACCTGACCTACGGCAACAGATAC

    G1388A

    1388M

    GGTGCAGCAGTGGGGTGAAATTAT
, 百拇医药
    361

    (内对照)

    4F

    TTGTCGGTCTCCTGCTGGTCAGTG

    192

    4R

    CAAAGCCCTCACTCAAACATGAAGC

    注:L为1376M和1388M共用的上游引物,有下划线者为等位基因特异性错配碱基

    1.4 PCR扩增 反应总体积为25 μl,其中包括基因组DNA2 μl(约200 ng),10×反应缓冲液(100 mmol/L Tris HCl, pH8.8, 500 mmol/L KCl, 0.8%乙基苯基聚乙二醇)2.5 μl,25 mmol/L MgCl2 2.0 μl,2.5 mmol/L dNTPs 2.0 μl,20 μmol/L 4F、4R、L、1388M(或1376M)各1 μl, 4 U/μl Taq DNA多聚酶0.5 μl。PCR在DNA热循环仪中进行,反应混合物经95℃ 4 min变性后,以94℃ 30 s,60℃ 45 s,72℃ 50 s循环25次,最后72℃延伸10 min。
, 百拇医药
    1.5 PCR产物分析 取PCR产物10 μl与上样缓冲液(0.05%溴酚蓝,0.05%的二甲苯青,30%的甘油)混合上样,2%的琼脂糖凝胶中进行电泳。电泳后凝胶经0.5 μg/ml溴化乙锭染色,于紫外透射仪上观察并摄影。

    2 结果

    病例DNA样品经PCR扩增后电泳结果见图1。出现345 bp特异性扩增和192 bp内对照扩增片段者,说明该DNA样品中存在G1376 T突变。同理,出现361 bp片段和192 bp片段的样品存在G1388A突变。仅出现192 bp内对照扩增片段的,判断为上述两种突变阴性结果。采用这样的分析方法,60例被检样品中,共检出G1376T 7例(11.7%),3例为傣族,4例为汉族;G1388A 17例(28.3%),6例为傣族,11例为汉族。其中有2例汉族具有G1376T/G1388A复合突变,这与用错配碱基PCR/限制性酶切法检测所得的结果相同[4]t13601.gif (1943 bytes)
, http://www.100md.com
    图1 ARMS法检测两种G6PD基因突变电泳结果 M:DNA分子量标准ΦX174/Hae Ⅲ;1:G1388A突变;2:G1376T突变;3:内对照扩增片段

    3 讨论

    ARMS又称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allele-specific amplification, ASA)是目前用于检测已知点突变的一种常用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PCR扩增的引物设计中,在引物3′端针对已知突变引入一错配碱基,使之只能扩增突变型或野生型基因。ARMS法已成功地应用于多种疾病的突变检测,任晓琴等[3]首次将其成功应用于G6PD基因突变的检测,并设计内对照引物以利于消除假阴性反应。我们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用ARMS法检测两种常见G6PD基因突变,无需同位素,也无需使用限制性内切酶,具有简便、快速、可靠的优点,尤其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快速筛查。

    G1376T和G1388A型突变是中国人G6PD缺陷最常见的两种基因突变类型[5]。目前对云南省多个地区G6PD基因突变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组研究的60例样品为较大的一组云南省G6PD缺乏症病例,结果证实了云南昆明、玉溪、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多个地区存在在G1376T和G1388A型G6PD基因突变。
, http://www.100md.com
    我们的研究还证实在云南省存在有G1376T/G1388A复合突变类型。文献[4]表明傣族中有G1388A型突变存在。除G1388A外,我们在云南省不同地区的傣族中,还发现有G1376T型突变。

    文献[6,7]表明G1376T和G1388A突变类型在台湾、广东分别占71.3%和63.7%,在与云南相邻的广西为41.1%[8]。在本组病例中,G1376T和G1388A两种突变共占40%,提示这两种突变可能也是云南常见的突变类型。国内其他G6PD高发区均以G1376T型突变最为多见[6-8],而本组结果显示云南省的G1388A型突变明显多于G1376T型突变,与国内其它地区有所不同。合并何永蜀[4]的29例云南籍病例研究结果,G1388A型突变分布比例为40.4%(36/89),G1376T型为9%(8/89),G1388A多于G1 376T型的现象更为显著,表明云南省G6PD基因突变类型分布比例有自身的特点,G1388A型突变应为最常见突变。这一现象可能与云南省交通不便的地理环境、多个民族隔离群体分布有关。在中国不同地区、民族中呈现不同的G1376T和G1388A突变分布特点,表明G6PD突变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同时,老挝、日本等亚洲国家也发现这两种突变[9],结合最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资料[10],提示亚洲各民族群体在进化上可能有共同渊源。
, 百拇医药
    云南省是G6PD缺陷症的高发地区,研究G6PD基因突变的类型及分布特点,可为进一步探讨该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诊断、遗传和优生、少数民族源流及迁移和进化提供更多的依据。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9993420)

    参考文献

    [1]宋力.中国人群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突变的分析与进展.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8,6(5)∶119-121.

    [2]张铀,褚嘉佑,何勤,等.应用G6PD/6PGD比值法检测云南勐腊县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基因频率.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5,3(4)∶25-26.

    [3]任晓琴,杜传书,陈路明,等.应用ARMS法检测中国人中两种常见G6PD基因突变型.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97,18(4)∶319.
, http://www.100md.com
    [4]何永蜀,杜传书,蒋玮莹,等.云南省几个民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突变分析.中华血液学杂志,1997,18(4)∶193-196.

    [5]Chiu DTY, Zuo L, Chao L, et al.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 deficiency in patients of Chinese descent and identification of new base substitutions in the huamn G6PD gene. Blood, 1993, 81(8)∶2150-2154.

    [6]Huang CS, Huang KL, Huang MJ, et al. Neonatal jaundice and molecular mutations in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t newborn infants. Am J Hematol, 1996, 51(1)∶19-25.
, http://www.100md.com
    [7]唐东江,马燮琴,宋诚燕,等.干血纸片法用于广东人G6PD基因突变筛查研究.中华血液学杂志,1998,19(4)∶189-191.

    [8]谢建生,龙桂芳,唐智宁,等.广西地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基因突变研究.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8,15(3)∶151-154.

    [9]Beutler E. G6PD:Population genetic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Blood Rev, 1996, 10(1)∶45-52.

    [10]Chu JY, Huang W, Kuang SQ, et al. Genetic relationship of populations in China.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98, 95(20)∶11763-11768.

    收稿日期:1999-03-2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