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计划免疫》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57860
百日咳的再现
http://www.100md.com 《中国计划免疫》 2000年第1期
     作者:刘保奎 迮文远

    单位: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北京 100024

    关键词:

    中国计划免疫000126 分类号:R51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16X(2000)01-0053-04▲

    百日咳是疫苗可预防疾病,通过实施百日咳疫苗的免疫接种,尤其是全球实施扩大免疫规划(EPI)后,百白破混合制剂(DPT)免疫覆盖率提高,世界范围内的百日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实施DPT的免疫接种已预防了85 611 000个病例,726 000例死亡〔1〕。尽管免疫接种有效地控制了百日咳的流行,在疫苗覆盖率高的国家仍有发病率上升和百日咳局部暴发的报导。国外将百日咳发病率上升和百日咳的暴发,称之为百日咳的再现(Reemergence of pertussis)。
, http://www.100md.com
    1 百日咳的流行现状

    1.1 百日咳的暴发或流行 1979~1992年美国辛辛那提的百日咳报告病例累计542例,其中1992年98例,1993年352例,比1992年上升了259%。0~6月龄婴儿的病例在1979~1992年占53%,1993年下降为35%;7月龄~5岁儿童从33%上升到43%;6~12岁儿童从5%上升到了11%,>12岁儿童从5%上升到了11%。根据免疫接种记录,74%的19月龄~12岁的儿童接种过4~5针DPT,82%的7~71月龄的儿童至少接种过3针DPT。这发生在高度免疫儿童中的百日咳流行,提示百日咳菌体疫苗不能够提供完全保护,但百日咳患者的症状都比较轻〔2〕。1993年7月~1994年4月美国的芝加哥发生百日咳暴发,报告病例218例,平均年龄为8月龄。在<6岁的儿童中91%有免疫接种史,其中52%的儿童<7月龄、 20%的7月龄婴儿接种了2针百日咳疫苗,估计百日咳疫苗的保护效果为76%。与免疫接种程序有关的病例占52%,初免失败占28%,未能及时免疫的占20%,认为疫苗保护效果低不是暴发的因素〔3〕。1997年11月危地马拉Ilom的土著人中发生百日咳暴发,报告病例324例,其中17例死亡,病死率为5.2%。其中0~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为48.9%,病死率9.4%;1998年1月波及周围人群,报告病例269例,5~9岁儿童病例最多,占病例的50%。此次暴发是由于免疫接种率低(13%),大量易感人群累积所致。1997年10月巴西阿克里州的本地人中发生百日咳暴发,临床诊断病例98例,9人死亡,其中6人<1岁,病死率10%;所有病例均<2岁,<1岁的儿童占病例的19%,1~4岁儿童占44%,10~14岁占24%,≥15岁占7%。该州DPT 3针免疫覆盖率1995年为73%,1996年为16%,1997年只有9%。47%的发病儿童接种史不详,只有2%完成全程免疫,4%为部分免疫。此次暴发与接种率下降有关〔4〕。我国贵州省仁怀市三合镇1997年4月发生百日咳流行,发现病例285例,无死亡。发病率20.55%(人口1 387),0~7岁儿童占43.86%,>15岁儿童占23.37%。此次流行是由于疫苗接种率低(报表为100%,按出生率计算只有40%~88%),超生漏种,易感人群累积等原因所致〔5〕
, 百拇医药
    1.2 百日咳发病率的上升 据WHO报导,1996年173个国家的百日咳报告病例总计为107 804例,1997年197个国家的报告病例为135 221例,比1996年有所增加〔1〕,美国自1980年百日咳报告病例呈周期性上升,1983、1986、1990、1993年为百日咳报告病例高峰年。其中1993年最高,为6 586例,同年在辛辛那提发生以免疫学龄儿童、在芝加哥发生以未全程免疫婴儿为主的百日咳暴发〔6〕。澳大利亚1991~1997年尽管3针基础免疫覆盖率高达90%,百日咳报告病例仍从1991年的2/10万上升到1994年的30.5/10万,<1岁的婴儿和5~14岁的发病率最高。1996年百日咳再现,1~7岁儿童的发病率下降,可能与4~5岁时的加强免疫有关。从而提示百日咳菌体疫苗只能提供短期保护,疫苗在高危人群的覆盖率不够〔7〕。我国贵州省百日咳的发病率1996年为0.70/10万,1997年报告675例百日咳,发病率为1.94/10万,比1996年上升了177%。疫情波及42个县(市),遵义地区最高,达5.65/10万。0~7岁儿童病例最多,占发病数的71.85%。造成百日咳发病率上升的原因可能与疫苗覆盖率低有关〔5〕
, 百拇医药
    1.3 成人和青少年百日咳 在德国的一个百日咳疫苗临床试验中,对接种疫苗者及其家庭成员中咳嗽>14天的人进行了监测,1991年7月~1994年2月监测的246名成人中,64人有感染证据,其中48%的人为家庭的原发病例,26%有百日咳病史,38%有哮咳。64个成人病例表明该人群的年发病率为133/10万〔8〕。Aoyama等对89个家庭中至少有1个确诊为百日咳病例的百日咳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成人作为传染源的有10个家庭(11.2%),二次感染率为10.3%(19/85),经实验室证实17个成人为亚临床感染,感染率为25%(17/68)〔9〕。Mink等对一教会学校中已完成全程免疫的8年级学生以及2个指示病例的家庭接触者中的百日咳进行了监测,在17名免疫学生中有8人实验证实感染了百日咳,13名家庭接触者中有3人感染百日咳,均≥12岁。这表明疫苗诱导的免疫在少年早期减弱,感染百日咳后可作为其它易感者的传染源〔10〕。Aoyama等报道了在高度免疫的6年级学生中的百日咳暴发,在43名11~12岁的学生中,38人接种含百日咳菌体的DPT≥3针,2人接种了2针DPT,3人未免疫。接种疫苗者均是在暴发前6~10年接种最后1针DPT的。8例百日咳患者痉咳的持续时间≥3周。其中7人为全程免疫,1人未免疫。此结果表明疫苗诱导的保护效果在10年后减弱〔11〕
, 百拇医药
    2 免疫状况对百日咳临床症状和并发症的影响

    美国1980~1989年报告给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百日咳病例27 826例,病例主要为青少年及成人,1~2月龄的婴儿危险性最高(平均年发病率为62.8/10万);<2岁并发症最高,住院占82%,肺炎为25%,脑病为1%,死亡1%。未免疫儿童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接种≥3针DPT的免疫儿童,64%的3月龄~4岁儿童的百日咳病例表明未获适当免疫〔12〕。美国在1992~1993年报告给CDC的百日咳死亡病例23例,其中90%的病例细菌培养阳性,87%的死亡病例<1岁,78%未接种过百日咳疫苗,96%的死亡病例合并肺炎,17%有癫痫发作,13%出现急性脑病。按美国现在的免疫程序,3/4的婴儿因太小不能完成3针DTP免疫而死亡,因此应考虑在婴儿早期实施疫苗接种〔13〕。日本1988~1992年临床诊断百日咳病例250例,经细菌培养证实的为403例,多数病例<1岁,临床症状严重,只有1.8%的病例有2~4针DPTa的免疫接种史〔14〕。Makendrick等报道在1978年发生的一次百日咳流行中,因百日咳住院的有126例,其中有2例接种过2针DPT,1人完成全程免疫,该3例免疫儿童均无合并症,而在123例未接种DPT儿童中,66人有1种以上合并症〔15〕。Guris等报道,与接种3针DPT的儿童比较,未免疫儿童有延长的咳嗽、窒息、肺炎、癫痫发作。除这些症状外,未免疫儿童和免疫儿童之间合并症的发生率差别就更大,在7月龄~4岁组,未免疫儿童的脑病和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0.4%和0.3%,而接种≥3针DPT的儿童均为0.1%〔7〕
, 百拇医药
    3 百日咳再现的因素

    3.1 疫苗效果以及免疫接种的相关因素 诸多资料表明,免疫接种提供的免疫持续时间短,以及高危人群未能及时获得全程免疫是百日咳再流行的主要因素。Lambert等报道在1962年的一次百日咳流行中,免疫儿童的百日咳发病率从免疫后前3年的20%上升到≥12岁时的95%;英国报道百日咳疫苗的效果从第1年的100%下降到第5年的52%。这些资料表明疫苗免疫后保护作用持续时间短〔16〕。1988~1989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的百日咳报告病例为896例,在调查的781例中有55例<5岁。35%的6月龄~5岁儿童未获全程免疫,其中3个婴儿死亡。在413份调查表中发现,有10%的学龄前儿童因父母、个人或其它原因未接种百日咳疫苗〔17〕。美国马萨诸塞州1981~1991年的百日咳发病率从1981年的0.24/10万上升到了1990年的2.02/10万,<1岁的婴儿百日咳发病率为32.9/10万,占51%,其中46%发生在<6月龄,正值DPT基础免疫的完成期。<10岁的儿童完成≥3针DPT免疫的只占17%〔18〕。这表明多数儿童未获全程免疫。
, 百拇医药
    加拿大新斯科舍1994年百日咳流行后,Dentsi-Enchill等对483名<10岁儿童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93%≥6岁的儿童接受百日咳疫苗免疫≥3针。与未免疫或部分免疫儿童比较,在≥4岁适时接种5针疫苗的儿童中,百日咳疫苗保护效果为57%。与未接种或接种2针疫苗的儿童比较,接种≥3针疫苗的保护效果从25%上升到55%〔19〕。新斯科舍实施强化百日咳监测和实验诊断规划的28个月中,证实了526例百日咳,91%百日咳患者至少接种了3针疫苗,估计疫苗效果只有45%。上述资料表明疫苗保护效果偏低〔20〕

    3.2 加强百日咳监测和百日咳病例定义相关因素 加拿大新斯科舍实施强化百日咳监测和实验室诊断规划后,符合临床病例定义的百日咳病例比前一年同期增加了9倍;用免疫萤光染色技术和血清学方法作为细菌培养技术的补充,使实验室证实的百日咳病例从17%上升到65%〔20〕。如Marchant等报导,用细菌学培养或DFA证实的病例,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百日咳病例从1981年的0.24/10万上升到1990年的2.02/10万;若加上血清学诊断(抗PTIgG),11~19岁百日咳的年发病率从细菌学证实的3.0/10万上升到12.9/10万,≥20岁的从0.16/10万上升到0.56/10万,加上流行病学相关病例(有接触史,咳嗽≥2周或咳嗽≥1周、有痉咳或咳吐),从1.60/10万上升到2.89/10万〔18〕
, 百拇医药
    3.3 成人百日咳病例上升的因素 现在已有证据表明,疫苗诱导或自然感染均不能诱导终身免疫。Marchant等报道用细菌学方法分别有75%和71%的青少年和成人符合临床病例定义,而用血清学方法则分别为97%和93%〔18〕。成人作为传染源68%是父母,14%是祖父母或曾祖父母以及医务人员等〔21〕。Izurieta等对芝加哥百日咳暴发中婴儿病例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妈妈和咳嗽≥7天的妈妈可能是婴儿百日咳的传染源。由此可见,青少年及成人百日咳是百日咳再现的另一重要因素〔22〕

    综上所述,发生在未免疫儿童、高免疫人群中的百日咳暴发或流行,与疫苗接种率,免疫程序,疫苗的保护效果及持续时间有关;百日咳发病率的上升与百日咳监测的加强,病例的诊断技术及定义,成人百日咳等因素有关。使用高效疫苗,采用适当免疫程序,对未免疫儿童、青少年和成人适时进行基础免疫或加强免疫,并提高免疫接种率,是控制百日咳流行唯一有效的措施。■
, http://www.100md.com
    作者简介:刘保奎(1954-),男,山西省阳城县人,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副研究员,1988~1990年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修,主要从事细菌性疫苗的研制开发和生物制品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 V&B Annual report, 1998. WHO/V&B/99. 01, p. 34.

    [2] Christie CD, Marx M L, Marchant C D, et al. The 1993 epidemic of pertussis in Cincinnati. Resurgence of disease in a highly immunized population of children[J]. N Engl Med 1994, 331: 16.

    [3] Kenyon T A, Izurieta H, Shulman S T, et al. Large outbreak of pertussis among young children in Chicago, 1993: investigations of potential contributing factors and estimation of vaccine effectiveness[J]. Pediatr Infect Dis J 1996, 15(8): 655.
, 百拇医药
    [4] PAHO. Pertussis outbreaks in the Americas[R]. EPI Newsletter, 1998, XX(1): 1.

    [5] 陶沁,陈圣俊,王华刚,等.贵州省1997年局部地区百日咳暴发流行给人们的启示[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19(6):375.

    [6] Gruis D, Strebel P M, Tachdjian R, et al. Effectiveness of the pertussis vaccination program as determined by use of the screening method: United States, 1992-1994 [J]. J Infect Dis, 1997, 176: 456.

    [7] Andrews R, Herceg A, Roberts C, et al, Pertussis motification in Australia[J], 1991-1997. Commun Dis Intell, 1997, 21(11): 145.
, http://www.100md.com
    [8] Schmitt-Grohe S, Cheery J D, Heininger U et al, Pertussis in German adults[J]. Clin Infect Dis, 1995, 21(4): 860.

    [9] Aoyama T, Takeuchi Y, Goto A, et al. Pertussis in adults[J]. Am J Dis Child, 1992, 146(2): 163.

    [10] Mink C A, Sirota N M, Nugent S, et al. Outbreak of pertussis in a fully immunized adolescent and adult population.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1994, 148(2): 153.

    [11] Aoyama T, Harashima M, Nishimura K, et al, Outbreak of pertussis on highly immunized adolescents and its secondary spread to their families. Acta Paediatr Jpn, 1995, 37(3): 321.
, 百拇医药
    [12] Farizo K M, Cochi S L, Zell E R, et al.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pertus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80-1989[J]. Clin Infect Dis, 1992, 14(3): 708.

    [13] Wortis N, Strebel P M, Wharton M, et al. Pertussis death: report of 23 case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2 and 1993. Pediatrics, 1996, 97(5): 607.

    [14] Kimura M, Kuno-Sakai H, Kunita N, et al. Epidemiology of pertussis and studies on culture positive pertussis cases in Japan. Kansenshogaku Zasshi, 1996, 70(1): 19.
, 百拇医药
    [15] Makendrick MW, Gully PR, Geddes AM, et al. Protection against pertussis by immunization. Br Med J, 1980, 281(6252): 1 390.

    [16] Thomas MG. Epidemiology of pertussis. Rev Infect Dis, 1989, 11: 255.

    [17] Davis SF, Strebel PM, Cochi SL, et al. Pertussis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 1989-1991[R]. MMWR, CDC Surveill Summ, 1992, 41(18): 11.

    [18] Marchant CD, Loughlin AM, Lett SM, et al. Pertussis in Massachusetts, 1981-1991: incidence, serologic diagnosis, and vaccine effectiveness[J]. J Infect Dis, 1994, 169(6): 1 297.
, 百拇医药
    [19] Bentsi-Enchill AD, Halperin SA, Scott J, et al. Estimate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a whole-cell pertussis vaccine from an outbreak in an immunized population[J]. Vaccine, 1997, 15(3): 301.

    [20] Halperin SA, Bortolussi R, Maclean D, et al. Persistence of pertussis in an immunized population: results of the Nova Scotia enhanced pertussis surveillance program[J]. J Pediatr 1989; 115: 686.

    [21] Wirsing Von Koning CH, Postels-Multani S, Bock HL, et al. Pertussis in adults: frequency of transmission after household exposure[J]. Lancet ,1995, 346(8986): 1 326.

    [22] Izurieta HS, Kenyon TA, Strebel PM, et al. Risk factors for pertussis in young infants during an outbreak in Chicago in 1993[J]. Clin Infect Dis, 1996, 22(3): 503.

    收稿日期:1999-12-02

    修稿日期:1999-12-1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