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教育》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58970
中医伦理学思想实质之探讨
http://www.100md.com 《中医教育》 2000年第1期
     作者:金淑琴 温瑞书 刘卫滨 白霞 张继红

    单位: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关键词:中医伦理学;思想实质;探讨

    中医教育000122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医伦理学思想,他们优秀的品格,为人类医学事业繁衍昌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有关论述散见于医家传述、医书序文、医案医话中,为使其发扬光大,本文将其系统整理、评析如下。

    1 德术兼臻源于《内经》

    《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并且也有很多关于医生品德和学问的论述。《素问·著至教论》曰:“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指示医生既要博学多才,更要重视医德。《素问·五脏别论》曰:“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由此可见,实事求是的医疗作风和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人勿授,是谓得道。”指出医道的内涵是要严细认真地审察脏腑病变的顺逆,阴阳表里虚实的变化。若没有高度聚精会神的态度,则不能把医术传授给他。《素问·征四失论》曰:“所以不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内外相失,故时疑殆。”明确阐述了医疗差错的产生与思想水平和工作态度密切相关。
, 百拇医药
    2 医海拚搏精益求精

    医学博大精深,非孜孜不倦刻苦认真不能得其真谛。众多古代医学家以医为业,刻苦钻研,呕心沥血,恒心专一,坚持不懈,为医学奉献一生,深得后人敬仰。如: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皇甫谧“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读遍州郡藏书,著成《针灸甲乙经》;孙思邈竭力攻读,倡“大医精诚”,“白首之年,未尝释卷”;朱丹溪游学各地,遍访名医,为求师“日拱立于其门,大风雨不易”;叶天士临终告诫“必天资敏悟,读书万卷,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李时珍博通医籍,医术精良,求实治学,不辞劳苦,远涉深山旷野,遍访穷乡僻壤,实地考察,反复研究,写成中外名著《本草纲目》;王清任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赴义冢,观尸体,纠正我国医书上记载脏器结构及功能的某些错误,著成《医林改错》。

    学而不厌、不耻下问亦为医之美德。孙思邈知“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李时珍、赵学敏等都曾虚心向各地从事农、药、渔、猎的劳动人民请教;叶天士10年之内拜17位老师,汲取各家之长。他们如此虚怀若谷,集思广益,终成大业。
, 百拇医药
    3 淡泊名利拯救苍生

    华佗厌恶为封建统治者服务,回归故里“数期不返”,终遭杀害;张仲景鄙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的庸俗之辈,“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孙思邈多次辞谢做官的征召,毕生行医于民间,“志存救济”“无欲无求”,写出不朽论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著名儿科医家钱乙因医术高超,疗效显著而被选为王亲治病,封为翰林医学,后又提拔为太医丞,然而,他却永记忠厚仁孝,终弃官从医;李时珍在太医院任职仅1年就辞归故里,为医“既智且仁”,做人“乐道遗荣”;王肯堂虽官至翰林院检讨,却违抗父命,去官归家,“锐志学医”、“存心济物”重操医技,有求必应,著《证治准绳》,不误天下万世,以求“所全活者稍稍众矣”。

    古代医家如此淡泊荣禄,远离仕途,安贫医道,“不为良相,甘为良医”者,不胜枚举。

    4 救人为上深情之至
, http://www.100md.com
    医生当有博爱之心,对病人要有真挚的同情心。孙思邈《大医精诚》曰:“普通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勿避,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张柏“人以病请,即夜数十起弗辞”;奚风鸣、陈实功不避疮疡臭秽,耐心调治的事迹书有所载;王孟英、陈修圆置自身、亲属生死于度外,冒霍乱瘟疫之险在所不辞,且为此劳累染疾。他们急人之难,救人之危,对病人疾苦高度重视,真诚关怀的高尚品格,启迪后人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否则为无德之医,世人弃之。

    5 轻财重义杏林恒德

    据《神仙传》记载,三国时期董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奉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二万余人”,由此医界美称“杏林”;《庞安时传》载:“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粥药物,必愈而后遣……病人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之。”被后人誉为“轻财如粪土,耐事如慈母”;李时珍“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龚廷贤《万病回春》告诫后世医家:“凡病家延医,乃寄之以生死,理当敬重,慎勿轻藐,贫富不在论财,自尽其诚,稍亵之则非重命耳”;李《医学入门》言“治病既愈,亦医家分内事也,纵守清素,借此治病,亦不可过取重索,但当听其所酬。如病家赤贫,一毫不取,尤见其仁且廉也。”可见以医为生、实事求是的肺腑之言;陈实功《医家五戒十要》立下律条:“凡病家大小贫富人等,请观者便可往之,勿得迟延厌弃……”“凡遇贫难者,当量力微赠,方为仁术”;元代儿科医家曾世荣《活幼心书》曰:“未尝以病家之贵贱贫富而异其用心,或遇窘乏太甚人家,亦随力捐资,济其粥,以故全活者众”。先贤之志,不图钱财,乐善好施,作风正派,正为今人之楷模,后人理当念之于心,付之于行。
, 百拇医药
    6 实事求是不贪虚功

    孙思邈《大医精诚》曰:“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誉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医宗必读》批评当时医界不正之风有“巧言诳人”、“假托秘传”、“嫉妒性成,排挤为事”、“嫁谤自文”等,都是误人非浅的不肖之徒,后人当戒之,“思之慎之”不失医之人情;早在《史记·扁鹊传》记载扁鹊治愈病重的虢太子,“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却说:“越人非能生死人,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史记·仓公列传》记载淳于意“必先切其脉,乃治之。败逆者不可治,其顺者乃治之。心不精脉,所期死生,视可治,时时失之,臣意不能全也”;《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曰:“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乃和柔,无自妄尊,不可娇饰。”

    古代医学家躬谦高雅、端正品行,自成风尚,对不羁之徒严词痛斥,诚言劝止。今之医者当以之为镜而正己,让优良的医德医风得以流传。
, 百拇医药
    7 精湛医术德之根本

    医术是治病救人的关键,否则空有医德,救人无术。《古今医统》曰:“医之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具体表现①据术定级:远在周朝考核医生时即“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②医术全面:如扁鹊过邯郸为“带下医”,过雒阳为“耳目痹医”,入咸阳为“小儿医”,“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③医技高超:几千年来,古代医家为中华民族的医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高超的医术可见于汗牛充栋的医药方书,在中国医学史乃至世界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华佗麻醉剖腹手术,以及元代危亦林所创的先进正骨手术疗法等。④防病有术:在《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思想指导下,扁鹊提出“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华佗据《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数术,不妄作劳”的养生理论,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且发明五禽戏,至今指导着摄生保健活动。

    总之,中医伦理学良好的医德医风是中医学之灵魂,时时指导中医各科医疗实践,故作为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都应将之作为必修课认真学习,从而使中医伦理学思想得以继承发扬,以求医疗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高,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金淑琴,女,47岁,副教授

    (收稿日期:1999—03—1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