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教育》 > 2000年第4期
编号:10258992
对“神明之府”的再认识
http://www.100md.com 《中医教育》 2000年第4期
     作者:辛瑛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关键词:阴阳;太极;一;道;神明之府

    中医教育000429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是一段在中医基础理论教科书中引用率很高的原文,对这段原文进行正确的解释,关系着对中医阴阳学说内容的深刻理解,因此,这段原文是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一处重点。在教学中,笔者感到各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对这段原文的解释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讨,现将结果阐述如下,以期引起对此问题展开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

    1由句式引发的疑问

    在各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对这段原文的解释基本上是相同的,均解释为阴阳是天地自然界物质性的整体,世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消亡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结果。神明,是指物质世界无穷变化的意思。按此解释,这段原文的断句即为:阴阳,是天地之道,是万物的纲纪,是物质变化的父母,是物质生成、消亡的本始。粗略看来,这种解释似乎并无不妥,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样断句与中国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句式是不相符合的,断句既然不正确,对原文的解释自然也就出现了问题。在古汉语中,判断句典型的句式是“……者,……也”。语气词“者”表示停顿,并引出下文,语气词“也”则帮助判断,表示语气的收束。有时也可省去其中的“者”或“也”,如“阴中之阴,肾也”。以此为模式,则此段原文应为两个判断句,而非一个,第
, 百拇医药
    对于第一句话,笔者的认识与各版教材之观点并无歧义,需要弄清的是第二句,什么是万物的纲纪?什么是变化的父母?什么是生杀的本始?这几个问题搞清楚了,则神明之府即可明了了,随之,“神明”与“阴阳”之间的关系、区别等问题也就都可迎刃而解了。

    2什么是万物的纲纪?变化的父母?生杀的本始

    2.1“万物的纲纪”

    纲,网上的总绳;纪,散丝之头绪。所以,万物之纲纪大意是指万物的源头,这就涉及到万物的起源问题。对于万物起源的认识始于中国古代的道家,不久即被儒家为首的诸学派所接受,成为中国的哲学共通的分母,儒家旧典《易经》是其在古代已然成熟的标志,道儒两家在宇宙万物生成方面的认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着差异,即所谓二分法、三分法之不同,但在物质起源问题上却是一致的,即认为既然有万物,必然应有万物之所以从生者,这个“者”向前推演分别经过“三”、“二”和“四象”“两仪”均归于了“一”和“太极”,这就是儒道两家学术思想在宇宙万物起源方面的相同之处,认为“太极”、“一”为万物之所从生者,也就是“万物之纲纪”,按此逻辑分析,“太极”、“一”既然是万物之所从生者,那么它必然不是万物中的一种,也不是阴阳中的一方,因为它若是万物中之一物或阴阳中之一方,那它就不能同时是万物之所从生者,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万物的“纲纪”为“太极”、“一”,而非阴阳。
, 百拇医药
    2.2“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王冰在注《素问·六微旨大论》时说:(气的运动)“其微也为物之化,其甚也为物之变。”认为气的微小运动引起物质的渐变(在《内经》中称为“化”),气的巨大运动引起物质突变(在《内经》称为“变”),他还认为“化流于物,故物得之以生;变行于物,故物得之以死”(《素问注释汇粹》下册223页),即渐变(“化”)表现在万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突变(“变”)则表现在万物的死亡,所以“变化”和“生杀”是紧密联系的,基本同义。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对于万物在创生前和消亡后的存在形式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气”为世界的本原,即以“气”为“形而上”,例如北宋的张载,他以万物散为“太虚”(太极),即散后回到“气”那里去。

    e
, http://www.100md.com
    另一种观点则在“气”上再加“道”、“理”,以“道”、“理”为“形而上”,如《老子》所谓“道生一”。再如宋代的朱熹,他认为万物散后要回到“理”那里去,而不是“气”那里,这便给张载的逻辑结构头上加头,尾上加尾。

    这两种观点虽然在本质上存在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但在有一点上却是相同的、一致的,即均认为在阴阳之前有根源性的气,为阴阳之气变化的母基,当事物消亡时仍复归到此种状态,故称之为“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3“神明之府”

    “府”:万物出入之地。“神明”,关于何为“神明”,诸多古代哲学著作,古代先哲和医家都有过记载和论述,选录如下以观其义:

    《易·系辞下》:“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变,以通神明之德。”《孝经·感应》:“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汉·刘向《说苑·修文》:“神者,天地之本,而为万物之始。”《易·系辞》:“阴阳不测之谓神。”李中梓注云:“言变化流行皆从此出也。”张载《正蒙》:“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测。”)我们仅以张载的论述为例来看何为神明,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张载的宇宙生成观,他认为处于极化状态的气(“太极”、“太虚”等)是无光亮、无黑暗、无声音,没有状态的混沌之气,不具有生杀变化的功用,正因为如此,所以不能被人们看到(“不测”),处于阴阳未判之前的这种根源性的气,张载把它称为“神”。由此可见,神明即是阴阳未分之前和毁灭之后又恢复至原的那种混沌状态,它既不具有阳的光明、温暖、喜动、升浮、刚强的特点,也不具有阴的阴晦、寒凉、安静、沉降、柔软的特点,因此,就不能用阴阳所具有的特性作为标准来测度、观察和认识它,故曰:“阴阳不测之谓神”(即不能用测度阴阳的方法来测度的这种状态称为“神”)。

    “神明之府”就是万物生成前和毁灭后复归至的那种极化状态。

    至此,我们已经能够把这段原文的意思清晰地揭示出来了。用阴阳之属性可对天地万物进行分类,阴阳二气在不停的运动中聚则为万物,散则为太虚,是自然界各种物质的普遍变化规律。万物生成前和毁灭后根源性的气,古代先哲们将其称为“神明”,物质变化所处的这种极化状态阶段称为“神明之府”。

    辛瑛,女,47岁,硕士,副教授

    (收稿日期:2000-03-3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