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教育》 > 2000年第5期
编号:10259015
重视管理能力研究促进管理科学化
http://www.100md.com 《中医教育》 2000年第5期
     作者:何宏伟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关键词:管理能力;管理科学化;领导者

    中医教育000505

    Keywords:managing ability;scientific management;leading comrades

    1对管理能力问题的关注

    管理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繁荣而产生的一种复杂、特殊重要的社会活动。它是各种群体通过组织、领导、指挥、协调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社会职能。

    1.1领导者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 http://www.100md.com
    所谓领导管理,就是管理者去指挥协调控制着另一群被管理者,即人管人。没有人管理的群体,如同一盘散沙,是不可能完成共同的目标任务的。所以,一个社会群体或组织,不论其规模大小,形式、性质如何,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总离不开关键人物的领导。正如著名的管理心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说:"管理者(企业的领导人)是任何企业中最基本、最稀有的资源"。我们同样可以这样认为:"绝大多数失败的企业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领导"。

    1.2中国古代领导管理能力的研究

    早在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中就对领导能力作过系统阐述。孙子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智"就是领导者的聪颖、智慧、敏捷;"信"就是领导者的信誉、威信,也是指对下级的信赖;"仁"就是指领导者对下级的关怀、宽厚、爱护;"勇"就是指领导者的胆识、魄力、果断;"严"就是指领导者纪律严明、赏罚分明。这可以说是有关领导能力结构的较早也是较为全面的阐述。
, 百拇医药
    1.3西方关于领导管理能力问题的理论性思考

    1776年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理论和欧文1800年进行的空前的人力资源试验研究对产业革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管理能力问题的实际影响则始于1841年。

    1881年华盛顿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管理学院,到1911年美国已有30多所工商管理学院,从此有关各种领袖、领导、领导行为、领导情境等相关研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并对管理实践给予了重大影响。

    管理科学对"经理制"的研究、发展和贡献之一,就是对领导问题进行了广泛、系统的科学研究。这也正是心理学与工业社会充分结合的契机。

    1.4领导概念的界定

    1904年以来人们从不同角度对领导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就"领导"的定义而言就达50余种。许多学者几乎都用领导者个人特质、角色关系、权力、权威、影响、管理、行政、控制、督导等字眼来描述领导的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如:"领导是影响人们自身的达成团体目标而努力的一种行为"。"领导是一种特殊的权力关系,其特征为一群人觉得另一群人有权规定他们的行为","领导是一种说服他人热心于追求一定目标的能力",还有如"领导是创造和维持期望的与互动的结构","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过程"等。尽管以上定义各不相同,但都涉及到两人以上互动的群体现象,并突出表现在"社会影响力"因素方面。可以说,任何组织内部那些在行为、人格、情感、情趣、责任、目标等诸多方面影响他人的人,才能称之为真正的领导者。
, 百拇医药
    2领导理论研究阶段

    西方对领导问题的研究非常复杂,从一个普通名词变成学术名词,直到20世纪一系列科学研究形成"领导学"的过程中,总是定义不断,理论叠出。从研究内容到涉及的范围来看,主要针对领导先天特质、领导行为、领导情境等3大方向,研究的进程大致经历了从一般领导发生学研究,发展到领导形态学研究,直到当今的领导动态学研究这3个历史阶段。

    2.1对领导者自身素质的研究

    20世纪初开始的领导问题研究,它起因于心理测验运动,主要集中在对领导个人先天特质方面。它试图以此工具发掘理想的领导特质,提示的是领导者与非领导者在先天特质上的区分,甚至认为领导者是与生俱来的特质的天生的"伟人"(GreatMan)为此,提出了领导者的4大先天特质即:生理因素、智力因素、兴趣因素和性格因素。持以上观点的学者曾经对社会上成功和不成功的领导者进行过深入的调查和心理测验。如吉普在1954~1969年的研究报告中就提出了高素质领导者应具有7项先天特质,即善言辞、外表英俊潇洒、智力过人、具有自信心、心理健康、有支配他人的倾向、外向而敏感。吉普的研究得到了相当数量学者的赞同,同时也受到各方面的批评。德鲁克认为,"管理者都具有良好的智力、想象力和知识水平等,一个人的才能,唯有通过有条理的、有系统的工作,才能成为有效,有效无效之间在性格和才智方面难以区别,至于外貌与能力之间更是无关"。由于领导特质忽视了情境因素,于是领导研究由内隐人格特质探究,转向了外显的人格研究。
, 百拇医药
    2.2对领导行为基本倾向的研究

    20世纪40~60年代形成的有关领导问题的形态学研究,主要方面是领导者行为的基本倾向。其基本观点认为,有效的领导必定利用某一种特定领导方式。因此研究者大量运用量表、访谈和观察法以鉴别最具效能的领导方式。但此时的研究仍注重领导的先天特质,这时期初期提出的不同的领导行为理论模式包括以下几种:

    (1)两维模式:1945年斯多蒂尔和沙特尔两人从广泛关于"领导行为描述问卷"的调查中概括了领导能力的两个维度,即"抓组织"和"关心人",一个有效领导者往往是两个维度都高的结合体。

    (2)管理方格模式:1964年布莱克和莫顿在两维模式基础上,将"抓组织"和"关心人"加以程度上的延伸,即抓组织的程度1~9等,关心人的程度也是1~9等,形成了一个纵横两相结合的座标的81种方格组合,认为所有领导行为都可以投射到坐标图上,最佳的领导行为是9~9型。
, 百拇医药
    (3)PM领导模式:由美国卡特赖特和詹德提出。该理论认为,群体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达成特定目标,二是维护和强化群体本身的正常运行。领导者对前者是组织控制(目标达成型),其中包括计划性和压力等内容,对后者则需要调节人际关系,了解职工需要,形成激励(群体维持型)。对两者的组合,PM是领导的最佳选择。

    2.3对领导情境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的领导动态学研究以菲德勒(F.E.Fiedler,1967)的"有效领导权变模式"为基础。该理论认为,以往的研究因素固然重要,但组织机构的性质不同,被领导者素质不同,地域、文化、习俗有差异,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些都直接影响领导管理能力的正常发挥和绩效。只有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地调整管理思想、领导行为、权变通达、随机应变,才能使管理有效。领导者必须是一位"具有适应能力的人"。贺西与布兰查对LPC量表加以延伸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此外,豪斯(House,1971)的途径--目标理论(Oath-GoalTheory)、弗隆和叶顿的情境理论都是极有影响的理论。
, 百拇医药
    由于情境理论所述的因果关系相当复杂,涉及的情境变数中介很难以实证研究加以验证,这样有关领导者个人特质和素质控制变数的研究从70年代以来又引起了大批心理学家的兴趣。1974年,斯多蒂尔提出了领导素质的5个维结构模型,成了领导者个人特质理论联合体性的高度概括,得到许多学者的支持和赞同。模型的5个维分别是指:应变能力、情绪稳定性、责任感、情绪愉快和智力。

    以上学者在提出领导者个性特征和领导能力表现之间的相关时,尽管发现差异只在量的方面,没有质的差别,但仍然承认有些特征中个性特质和管理能力有重要的联系,并认为即使这些个人特质不直接与管理能力相关,至少它们也是下属对领导管理能力的期望因素。

    3管理能力研究现状

    领导的管理能力就是为了影响一个群体,达到共同目标的能力,同时也是一种为了获得预期目标而展开对他人影响、激励以及督导的能力。
, 百拇医药
    3.1国外对领导者管理能力的研究

    最早提出管理能力分类的是凯兹。他把管理能力分为3类,即技术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和观念性能力。技术能力是指进行特定活动的方法、程序、过程和技术等知识以及运用有关的工具和设备的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是有关人类行为和人际交往的知识,了解别人所说所做的背后的感觉、态度和动机的能力(设身处地、社会敏感性),明确而有效地沟通能力(口才伶俐,说服力)以及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的能力(机敏、外交、对可接受的行为的社会知识)。观念性能力是指一般分析能力、逻辑思考能力、是否善于形成观念以及将复杂模糊的关系概括化的能力,是指在构思和解决问题时是否有创意,分析事件和捕捉其发展趋势,观测其变化和确认机会及潜在问题的能力。

    以上3种能力与领导者的角色要求均有关。技术能力是领导者最实务的能力,它决定了领导者在行业活动中指挥自如。人际关系能力是与下级、同事、上级及外界建立有效关系必不可少的。观念性能力是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制定政策,解决问题和发展方案的基础。
, 百拇医药
    领导者必须具备这3种能力才能满足其角色要求,但各种能力对管理工作的相对重要性,主要视领导情境而定。凯兹认为,适当的能力组合,部分是看领导者在组织层级中的职位而定,各级管理层均需要人际关系能力,但对此基层管理者比高层管理者更重要。基层管理者最重要的是技术能力,它比观念性能力又显得重要;对高层主管来说,观念性能力最重要,因为涉及到决策,而相对不重要的人际关系能力则又可有助于获取真正准确、及时的情报,并且影响下级有效的执行决策,而中层管理者几乎兼具这3种能力,尤以人际关系为主。高层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大小,因各组织的种类、大小及规模,权力集中程度而有差异。不同能力的相对重要性因组织的发展阶段不同而改变,在动荡时期,技术能力显得重要,动荡初期,观念能力必须与技术能力相匹配,平缓期人际关系能力就开始显得突出。

    对不同层级管理能力的研究到80年代又有了新的进展。奎恩1983年对以往的领导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提出了新型的领导整合观--匹配价值模型,提出了8种能力元素的综合匹配组合。即(1)生产能力:包括个人的生产和动机;(2)合作能力:包括计划、组织和控制;(3)导向能力:包括发起工作、目标设定和有效授权;(4)监控能力:包括接收和组织信息评估日常信息,对日常信息的反应回答;(5)辅导能力:包括理解除自己和他人,人际沟通,开发下属;(6)促进能力:包括团队建设,参予决策,冲突管理;(7)创新能力:包括在变化中求生存,创造性思想,对变化实行管理;(8)商业能力:包括建造和维系一个权力基础、协议和允许商业达成,交流和出售点子。以上8种能力元素因不同组织类型的企业匹配到一个领导者身上便决定了组织发展的方向和成功的可能性。
, http://www.100md.com
    3.2国内有关管理能力问题的研究

    国内目前对管理能力的研究,最早是对企业领导问题提出科学化、定量化的思考。徐联仓1981年开始对领导行为的PM理论进行了研究,之后凌文辁等人在PM理论和方法基础上探索出中国模式的CPM量表以及对三隅PM量表的修订和标准化过程研究。在此时期多从"领导干部"这一特定的角色样本开始研究,局限性较大。80年代中后期至今,一大批学者运用西方量表或与国外学者合作,广泛开展了激励机制、工作动机、决策影响力、职工需要等多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这些研究相互独立,研究结果比较零散,忽视了对调查数据的理论分析,而且对现实中普通公众对领导管理能力的态度、看法缺乏认识和了解。这既是应用科学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也是探索"中国式管理模式"中所存在的缺陷。与此同时,国内外管理心理学界对领导管理能力也没有明确的界说,更缺乏实证研究,这就激发了研究者对此问题研究的浓厚兴趣。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管理上的落后日益暴露出来。据国家计委对2586家亏损企业的调查发现,其中81.6%的企业是由于厂长、经理管理不善而造成的。朱总理在一次讲话中就曾指出:"国有企业的困难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管理不善。'科技兴国'的方针,当然也包括管理科学,现在确实需要强调管理科学和管理教育,这也是兴国之道"。可见管理体系落后,管理教育缺乏,培养、造就人才的机制不健全,尤其是管理者个人素质低下,缺乏合作、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则是导致我国"经济繁荣,管理落后"的根本原因。
, 百拇医药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国有企业难以摆脱困境,下岗人数激增,广大职工对领导者管理能力提出了许多质疑。为了进一步提高国民管理意识,推行科学化管理,必须对领导者的素质、管理能力以及相应的管理体制、管理意识进行研究,并根据公众自己的体验,被管理的感受,结合现实对领导管理能力进行评价。这对提高我国的管理工作将起到重要作用。

    何宏伟,男,49岁,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1,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

    2,陈孝彬.教育管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

    3,于中宁.现代管理新视野.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

    4,夏禹龙,刘吉学.领导科学基础.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5

    (收稿日期:2000-06-0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