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教育》 > 2000年第5期
编号:10259018
试论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http://www.100md.com 《中医教育》 2000年第5期
     作者:陈文山 张晖

    单位:陈文山(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37);张晖(北京市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北京100093)

    关键词:高校体育目标;素质教育;健康教育

    中医教育000528

    高等教育是为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培养各种高级人才的一项事业。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为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服务,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1高校体育的目标与素质教育观

    1.1学校体育的目标

    学校体育目标附属于教育目标,即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3大方面。根据教育目标和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我们可以将学校体育目标制定为3个方面,即身心发展目标、社会化目标和生活目标。其中,身心发展目标主要包括促进生长发育、发展体能、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御能力,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形成个性等;社会化目标主要包括人际关系处理、社会交往、社会责任和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等;生活目标主要包括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符合生活方式的习惯、有正确的生活价值和获得愉快的运动体验等方面。为此,学校体育目标较为完整的概述应为: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提高体育文化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 http://www.100md.com
    1.2高校体育目标

    (1)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①促进身体的继续生长发育;②塑造健美的体格、体型,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生理机能水平;④提高适应环境与抵抗疾病的能力。

    (2)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个体社会化。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竞争力和意志力;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热爱集体、助人为乐的精神;③培养学生遵纪守法

    返回主列表(ReturntoMainList)

    的公民意识;④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尊重他人的作风。

    (3)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①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与体育保健的科学知识、技术和技能;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兴趣和爱好;③培养学生体育娱乐与体育欣赏能力。
, 百拇医药
    (4)发展学生的运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竞技水平。①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竞技能力;②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优秀运动人才。

    由此,高校体育目标的本质内容可以概括为:增进健康,提高素养,培养能力,促进个体社会化。那么,如何来达到上述目标呢?其指导思想应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1.3大学素质教育观

    面对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带来的生理与心理的过重负荷,面对高科技对大学生越来越高的智力与非智力要求,人们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期望。而教育中日益强化的功利色彩与浮漂学风和日益淡化的人文教育,使大学生素质与社会期望形成较大反差。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大学素质教育是必需的。如何理解素质教育的实质呢?

    素质教育是一种指导思想,一种教育观念。它强调的是一种基础,一种素养。这种教育是:"利用遗传和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发展"与"内化"是素质教育的实质。从根本上说,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间接发挥的,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也是通过潜移默化实现的。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是教育观念的一场变革,而这场变革必然促进高校体育的转变。
, http://www.100md.com
    2现代教育要求高校体育有新的转变

    2.1思想观念方面

    首先,高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要有大的转变,这就是突出强调体育的"学力形成"。"学力"是由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可持续独立学习的态度3个要素组成,也可称之"自我教育力"。现代教育十分注重"学力形成"的培养,强调"自我概念"、"自我形成"和"自我教育力"的重要性。大学时代是学生形成人格和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注重自我健康能力与自我体育能力的高校体育,对于学生"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的能力培养和行为形成十分重要。

    其次,高校体育要有新的内涵。这个内涵就是基于大社会健康观和大社会体育观的思想上形成的新的体育教育观。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揭示了社会条件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人们对于"健康"与"非健康"这一系列有关生命质量与生存价值意义的基本概念,在认识上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传统的"生物学模式"到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人们把人的生物学特征与社会特征相结合,把人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相结合。体育作为提高生活质量的组成部分,走进人们的生活是未来生活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必然趋势。因此,未来高校体育必将把握健康与体育的本质联系,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意识、能力和行为。
, 百拇医药
    2.2课程与教学方面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古今中外无可争辩的事实,在教学中,学是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高校体育教学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重心转移,意味着"体育技术、技能中心"向"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中心"的重点转移,但这种转移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体育技术和技能的必要性。从体育教学设计的角度说,它意味着必须从"教师中心型"向旨在自我教育的"环境活用型"转变。

    支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观点集中反映在"学力观"上。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长期以来强调"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有其合理的内涵,但不够全面,需要作出修正与补充。因为它失落了"学习"中最基本、最能动的要素--"态度"。现代学力由"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组成。前者以"知识、理解、技能"为代表,后者以"关心、动机、态度"为代表。动机、态度等是支撑显性学力的"隐性学力"的存在,后者在当代更加受到重视。这是因为"隐性学力"有可能使个人终身获得"显性学力"。高校的"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教育,就是加强"隐性学力",使高校体育成为一种完整性教育。
, 百拇医药
    2.3过程方面

    高校体育过程向自主学习转化。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广泛使用促使高校体育教育过程由权威式传递知识向指导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方向转化。转化的主要特征是:强调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了解学习者的需要,起好指导作用,发挥学习者的自主性;重视个性,增加学习内容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指导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出更符合自己发展的教育方向;指导学生以自学为主,掌握体育锻炼方法和学习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自学能力,尤其是持续性的体育自学能力;重视学生的思想意识发展的指导,寓思想教育于整个体育教学过程,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2.4高校体育的现实问题

    首先,中学"应试教育"对高校体育的冲击。目前,基础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即选拨少数、淘汰多数的甄别教育形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其直接恶果是:高校入校新生的体质越来越差,心肺功能、耐久力指标很低,视力严重下降。据清华大学连续6年对入校新生进行的按高三"达标"评分标准评价的机能检测和三项体能测试(50米、立定跳远和铅球)的统计显示,其结果不仅令人失望,而且连续6年的测试每况愈下。这严重地干扰了高校体育目标的实现,使高校体育不得不偿还学生在中学欠下的体能债,形成"还债式"高校体育教学。
, http://www.100md.com
    其次,体育教育观与现实高校体育教学之间的矛盾。高校体育,不仅要育"体",而且要育"心",育"美",要有效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顺利转变。但是,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尚不能摆脱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高校体育观与高校体育的实际操作相互脱离。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增进健康理论是一个视点。

    2.5增进健康理论的认识

    韦氏大辞典把"增进"解释为"某种东西进一步生长或发展"。1947年,世界健康组织对"健康"提出了明确的、全面的定义:"健康是指在身体、精神和社交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1968年杜波斯(Dubos)提出:"健康是人对环境适应以后所达到的一种生命质量,包括社交、感情、精神、心灵以及生物学各方面的适应。"由此可以看出,上述定义都把健康看作是一种完美的状态。

    在许多现有的增进健康的定义中,"增进"的含义都包括促进健康生长和发展的意义。世界健康组织(WH0)在1986年渥太华会议中(增进健康的第1届国际会议)为增进健康下了一个定义:"增进健康是使人们对自己的健康加强控制和改善的过程"。它强调了相互合作和健康公平,进一步在法律上支持增进健康。呼吁增进健康的行动涉及5个方面:制订健康政策、创造环境、加强社会行动、发展个人技能和重新调整健康服务。渥太华会议常被认为是增进健康领域的里程碑。我国增进健康行动涉及许多部门,教育部门首当其冲。
, http://www.100md.com
    3本文观点

    3.1健康教育是高校体育的本质内容之一,是高校体育完整教育的复归

    学校体育课的根本职能就是对学生保护身体健康和科学地锻炼身体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这种指导将影响学生一生身体的健康发展,而这种指导是教育的过程。现代高校体育教育对"学力形成"的重视,是要把握健康与体育的本质联系,培养学生的终身健康与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和行为。素质教育是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增进健康是高校体育的宗旨,健康教育是高校体育的活动之一。这样注重自我健康能力与自我体育能力的高校体育就成为一种完整性教育。

    3.2健康教育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符合大学素质观

    健康教育是增进健康的行动之一,其目的是在促进健康的基础上影响行为,并且力求帮助个人、团体或全社会去发展健康,以便提高到真正完美的地步。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有着积极影响,能促进体育文化向大学生个体心理内化,这有助于大学生个体社会化转变,增强社会责任感。
, http://www.100md.com
    3.3健康教育是高校体育的职责

    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健康的公民,而公民增进健康既有个人的责任,又有环境的支持。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环,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接轨处,也是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为此,高校体育应基于"素质教育"的新视点,从大学的"阶段体育与终结体育"向"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转变,以全新的结构、丰富的内容和灵活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这不仅是高校体育的自身职责,也是服务社会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刘绍曾.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6

    2,王策三.教学论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6

    3,刘磊矗.论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重心的转移.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5:(2)

    4,文辅相.我国本科教育目标应当作战略性调整.高等教育研究,1996,(6)

    5,姚连涛.论我国学校体育目标及其发展趋势.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7:(3)

    6,基尔斯滕.增进健康论.体育科学,1998,7:(4)

    (收稿日期:2000-04-2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