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与哲学》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59356
医德教育必须重视心理规律
http://www.100md.com 《医学与哲学》 2000年第3期
     作者:蒋广根

    单位:新乡医学院社科部,河南 新乡 453003

    关键词:

    医学与哲学000323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0)03-0054-01

    医德教育,是为了培育医务人员养成良好的医德品质,使其自觉地践行医德义务,而对其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道德影响的活动。良好的医德品德的养成,是外在医德教育与内在医德修养相互作用的结果。医德修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医德教育只是外部条件,必须通过医德心理内化作用才能奏效[1]

    医德教育与医德修养的内在联系,要求医德教育的过程和内容必须遵循心理规律,以医务人员和医科大学生医德修养的心理过程为基础,根据其心理状态、心理特点以及相关的心理变量因素,不断地调整医德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具体措施,最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借鉴。
, 百拇医药
    首先,遵循认知心理规律,增强医德教育的理论深度和心理相容性。医务人员大多经过正规严格的大学本科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以及不断的再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知识修养,在心理认知中对医德教育的内容有较高的理论需求,他们不只是满足于知道应该怎么做,而且还要求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因此,医德教育必须把握适宜的理论深度,把问题讲深讲透,不能仅泛泛地在肤浅的层次上说教,而是要从深层次的认识上解答他们的疑惑,化解他们心理上的困惑和迷惘,使其不仅知道怎么做是合乎道德规范的,而且也从哲学的高度使他们树立高尚的医德,并自觉地用这种高尚的医德严格地规范自己的言行,达到以理服人,使他们心悦诚服,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医德教育的成效。

    其次,医德教育要遵循情感心理规律,增强医德教育的情感效应。情感不仅是医德品德的基本要素,也是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认知活动中起着十分活跃的作用[2]。医德教育应充分发挥情感的激发和感化作用,以先进模范人物和教育者自身的高尚情操去换取医务人员对积极情感的体验,促使其原有的消极情感转化为积极情感,促使其医德认识升华为稳定的医德信念,转化为坚定的医德意志,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
, 百拇医药
    第三,重视从众心理的诱导和影响,营造适宜的心理氛围。从众心理往往使医务人员易受环境因素的诱导和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跟随和摹仿别人的行为。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受外在环境控制,改变环境就可以改变人的行为。虽然它把环境因素看成了人的思想转变的决定因素是错误的,但也给人们以有益的提示,决不能把环境因素看作可有可无的东西,它在事物的发展过程和转变过程中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有时还能成为事物(当然也包括人)转变和进程中的最关键性的因素。人的良好的医德的养成,除了树立高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加强理论学习外,营造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医德氛围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当今社会转型期,部分国民心态呈现明显的物欲化和躁动化倾向的情况下,医德教育尤其要重视从众心理的作用,应加大医院文化建设的力度,把医院的伦理道德建设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对医务人员进行爱院、爱岗敬业精神教育。

    第四,教育者应发挥自己的人格力量。医德教育不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说服人、教育人的工作,它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示范性,即教育者身体力行的示范和引导。人格力量不是玄而又玄的东西,它就在实实在在的能让人接受和效仿的行动中。真实的形象是人格的载体,只有真实的形象才能展示自己的人格力量,教育者和管理者应该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率先垂范,带头践行自己所倡导的医德规范和医德价值,凭借高尚的人格力量去赢得广大医务人员的敬佩和信赖,才能对其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说话才有力量,讲医德才感人至信,医德教育才有凝聚力和感召力。

    作者简介:蒋广根(1964~),男,河南延津县人,新乡医学院社科部讲师。

    参考文献:

    [1]吴亚芬.德育与心理学的融合[J].道德与文明,1995,(5).

    [2]张志勇.情感教育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收稿日期:1999-11-23,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