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与哲学》 > 2000年第5期
编号:10259389
香港中医药之回顾与前瞻
http://www.100md.com 《医学与哲学》 2000年第5期
     作者:王如跃

    单位:王如跃(香港大学 中医药学部)

    关键词:

    医学与哲学000520分类号:R22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0)05-0043-02

    1 往昔备受歧视自生自灭

    香港中医药业百多年来走过了一条崎岖、曲折的道路。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之后,香港殖民地政府表面上不干预中国传统习俗及其发展,包括中医治疗和中草药的使用,实际上却歧视、贬低中医药,拒绝授权中医签发死亡证,将中药经营称为“中草药贩卖者”。香港中医药业长期处于自生自灭、放任自流的状况,既无专业地位又无社会地位,中医多数是在临街开设诊所或在中药铺坐堂,中药虽有药材、成药、凉茶等专门店,但多混迹于大街小巷的杂货店铺。
, 百拇医药
    19世纪中叶,香港民间成立了首家全部由中医师负责诊治,并以赠医施药为主的东华医院,但后来香港发生流行鼠疫,医院被责医疗管理不善,险些被港英政府废除。20世纪初,香港流行天花,政府强制患者必须送官办痘局留医,剥夺中医在家庭的医治权。抗战时期,盘踞香港的日寇,规定中医必须登记才能执业,但又认为中药煎煮太麻烦,下令停用中药。直到前些年,中医药在香港仍然被排斥、被歧视,慈善团体开办的医院,其西医获政府拨款支持,而中医就只能靠社会捐赠。政府公立医院基本上没有中医药服务,住院病人不准同时求诊中医或服用中药。社会医疗保险不包括中医药服务,中医发出的病假证明多不获承认,中医也不享有诊治转介权。

    在压抑的社会背景下,香港中医药业的自身发展受到了极大束缚,长期未被纳入正规的教育系统,培训和继承多数采用传统的授徒形式,后来虽有私办夜校、函授专科出现,毕业生也为社会接受,但毕竟在理论、师资、科研等方面存在不少缺陷。统计资料显示,截止1995年1月1日,香港有6 890名执业中医,执业10年以上的4 696人,执业不足5年的854人;报称中医全科毕业的2 888人,其中894人修读全日制中医全科课程,1 994人修读非全日制中医全科课程;而经由祖传或师傅传教的共有3 385人。另外,香港还有5 860间中药店铺和27 000名同业员工。这样的行业结构,是殖民统治带来的畸型现象,也是香港中医界良莠不齐、青黄不接的重要原因。
, http://www.100md.com
    2 今日立法规管合力发展

    20世纪90年代,香港回归祖国的步伐日益迫近,港英政府在社会各界的催促下,开始中医药的立法工作。1989年8月委任“中医药工作小组”,负责筹组一个法定架构,以促进、发展和规管香港的中医药事业。1995年4月,成立“香港中医药发展筹备委员会”,1年后完成全港首次的中医登记计划。1999年7月14日,回归后的香港特区首届立法会通过“中医药条例”,并计划采取进一步措施,将中医药列入香港医疗卫生事业的范畴。根据条件,9月13日特区政府成立“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负责规管中医执业和中药的使用、制造和销售。从此,香港中医药正式享有合法地位,开始走上了有法有序的发展道路。

    与此同时,特区政府公布了香港未来10年中药产业的发展大纲,指出短期内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发展以中药制成的健康食品及营养补充品;而长远而言则发展以中药为本的优质新药,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利润。未来10年共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于2000年正式展开,主要工作包括引入规管架构、中医药人才及科研基金支援,增加商界的投资兴趣;第二阶段于2002年开展,重点是传统中药现代化工作,企业将开始生产中药健康食品及营养补充品,初步建立中药产品的品质控制系统;2004年至2009年的第三、第四阶段,将进入现代中药及现代新药的研究开发期,预期2004年有首家中药公司上市,并有6个中药产品达到临床测试阶段;2009年将完成150个常用中药材专题研究,10个中药产品作临床测试,首个由中药开发的新药获注册为商品,更多中药公司上市。
, http://www.100md.com
    “中医药热潮”的涌现,引起了香港众多商家的浓厚兴趣,多家知名的中成药厂发出重金,如福高国际制药、南北行、余仁生等,联合国内外包括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中科院等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研究开发中药新产品;而长实、恒基、新世界、华懋等大财团,均向政府表达参与发展的愿望,有的已以财政支持国内及美国的科研机构,进行中药研究,有的已向政府递交有关发展中医药的研究建议书;香港宝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更筹款一亿零五百七十万元予有关大学兴建“宝马会中医药学院大楼”。

    更使人高兴的是,香港中医药界告别漫长的“民间培训”历程,昂首进入了正规高等教育的殿堂。1998年秋季,香港浸会大学终于创办了第一个全日制中医药学士学位课程。同时,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与专业进修学院中医药学部合办了中医全科学士学位兼读课程;翌年,香港中文大学也开办了中医学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

    3 未来任重道远前景光明

    3.1 发挥优势,迎接挑战。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国际卫生组织十分重视和积极鼓励将各国的传统医学手段纳入医疗健康体系。目前全世界有130个国家和地区使用中草药,单是美国就约有6千万人服用中药。1997年全球营养食品与草药市场总值约6400亿港元,且每年以两位数增长,市场潜力巨大。因此,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在考虑中医药的立法问题。这意味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将有一个大发展,中医药正面临开拓国际主流药物市场的机遇,而日本、新加坡将是强劲的角逐者。从香港所处的地理位置上看,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会,华洋共处,中西合壁,且毗邻大陆这正统中医药的源头,与内地联系、合作十分便利,更具有雄厚资金、资讯科技、品质控制、知识产权保护、管理经验、国际商贸网络、市场经营等等优势,中医药要现代化,中医药要走向世界,香港就是最好的桥梁和窗口。当然,香港发展中医药机会与风险共存,既有高科技、高增值的一面,也有高难度、高投入的一面,加上专业人才、基础研究、临床经验等等的先天不足,路子肯定不易走,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 百拇医药
    3.2 中药标准化是重点。中药使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曲籍卷帙浩瀚,临床总结的秘验方达30多万个,有记载的就有6万多个,而且中药多为天然产物,相对来讲毒副作用少,对人体的作用是通过调节机体的平衡,逐步扭转病理方面的变化。因此,一些具独特作用,既治标,又治本,疗效好,副作用小的中药,在对男科疾病等的治疗和保健方面,已在全球处于领先的地位。而中药成药品种也发展到有丸剂、散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颗粒冲剂、糖浆剂、煎膏剂、口服液等。但是,由于中药多采用复方,即由几种中药配成药剂来治病,因此,要鉴定出中药复方的药效、质量和安全性还存在极大的困难,这是至今仍未有一种中药复方取得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注册资格的主因,也造成中成药难以药物的身份打入国际市场,只能以保健食品的形式进入国际市场,赚取利润远低于药物。香港发展中医药,可选择中药标准化作为突破口,首选依托内地建立中药现代化科技基地,确保品种、产地、产期质量关,然后采用最新的科技手段,研制建立中药质量标准模式,开发疗效确切而服用方便的新剂型,改变煎熬的传统方式,重点攻克对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药效、质量控制及作用机理等的量化指标,在中药制剂的安全、有效、质量、稳定等方面符合国际医药市场的规范要求和标准,致力开发具有高效、长效、速效,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且便于贮存、携带和服用的优势中药产品。可以这么说,中药标准化一旦解决,将为人类健康作出里程碑式的贡献,也将为香港经济带来突飞猛进地大发展。
, 百拇医药
    3.3 兴建香港中医药学院和香港中医院。香港发展中医药,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目前拥有十几所政府公办或捐款资助的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却尚未有一所政府公办的中医药学院和政府公营的中医院,虽有几所大学已开设了中医药课程,民间也有不少中医门诊部,但由于起点、资源、目标等的不同,以及人才、师资、经验等的匮乏,要把香港建成国际中医药中心,仅靠本土的现有力量,确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特区政府可借鉴国内每省(少数民族地区除外)由政府公办一所省级中医药学院和政府公营一所省级中医院的做法,尽快兴建政府公办的香港中医药学院,集中资源,集中优势,提高声誉,建立名牌,加强培训,增加学额,统一教材和教学标准,统筹政府捐款资助的科研工作,杜绝现时几所大学同时进行同种药材药理研究的浪费现象;同时积极引进人才,聘请国内的中医药专家、教授和科研人才到香港任教、科研和从事产品开发工作,并且发掘每年到港定居、受过国内正规高等教育的专业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依靠一批归属香港本土、具有较强责任心和使命感,立志发展香港中医药事业的高层次人才,为香港中医药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笔者近年在教学中发现,目前香港就读中医药课程的学生中,已出现了一批拥有医药学、文学、心理学、法律学、工商管理学、建筑学等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的学生,这个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群体,正好印证了兴建香港中医药学院、发展创新性中医药教育体系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同样迫切的是,为了培养合格的香港中医药大学生,为了方便临床研究和新药开发,兴建公营的香港中医院已是时不可待,目前有的意见认为可先在公营医院设立中医门诊部和中医病床,然后再逐步发展为独立的中医院。此议立意虽然稳妥,但是,香港特区政府发展中医药的定向是“国际”,目标是“中心”,竞争对手是日本、新加坡。因此,对讲究时间和效率的香港来说,对回归后已有合法地位的香港中医药来讲,早一天独立发展才能早一天茁壮成长,早一天挑起重担。
, http://www.100md.com
    3.4 重视医治香港常见病、多发病,造福香港市民。多年来,香港的工作压力、生活节奏、地理环境、饮食文化等因素造成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风湿病、肾病、皮肤病等患病率居高不下,且有年龄轻化的趋势,乙型肝炎更是为虐甚广,港人约有1/10为乙型肝炎带菌者,总人数约达六七十万之多,但医学界至今未能找到根治办法,只能做些预防工作,据说内地中医药在此方面已开发出可以阻止肝炎恶化为肝硬化、以及对抗肝癌的特效药物,特区政府,香港中医药界如能急市民之所急,组织力量和资源,联合攻关,提高、强化药效,攻克一些疑难杂证,那真是香港市民的一大福音。还有,香港的精神病、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等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的患者,在近年的金融风暴中大幅激增,而采用中医药诊治,如中药加针灸再加中医心理治疗,往往有出人意料的疗效,这不但符合“生物医学”转向“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更与中医药理论中的天地人综合生态学平衡理论吻合,很值得推广和深化研究。当然,香港要发展成为国际中医药中心,应该有雄心壮志去攻克癌症、艾滋病一类的世纪绝症,但也需要脚踏实地的从医治上述所说的一些地区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包括最近人人谈病色变的流行性感冒入手,只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香港的中医药事业才能蓬勃发展,才能有光辉灿烂的明天。

    收稿日期:2000-02-1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