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与哲学》 > 2000年第5期
编号:10259391
关于人才素质和科研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
http://www.100md.com 《医学与哲学》 2000年第5期
     作者:薛社普

    单位:薛社普(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30)

    关键词:

    医学与哲学000508分类号:R-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0)05-0018-02

    1 要有对国家、民族责任感的素质

    当今世界、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人才的竞争。国与国之间实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创新的竞争。创新的关键在人才,要充分认识到人才竞争和创新的重要性。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虽然我们现在发展强大,但我们仍是发展中国家,地大、人口多、耕地少,还比较贫穷。科技队伍小,人才流失严重。一方面,呈现出年龄老化现象,60岁以上的科技工作者有十几万人,致使青黄不接,缺乏骨干。另一方面,人才构成偏年轻化,经验欠缺,影响工作质量,重大项目开展和医疗事故较多。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这一问题,多年来为加快培养科技人才花费了很多力气,对制止人才外流也采取了很多措施。现在,我们的科研投资比较少,由于人口多,条件设备、培养人才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现在的医科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纷纷趋向出国,这种现象不利于人才竞争和增加国力,因而吸引留学生回国是个问题,出国增长见识、加强国际间的联系和交流、吸收新思想,学有所成,再回到祖国发展自己,那就很好。现在国外的留学大军,如果都能回来,我们完全可以和国外比一比。衷心地希望“精英”们都能回来,但这是不容易的。所以,我们要在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下,提高科技人员的民族意识,加强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的素质教育。
, 百拇医药
    2 培养既有艰苦创业,又有献身科学精神的人才

    要想在科学创业上有成就,就要深入第一线,不怕艰苦、不怕失败。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都把科研事业当作是自己最重要的事业,与苦为乐,乐此不疲。居里夫人的科研条件非常艰苦,但她最终发现了镭。她的丈夫居里在过马路时被马车撞死,是他太专心在想着科研的事,这是献身科学的典范。我国生物学家童第周教授一辈子艰苦科研,他用简单的显微镜,白天黑夜地干,首次在我国进行核移植,成功地杂交鱼和为克隆鱼打下基础。1997年瑞典人Wilmut等首次成功地将高度分化的乳腺细胞去分化为全能细胞(把所有基因恢复过来)移植至去核卵中,育出克隆绵羊“多莉”。开创了克隆动物的新纪元。这是经过了长期的科研累积及多少人的艰苦工作,才最后得到的成就。所以,要取得成功,就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要不怕困难。科学问题就是要寻求未知,全力以赴投进去。我知道有一个科研组在研究一种药长达10多年,出了不少论文,但在临床试用过程中出现毒副作用而被否定。这对全组是难以接受的考验和挑战。科研失败是很自然的,但所做的功夫没有白费,经过锲而不舍地努力,最后不影响他们在科研上获得成功。这是一个怎样对待科研失败的问题,要培养这种科研修养素质。当然希望每项实验成功,但不要怕失败。
, 百拇医药
    3 科研的创新思维问题

    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如何创新?要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愿望,在科学上有所创造,有所发现。发现一是靠机遇。这是指在无意中观察到的偶然发现,要及时抓住。例如絈来明从培皿中葡萄球菌被意外杀死,导致了青霉素的发现。二是有意识地探索,这个最重要。要做计划,要有安排。经过艰苦努力的工作,最后获得成功。三是捕捉灵感,做了好多实验都没有成功,突然一夜之间,做“梦”悟出来了。这是因为很投入,有了创新思维,最后才得到成功的结果。巴斯德说过,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头脑的人。抓住机遇,你就可能有收获。创新在人才,人才在教育,教育要从小培养创新意识。对各种事物要感兴趣、好奇、多问、多想。能够自己解决问题,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培养想象力,启发思考。不要迷信书本、权威。我们要采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美国学者卡努恩(Cannon.W.B.)1945年在《科技工作者的素质》一文中,认为素质培养应有以下因素:(1)好奇;(2)想象力;(3)判断力,遇到问题不能犹豫不决;(4)诚实;(5)敏锐的洞察力;(6)心中有数;(7)忍耐力,锲而不舍;(8)坚强的身体;(9)学问广博;(10)谦虚谨慎。科研创新思维要注重这些素质的培养。总的来说,素质教育应该有:好奇、献身、观察入微、思考、分析,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具有获取国内外前沿信息的能力,善于提出设想、方案、假说,反复验证,敏锐洞察全局过程,能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然后提出新的概念、新的创新,具有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
, http://www.100md.com
    我工作多年的体会是,最容易犯的错误是错过机遇。明明是科研实验中你看到了问题,现象就摆在你眼前,可你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一个突破口,你就错过了机遇。关于这一点,我想举我在美国亲身经历的2个例子。

    我留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的Hamburger实验室是非常著名的实验室,Hamburger的老师Spernann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他的两个学生,Levi-Montalcini和Cohen在他的科研思维指导下也获1986年诺贝尔奖,但没有把他列入获奖之列。我的一个师兄叫Bueker在该实验室读Ph D。他的毕业论文首先提到有关神经生长因子方面的概念,他把肿瘤种植到鸡胚中,促进鸡胚神经系统增长了两三倍。他认为这种现象很奇怪,但他没有深究,错过了这个机遇。Hamburger后来请1945年刚从意大利来的一位讲师Rita Levi-Montalcini继续这项工作。她花了5~6年的时间进行研究、实验分析,共发表了20多篇文章,证明了确有促神经生长因子存在。但她是一个胚胎细胞学家,老是提取不出神经生长因子。后来,Hamburger为她请来了名叫Stanley Cohen的年轻生物化学家,来提纯神经生长因子。经过3~4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60年提纯出世界上第一个细胞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蛋白质结构。1986年他俩双双获得生理学和医学诺贝尔奖。当然,值得一提的是,Cohen由于观察事物细致入微,在分析中还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之外能促进胚胎眼睑早张开2~3天的上皮生长因子(EGF)而获得头奖。这是一个我亲眼所见、很有意义的例子。Bueker首先发现了问题,但错过了机遇。而Levi-Montalcini则抓住了这个机遇,深究下去而大获成功。这确实印证了“机遇偏爱有头脑的人”这句名言,另外,机遇加上执着、刻苦,才是创新的必备条件。
, 百拇医药
    另外一个就是我自己的例子。我也错过了一个机遇。当时我做博士论文的选题为《鸡胚脊髓神经区域分化》。我参考了大量文献,做了一个探索实验计划:看到鸡胚脊髓发育第4天时的神经管各区都是一样的,但到第7、8天时便明显分化,颈部的神经管退化变小,而胸腰骶区却很发达。当时,我就设想如果给予颈段神经管以胸段同样的环境条件,是否可使之不退化而分化出交感神经柱?Hamburger同意我试做颈段脊髓移植实验检验一下,我就把颈段脊髓移植至胸段来,结果证明我的推断,在胸段部位被移植的颈段脊髓出现典型的交感神经柱(细胞长出了纤维,与外周器官发生联系的新分化Terni交感神经柱)。从这个研究中,我提出颈段脊髓存在流产节前交感柱,同时证明细胞分化具有可调控性的新观点,获得了博士学位。但现在看来,我当时也失去了另一个很好的创新发现的机遇。颈区神经管在自然状态下交感神经柱退化流产,事实上就是一种程序性死亡,即自动地凋亡的现象,但我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现象的重要意义。如果我当时再灵感一些,抓住退化现象深究下去,在50年代就该发现细胞凋亡现象。

    现在总结这些失误,仍有教育意义。所以,我们在搞科研和分析问题时,不能光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应多方面分析思考。从我所经历的事实看,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我总结出一个经验,即科研中,对事物的观察要细致入微,要抓住环节发现问题,要学会透视,多思考,寻根究底,穷追不舍。
, 百拇医药
    如何把握创新的机会。一要多掌握国际最前沿的文献,并跟踪了解。二是要“以我为主”。不要迷途在浩瀚的文献文海中,要把握自己的主战场方向,挖掘有利前沿信息为我所用。我在研究细胞分化和调控肿瘤恶变的工作中,可以说是“以我为主”的工作,大家知道,红细胞终末分化时,通过核浓缩和排核,成为一个无核的网织红细胞,进入血流成为循环120多天的供O2细胞。但当红细胞变成肿瘤(红白血病)时,这些终末分化特征均消失。根据这些现象,我进行了“以我为主”的验证分化可以调控的理论。把异常分化的肿瘤调向正常方向的分化。经过十年的努力,得到了5、6个红细胞分化因子基因,为今后用调控分化方法抑制肿瘤提供良好的基础。

    现在我们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也处在一个优越的时代,只要我们具备了创新思维的能力,我们就一定会作出更多的创新研究来。

    (本文根据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宣传部和社科部提供的薛社普院士的报告录音由本刊编辑部宋文波整理而成)

    收稿日期:2000-04-08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