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与哲学》 > 2000年第7期
编号:10259436
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探讨
http://www.100md.com 《医学与哲学》 2000年第7期
     作者:严灿 邓中炎 王剑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关键词:

    医学与哲学000719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0)07-0051-03

    1 中医现代化的内涵

    “中医现代化”的本质内涵是“中医现代科学化”。这一内涵中包含有下列要素:(1)“中医现代化”是一个实践过程。中医理论最初形成时的开放性和内在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以及显著的社会实践性特点,决定了中医的发展不能脱离现代科学体系,否则,只能滞后中医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医现代化”将是一个不断地发生量变质变的过程,在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不断地发展。(2)中医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是现代科学思想。但这一思想的指导作用是宏观的,在具体的实践中必须充分结合指导对象自身固有的特色和价值体系。因此,“中医现代化”应当是在现代科学思想的指导下,更加发挥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及中药、针灸、按摩推拿等既是特色又是优势,在对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失调疾病以及各类慢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性疾病等的治疗上,体现出良好的疗效,且极少有毒副作用。此外,中医中药在养生保健、祛病延年的优势也是其他任何传统医学以及西医尚不能取代的。现代科学思想的指导作用将会促进特色和优势的更加客观化和标准化,从而巩固中医在现代科学中的学术地位和其自身的价值体系。(3)“中医现代化”的研究对象是中医,不是西医,也不是中西医结合。因此,西医也好,中西医结合也好,不是“中医现代化”的主体。有些人担心“中医现代化”就会导致“中医西医化”或“中西医结合化”,其实这是错误的担心,是其自身将主客体本末倒置了。西医隶属于现代科学体系,是现代医学,中西医结合正是中西医学相互借鉴、优势互补的具体体现,事实证明,中西医结合好!但“中医现代化”的最终目标绝不是实现中西医全面结合,即“中西医结合化”。中西医结合将成为推动“中医现代化”进程的一股巨大力量。(4)“中医现代化”就要使中医具备现代科学的特征。不仅要实现学术理论的科学现代化,而且还要使其的实践科学现代化。(5)“中医现代化”意味着中医将从现代科学体系中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养料,这种吸收是全方位的、多学科的,一切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都将为中医发展提供借鉴和可吸收的养分。因此,实现“中医现代化”将是以中医学为主体的多学科的协同攻关。
, http://www.100md.com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医现代化”的定义是:在现代科学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中医固有的特色和优势,采用现代科学方法,通过不断地实践,使中医的学术理论体系和诊疗水平更加科学化,最终发展成为世界先进的科学医学。

    2 中医现代化的内容及相关关键性问题

    2.1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现代化

    中医现代化所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就是中医学术理论的如何现代化。解决学术理论问题是中医现代化的前提。在临床和科研中,学术理论是研究思路和实践的基础、核心以及依据,它直接指导着对问题的理解、对结果的假说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向、途径和手段,因此,学术理论的现代化是首要问题。传统中医学术理论体系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古代思辨哲学和天人相应观念指导下的取类比象的色彩,由此使得中医学术理论体系中从属于历史的、文化的以及民族性的内容占据了很大成分,这也许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但是,从长期的医疗实践体会以及顺应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原有的理论体系已经在许多方面暴露出缺陷和不足,甚至严重滞后了中医的发展。传统中医学术理论体系中的不足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哲学指导思想和方法的不足与落后。来源于古代哲学的阴阳和五行学说构成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框架,但在现今,阴阳及五行的指导意义随着其自身缺陷的暴露而受到置疑。早在多年前,就有中医专家提出用“五脏相关理论”取代传统的五行学说。中医现代化就必须吐故纳新,剔除其原有哲学中不合理的成分,赋予其现代哲学理论和方法的合理内涵,从而提高原有哲学的指导高度。比如采用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将阴阳理解为人类生命活动中统一的物质、能量、信息运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或两种过程流,“阴成形”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自组织过程;而“阳化气”则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耗散过程;“阴平阳秘”是机体有序稳定的最佳状态。虽然系统论在具体医学方面的运用也存在着缺陷,但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则体现出一种进化。要保持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其固有的哲学思想不可丢,但要更大地发挥特色和优势,又不能抱残守缺。阴阳、五行以及天人相应等中医中的哲学思想的现代化研究将直接影响着中医工作者的思维,也是中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2)观察和认识方法的不足。原有的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医观察和认识的方法。宏观性、抽象性、模糊性以及经验性是传统中医观察和认识方法的基本特点,诚然,这些特点体现出一定的优势。但是,从中医实现现代化来讲,传统的观察和认识方法则又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现代医学在说明人体内部结构和变化层次上,从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的不同角度,探讨人类的未知领域,符合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而中医在强调宏观的同时,忽略了微观层次的观察,因而结果的描述太过笼统和模糊。比如,在中医学中存在着将先天之精、后天之精以及五脏之精统称为“精”的概念不清的现象,这是由于缺乏对人体生理功能本质的认识;再如,传统的中医病因学认为,引起疾病的原因不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房劳以及金刃虫兽伤等,而对于复杂的致病性因子如遗传因子、免疫因子等则笼统归之于“禀赋”和“邪或毒”。这些都表现出缺乏对疾病本质的微观认识。此外,在宏观思想的指导下,中医注重整体观念,但用于对疾病本质的观察和认识上,又暴露出不完备的缺陷。一些疾病的发生是由整体病变引起局部病变的结果,因此中医整体观念的应用,从整体进行调节具有良好的疗效;而另一些疾病则是局部病变引起整体的失调,如肺结核病,如果没有抗结核的治疗而只是单纯地整体调治,是不会带来疗效的根本提高的。因此,在指导思想现代化的前提下,中医观察和认识方法也应当更加全面、更加完善,进而达到在观察和认识方法上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体、模糊与客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中医研究方法论的现代化。(3)理论和方法的逻辑论证说理不足。最突出的问题是以形象化为主的功能表述与物质结构实体之间的矛盾以及对中医理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中医学对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和机体物质与能量代谢的表述以及对病理变化和方药治疗机制的阐释都显示出很大的宏观性、形象性、经验性和推测性,在阐释物质与功能、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上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因此,中医发展在科学性和认同性上受到严重阻碍。中医现代化发展就要使中医理论具有现代科技的特征,要充分吸取现代科技的成就,对中医学术理论进行证明性的、发展性的乃至批判性的研究。现代化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科学性和先进性,而科学性的重要特点是客观性和可重复性,鉴于此,中医学术理论现代化的研究就必须借助于实验分析研究。从医学的共性来讲,中医应当借鉴现代医学中的实验科学思维和方法,从微观层次对中医学的生理、病理以及药理等理论进行科学性的诠释。如经过研究已初步证明中医的肾与下丘脑—垂体—靶腺轴有关,肾阳虚证的定位在下丘脑(或更高中枢),有关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实验研究发现,解剖学的肺脏与大肠确有密切的关系,肺部病变多有大肠病变,哮喘病人肺通气不畅,往往大肠壁细胞亦充气,治疗时若配以通腑的药物则可提高疗效。证是中医诊疗的核心,中医现代化也就要求中医证候规范化,不仅要对证候进行定性,更要定量。证的本质是什么?其生物学的基础是什么?证候所揭示的病理变化在机体的结构形态—器官功能—物质代谢等环节上是如何体现的?比如,对中医的“肝阳上亢证”的本质就可以从“血压的升高”、“交感神经兴奋”、“局部脑血管痉挛”等或更深层次进行阐释。从证候的发生学而言,证候的形成与个体的体质有关,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可以筛选出中医某种证候的易感人群,再从体质与基因(单个基因或基因组)的角度,揭示证候发生的本质。就病因学而言,中医所谓的“风善行而数变”、“寒性凝滞”、“湿性粘滞”、“火易生风动血”等理论是绝不能只用“取类比象”来加以解释的,否则只能越来越遮盖其合理的内涵,六淫所引起的病理变化一定存在着其内在的机制,必须借助于实验研究进行科学客观的阐释。而对于中医治法方药以及针灸推拿等的治疗机理也必须依靠实验研究进行解释,比如,中医方药药效的物质基础是什么?中药复方的作用尽管是多环节、多靶点、多层次的综合效应,但其具体的机制又是什么?针灸治疗作用的生物学机制是什么?通过什么样途径和物质作用到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等等。中医研究借鉴现代医学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现代医学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的,在现代科学中只有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具有共同的研究对象和科学任务。因此,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最多的、最直接的和最有效的。中医现代化将不可避免地纳入细胞、分子、细菌、病毒、激素、递质、受体、基因等微观的科学实验室指标,对其学术理论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客观的和科学的研究。当然,在强调微观的同时,也绝不能丢弃中医学宏观思想和整体观念,因此,在引进微观实验研究的同时也应同步建立宏观实验的科学思维,将中医的整体观念带入实验研究中,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在整体—细胞—分子乃至原子等多个环节上,采用多指标、多途径、多层次的方法使中医学术理论全面现代科学化。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中医学术理论的现代化就是要构建现代中医学术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对中医固有学术理论体系的完善和改造,对固有概念的重新界定和阐释,以及新概念、新理论的提出,从而使中医学术理论具备现代科技的特征。可以预见,现代中医学术理论体系是以传统中医精华为核心的、融入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的、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新的医学科学体系。

    2.2 中医临床诊疗体系的现代化

    2.2.1 中医诊断思维与方法的现代化

    传统的中医诊断思维是“有诸于内必形之于外”,因此,可以采用由表知里,司外揣内的方法进行诊断,具体手段是望、闻、问、切。这种传统的诊断思维和方法体现出宏观性和整体性强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望、闻、问、切所获得的信息并不能完全解释疾病的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存在着较大的模糊性,同时还带有很强的主观性。由此,建立在四诊基础上的辨证也缺乏规范性和精确性。中医诊断的现代化要充分体现出对现代科技手段和成果的利用,一方面可以借助于现代科技完善中医固有的四诊系统,使得四诊信息标准化。比如,计算机数据分析系统、图像分析与模式识别系统在中医四诊的应用。另一方面,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弥补四诊的不足,全面引入现代医学的检测方法,如CT、MRI等影像学技术,建立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双轨式”的诊断体系。通过宏观与微观的双重诊断,使得对病证的定位、定性以及定量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诊断的结果也更加准确可信。值得重视的是,在“双轨式”的诊断体系下,中医的诊断将不再局限于辨证,还要包括辨病,甚至包括对非疾病之证的亚健康状态的预见性的诊断。
, http://www.100md.com
    2.2.2 中医治疗的现代化

    中医治疗现代化的首要问题是提高疗效。而提高疗效的根本是在治疗上有所突破。中医现代化就要用现代科学思想为指导,突破原有的长期以来指导中医治疗的辨证论治思想,形成“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科学的治疗思维,在具体的治疗上既要强调宏观整体,又要针对微观局部。辨病论治是以致病因子或病理损伤的特点,来区分不同的疾病并进行治疗,因而对以特异性病因或局部损伤为主导的疾病,治疗的针对性就很强,药物的作用机理也明确,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其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到机体的整体性及其内在的主动调节适应能力以及个体反应状态的差异性。而对于一些综合性因素引起的或原因不明的疾病或形态学改变不能定位的功能性疾病,辨病论治则无从下手。而在这一方面,恰恰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中医的辨证论治是着眼于机体对致病因子或病理损伤的宏观反应状态进行治疗,这种宏观性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往往缺乏对疾病的病因、病理损伤的本质认识,所以,在临床上仅仅辨证论治有时是达不到中医所强调的“治病求本”的目的。此外对于一些无证可辨的情况,中医的辨证论治也难以奏效。比如,对于“中风”(脑血管意外)急性期的治疗,中医的熄风开窍、清热豁痰、通腑固脱治法都是针对阳热偏盛、风火痰盛、气血逆乱的整体失调,但关键还要活血化瘀,促使血栓的溶解和血肿的吸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疗效。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相结合是实现中医疗效现代化关键。此外,在中医治疗中,虽然方药的治疗占据了很大的主体成分,但不能囿于中药治疗一定是复方,要求方证对应,还应积极研究中药单体(有效成分)的治疗作用,加强中药治疗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有人认为中药单体已不是中药,只能算是植物药或矿物药,因为它的运用已经脱离了中医理论的指导,其实这是一种自我束缚。中药单体的研究也要建立在中药本身的功效上,不可能凭空臆造,中药理论有关药物功效、性味、归经的论述是中药单体研究的依据,如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丹参中提取丹参酮治疗心血管疾病以及近年来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等,都没有脱离中医理论的指导。中药单体是中药治疗的一种新形式,对促进中医疗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严灿(1970~),男,基础医学硕士,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副主任,中医基础公共实验室副主任。

    收稿日期:1999-10-2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