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与哲学》 > 2000年第7期
编号:10259438
Prion应译为“朊毒”——兼与傅杰青、禹宽平先生商榷
http://www.100md.com 《医学与哲学》 2000年第7期
     作者:焦成松 王全楚 周永兴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感染科,陕西 西安 710038

    关键词:

    医学与哲学000724中图分类号:R-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0)07-0062-01

    纵观本刊有关prion的文章,曾出现数个中译名,如“朊病毒”、“普利昂”、“感染性蛋白子”。尤其是后者,出现在多达10篇以上的系列文章中,横跨3年,影响甚大。笔者认为,此译名并不理想,一是长而拗口,不利于记忆和学术交流;二是不符合中文语言习惯,难以被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所接受。

    prion既然不属于病毒,再称“朊病毒”显然不妥,但毕竟“朊病毒”一词在早期曾被广泛引用,一度“深入人心”,如何给prion一个合理的中译名,不能不考虑到这段历史。传染病学专家李梦东教授提出“朊毒体”一词,并已用于其专著《实用传染病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颇受国内外同行的认同。但“朊毒体”之译名仍有进一步简练之余地,就称“朊毒”似乎更佳。理由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prion的基因位于正常人第20对染色体短臂上,基因产物PrPc是人类和动物细胞内的正常成分,prion之所以致病,是由于肽链折叠方式改变引起(β片层增加,α螺旋减少),而且异常的PrPsc还能进一步诱导正常的PrPc转变为PrPsc,形成连锁反应,其过程类似于锡瘟或核裂变,只是速度要缓慢得多,与传统的病原体致病完全不同(如螺旋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故中译名不宜用“体”字。

    (2)“朊毒”二字也符合中文习惯,顺口易记。

    (3)可与主要的三类感染因子的中译名相呼应,即“细菌,真菌,病毒,朊毒”,对仗工整(既然virion是“病毒”,prion又何尝不能成“朊毒”?)。

    (4)prion的实质是蛋白质毒素,故此曾有人译为毒蛋白、锯蛋白,“朊”者,蛋白质旧称也,正好旧瓶新用,至于“毒”字,可“蛇毒”,可“病毒”,并行不悖。
, 百拇医药
    诺贝尔奖研究专家傅杰青、禹宽平先生将PrPc、PrPsc译为“正常型感染子蛋白”和“致病型感染子蛋白”(本刊19卷7期384页),笔者实不敢苟同,既称“蛋白子”,忽又“感染子”,令人费解。若依笔者管见,即可译为“朊毒原蛋白”和“朊毒毒蛋白”。至于通称意义上的PrP,自然顺理成章译为“朊毒毒蛋白”。对prion diseases便可简洁地称之为“朊毒病”,而不是又长又拗口的“感染性蛋白子疾病”。

    如何给新出现的英文术语取一个合适的中文译名,除了要准确地表达原意外,还要考虑到中文习惯和思维方式。中文与英文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字,英文的单词与中文的汉字(character)仅部分对应,其组词和缩略方式也不尽一致。英文可以从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s组建prion这一新单词(字母缩略之便利如PrP者更是中文无法比拟的,只好照搬或意译),而我们既不能用偏旁部首随意创造新字,又不能将“感染性蛋白粒子”简化成“感蛋子”或“感蛋”。那么,如果要放弃音译(所谓无奈的权宜之计),就不可囿于英文的简化方式,否则,“感染性蛋白子”便只好成为prion“简无再简”的译名了。不过这样一来,无疑是给prion这个小个子穿上了特大号中山装,因为prion是仅由5个字母组成的英文小词,prion恰好与virus对立或呼应,祭出后让人耳目一新;而“感染性蛋白子”长达6个汉字,念起来不免顿感别扭(毕竟1个汉字无法相当于1个英文字母,又譬如除了少数复姓外,我们至今仍无法习惯于给我们的新生儿取上3个字以上的名字,尽管人名的重复现象令中文颇为尴尬),“感染性蛋白子”之名也难以和“病毒”之名相对应。但是,我们可以另辟蹊径,利用旧字组合新词,这可是英文所望尘莫及的。总之,“朊毒”一词较能与“病毒”一词对应,“感染性蛋白子”则倒象是prion的释义而非译名——朊毒是一种感染性蛋白粒子。

    (本文承蒙郭照江教授、陈勇教授审阅,特此致谢)

    作者简介:焦成松(1962~),男,湖北通山人,第四军医大学97级感染病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为周永兴教授,主要从事抗丙型肝炎病毒基因治疗研究。

    收稿日期:2000-04-0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