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与哲学》 > 2000年第7期
编号:10259450
论中医学体系突变的失败
http://www.100md.com 《医学与哲学》 2000年第7期
     作者:詹育和

    单位:湖南省中医药学校,湖南 株洲 412012

    关键词:中医学体系;方法论;弹性;突变

    医学与哲学000708摘要:中医学在其体系形成的初、中期,其抽象的哲学化的体系比具体的物质基础构成的体系更具有弹性和优越性。随着科学的发展,因不恰当地借助于哲学化处理的中医学在近现代并未得到发展,但由于中医学已具有哲学般高弹性的缓冲性,故中医学体系仍未突变。而这种体系,已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检验和发展它。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0)07-0024-03

    Failure of TCM System in Sudden Change
, http://www.100md.com
    ZHAN Yu-he

    (Hunan TCM School,Zhuzhou 412012,China)

    Abstract:When TCM theory lived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period of its formation,the abstract philosophical system was more elastic and advantageous than the concrete material system.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TCM had not got development because it inappropriately had the aid of philosophy to deal with something,but TCM had got high elastic buffer same as philosophy,so,the system of TCM still had not got a sudden change.However,this kind of system had bound the development of TCM,then it need us examine and develop it with a realistic approach.
, 百拇医药
    Key Words:TCM system;methodology;elasticity;sudden change

    中医学就从其形成之日起就依附在其哲学母体上,有了哲学母体对中医学的相对宽容性,中医也就变成了一个容百家之说的巨系统。

    1 医学与哲学紧密联系情况下导致中医多元化的认识是巨系统产生的原因

    我们知道,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质之一是实用理性精神,“医乃仁术”代表了中国文化对医学的基本看法。这一人文精神使中国古代医家的从医动机尽管表面上存在诸多不同,其重实用的本质却是一致的。张仲景曾告诫人们不要“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而应“留神医药,精究方术”。经方、医经学派无不强调解决实际疾病。在中国人看来,医学不过是一种防病治病,拯黎民于灾厄的“术”或“技”,而不是研究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纯粹知识体系。经过阴阳五行学说处理过的中医学迎合了这一传统的中国文化的实际理性精神。因此,中医学更注重物质的功能而非结构。这种经用哲学处理过的抽象的理论对新事物具有很大的缓冲性和兼容性。所以就治疗学而言,从《内经》起的中医学就只给予治疗的原则而没有给予具体的治法。由于治则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抽象性和弹性,所以后世就有各种治疗手段和方法,但是不管怎样,具体的治疗方法都离不开根本的治则,这就使得在质变与量变的关系上中医学能够很好地处理治则的相对稳定与具体实践的灵活性,因此在遵循总的治疗原则情况下,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出现了不同的医学流派,他们有着不同的主张,这有利于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这与自然科学有着相同之处。譬如经典物理学理论在一世纪末、廿世纪初经过众多的物理学家的努力被认为是接近完美了,可是正当这个时候,古典物理学体系本身却出现了不可克服的危机,由此爆发了一场物理学的革命。危机来源于一世纪末一系列的新发现和几个为古典理论无法解析的试验事实,当时的老一辈物理学家都企图用修补漏洞的方法来维护古典理论的框架,但爱因斯坦却认为必须对物理理论的基础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于是创立了相对论,把牛顿的力学理论作为一种特殊情况概括在内,从而挽救了牛顿的经典力学,并进一步完善了物理学;而当物理学深入到原子层后科学家们发现经典力学和经典动力学已经不能反映原子内部的运动和转化的规律时则诞生了量子力学……从物理学发展史就很清楚地表明了理论在不同时期的继承与发展。而中医学与自然科学又有着不同,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时是出现质变,而几千年中医学却没有质的变化,在理论上它成功地借助着经过哲学化处理后的高度抽象的理论来实现了软着陆,这种经过哲学处理过的高度抽象理论是具有很大弹性的(可以表现在理论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模糊性等方面),它使本来要变化的理论却可以保持不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不仅中医治疗学的方法丰富多采,由各医家根据自己对疾病的认识而推导的生理学也是异常丰富的。如朱丹溪重视脾胃,孙一奎独重命门,而张景岳既重脾胃又重命门;后人的各种学说林立,这应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把片面的大家的观点综合起来才会对事物的认识更全面,这就是为什么中医学系统论和信息论等异常发达的原因。譬如就生理而言,大家的观点综合起来,结果是不仅加深了对各个抽象脏器的认识,也认为各脏器之间有联系,人与自然也有联系。这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而言往往会出现很多的新问题,由于各自在认识上存在着差异(即对事物的认识是来自不同角度及不同层次),在哲学对于医学相对宽容的前提下,中医学就变得异常复杂:它变成了一个巨系统,成了一门综合学科,以至于现代的各种理论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甚至耗散结构论、混沌等理论都与之能联系上,但又无法进一步对它探讨。这就使得中医学类似黑洞,它可以吸收任何东西,但又很难放出一些比较有意义的、能指导实践的东西。
, http://www.100md.com
    2 过于依附哲学抑制了中医发展,巨系统导致中医体系突变失败

    多元化的认识导致中医学成为一个巨系统,在哲学母体对中医学相对宽容的情况下,使得中医学海纳百川。在古代和近、现代,靠着各自的经验与悟性,在科学无法对事物本质进行检验的时期,各家谁也不赞赏谁,但谁也不排斥谁。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原因,是因为大家都没有客观依据去说服对方。这与中医学固有理论体系及当时科技落后有关,人们只需用模糊的阴阳五行学说就可以圆满自如地说明医学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由于这种经过哲学塑造过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具有左右逢源的生命力,其本身差不多臻于至善至美,因而很难证伪。没有客观依据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没有必要去说服谁,这其中中药复方对于中医药的发展起着某种消极作用。不可否认中药复方的优越性,但是复方的复杂性更使得中医药变得神秘莫测及使医者的主客观分离。试想如用科研方法中的盲法作对照,对于同一疾病可能因医者辨证的不同所采取的不同治法,可是同样有效,问结果应该如何解释?就治疗效果而言,不同的医者都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由效证诊,以法测证,说明自己诊断的准确性。但诊断确实不同,这样一来,则是矛盾倍出,可能在离真理的路上越来越远,但是由于复方的歪打正着,仍可以以名医自诩。对于中医学成为巨系统而言,这是一种极其让人觉得惊骇的现象。它让你觉得它是百分之百地充满真理,当你运用它的理论去进行科学探索或诊疗疾病失败时,它会很耐心地告诉你是你没有找对真理,你找错了地方,而且它也会很耐心地告诉你继续努力才会有悟性,才会胜利。总之,它会让你觉得没有任何理由去怀疑它。有这种情况下,人的思维就会固化了,你只会去找自己的不足,而不会去想一想是否是体系本身错了。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不知不觉中。这与现代医学体系是不同的。建立在解剖形态观察法上的现代医学,以还原论作为指导思想,取得了一系列巨大的进步。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解剖法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表现在“每一个较为重大的新纪元,都直接地由一系列人体结构的重要发现为前导”(魏尔啸:《细胞病理学》,第2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还在于它为西医学破除迷信,排除谬误,根除思辨,检验假说和发展理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和尺度。以血液循环为例,从亚里士多德到盖仑,再到维萨里、哥伦布(Columbus,R.)和哈维,血液循环假说几经解剖形态的验证和修正才得以确立。解剖法把理性从书本引向对象的彼岸,并加以实证检验,从而使西医学基础理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假说—检验—修正”或“推翻—提出新假说”的良性循环机制中。经过哲学化处理的抽象而又模糊的中医学显然是不再需要解剖生理学作为其进步的前提。古代先哲们总是自信:思维能把握世界。他们急于编织和构造医学理论,却只能用精、血、津液或痰等直观的人体物质,对于统一、升降出入、平衡和谐等抽象的原则,干、冷、湿、热等最简单的属性,进行丰富的联想。他们没有办法验证自己的理论,也没有想到要去验证,只有当人类医学跨入实验医学的行列,能够用科学检验不断荡涤形形色色的空洞理论和错误学说时,才能使中医学跨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如不注意引进实验科学进行验证,在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将会有更多的精华与糟粕共存。古老的中医学由于具有类黑洞般特点,当它海纳百川的气度使得它也许在它与现代科学有着相通的地方时,你会觉得它有着惊人的预见性,这就使得你对它更加崇拜了。而且你经常不由自主地会有这样的感觉:今天的糟粕也许会是明天的精华,这就使得人们陷于困境,不知如何取舍。假如该丢的不丢,这只会助长中医学在所谓有很多真理的同时也会有越来越多的糟粕,让你无法对它进行革新。也许黑洞是自然界最让人敬畏的现象,而在传统文化中,中医学是最让人敬畏的黑洞,它使得中医学体系无须革新,这导致体系突变成为泡影。现在,在科学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在过于崇拜科学的今天,中医学却面临着无比的尴尬。它必然要面对各方面的挑战,这是无法回避的,这是挑战但更是契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这是它的两种选择。
, 百拇医药
    3 真理与谬误共存

    就认识论而言,我们知道在很多情况下,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也有可能是错误的,譬如由于认识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当我们去探索一些古人认为是必然的现象和规律时,那我们往往会(把小孩和洗澡水泼掉)一同把中医学的精髓和谬误统统否认。对于偶然性东西的探索这往往也是为什么有时中医的重复性不好的一个原因,认识的多样性也导致了后人无法检验中医学哪些知识是有用,哪些知识是无用的,这其中往往是真理与谬误共存。例如因为发现心钠素而导致对心脏重新认识,即认为“心不但仅仅是一个循环器官,也是一个内分泌器官”,这种观点早在中医学中就有阐明的。假如在心钠素被发现前,认为心脏是循环器官的同时也是一个内分泌器官,这也许会被不少人所耻笑。中医学“心肾相交”早就认为心和肾有关联,并且是通过某种物质作介质的,可是这个观点在近、现代并未引起重视。古人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受当时科技的制约,他们是无法找到这种物质的,而现在医学家又不看重中医学的认识,结果使本来早点出来的成果却在母体中过于酝酿,可喜的是国内的不少学者早已开始对中医学的由长期经验积累所得的一些理论进行深入的科学探索,如肺朝百脉与肺的非呼吸功能的相关研究,脾主肌肉与线粒体之间的关系等。这些研究一方面检验和证实了中医学确实是有几千年临床经验的精华,其对古老的中医学进行的科学阐述使中医学与现代科学有了共同的语言,并使它焕发了新的光彩;另一方面,从古老的中医学中吸取精华、提出新的课题又可推动对现代科学的发展。然而,对于中医学这个巨系统而言,要探索的道路是漫长而艰巨的,它要不断发现和检验真理的。它也要求我们大胆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例如在中医学中“心主神明”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但后来我们认识到主神明主要还是由脑所主,于是就逐渐改变了这种观点,这应当是认识上的进步。中医学应当讲究实事求是,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吸取当代科学的精华,与现代科学同步。在这一点上,现代医学作得很好,它不断吸取新观点,不怕错误和谬误,勇于接受检验,不断地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自我。对于中医学,当我们的检验发现中医是一个宝库时,我们往往会对它赞赏有加,而当我们的检验发现中医的一些知识与现代知识不符时,我们往往会把中医完全否认掉,在很多的时候,我们对中医是采取一种不恰当的态度,即是一种比较偏激的态度。事实上对于中医学,我们应当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把它当作一位上了年纪的智者,又要把它当作一个儿童,从智者那儿可以学到精华,而对于调皮的儿童则要让其改正不足。
, http://www.100md.com
    4 结语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看待中医学,这是每一个中医学子及关心祖国医学前途命运的人们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要赋予祖国医学新的生命力,我们中医学者首先要解放思想,大胆运用各种新的知识成果和运用各种已有的科学知识对中医学进行探索,使其不断明朗化、科学化,一定要用马克思哲学的科学的方法论武装我们的头脑、用医学科研方法作指导,用现代科学知识作载体,去挖掘中医的宝藏,只有这样,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具体而言,中医临床则需严格使用DME(临床科研设计),检验真理,继续总结经验;基础则需密切与临床结合,从不同的水平和角度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为各种问题的研究、解决提供强大的后援,唯其如此,才能使为中华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的祖国医学得到继承与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詹育和,女,毕业于湖南中医学院医疗系,学士学位,在湖南省中医药学校从事中医临床专业教学工作,中医讲师、中医主治医师。

    收稿日期:1999-12-1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