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微循环学杂志》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59535
血小板功能变化在血栓性疾病中的诊断意义
http://www.100md.com 《微循环学杂志》 1999年第1期
     作者:李玉明 耿 莉 李敬兰

    单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邮政编码 天津300192

    关键词:血小板功能;血栓性疾病

    血小板功能变化在血栓性疾病中的诊断意义

    分别检测5种血栓性疾病(高血压、 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塞、 脑梗塞和糖尿病)的血小板粘附、 血小板聚集、 血栓素B2(TXB2)、 6-酮-前列腺素F(6-keto-PGF)以及全血、 血浆粘度等指标。 结果显示: 上述5种疾病的血小板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和类型变化。 所有检测项目中变化最明显的是β-TG和血小板粘附性, 其次为PF4和TXB2, 再次为血小板聚集性和6-keto-PGF。 这一发现有助于医师评估上述试验价值以及根据实验条件选择敏感试验。
, http://www.100md.com
    在血栓性疾病的发病中血小板功能变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用6种试验配合血粘度检测, 研究了5种常见血栓性疾病的血小板功能及血粘度变化。 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住院、门诊及急症病人, 其中高血压50例(Ⅰ期9例、 Ⅱ期41例)男24例、女26例, 平均年龄59.8岁, 心绞痛43例(稳定型15例、 不稳定型28例)男26例、女17例, 平均年龄56.2岁。急性心肌梗塞(AMI)54例, 男36例、女18例, 平均年龄61.4岁, 均在发病3日内采血。除8例急诊入院即时取血外, 多数病例服用消心痛或硝酸甘油, 静滴利多卡因及极化液。脑梗塞41例, 男22例、女19例, 平均年龄58.9岁, 均经CT证实。糖尿病43例(Ⅰ型8例、 Ⅱ型35例), 男24例、女19例, 平均年龄55岁。所有病人均停用抗血小板药物一周以上。
, 百拇医药
    正常对照组为40名本院健康职工, 体检及化验(肝功能、 胆固醇、 甘油三酯)均正常, 男女各20例, 平均年龄: 男52.2岁、 女47.6岁。 空腹采血, 采血前2周停服任何药物。

    1.2 实验方法

    血小板粘附: 采用玻球型血小板粘附仪, 测定旋转前后血小板数值并计算粘附率。

    血小板聚集: 采用DAM-Ⅰ型双通道聚集仪, 诱导剂为二磷酸腺苷(ADP), 最终浓度为3×10 Mol。

    血栓素B2(TXB2)与6-酮-前列腺素F(6-酮-PGF): 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测量仪器为Beckman-LS-5001型液体闪烁计数器。

    β-血小板球蛋白(β-TG)与血小板第4因子(PF4): 采用放射免疫与酶标免疫二种方法进行测定。
, http://www.100md.com
    全血粘度与血浆粘度: 采用NXE-1型锥板式粘度计, 在25 ℃温度下测定192 s-1(高切)和5.72 s-1(低切)的全血粘度以及192 s-1时的血浆粘度。

    2 结 果(见附表)

    附表 5种血栓性疾病的检测结果(Image83.gif (850 bytes)±s)

    组 别

    n

    血小板

    粘附率
, 百拇医药
    (%)

    血小板

    聚集率

    (%)

    β-TG

    (ng/ml)

    PF4

    (ng/ml)

    TXB2

    (pg/ml)

    6-keto-PGF

    (pg/ml)
, http://www.100md.com
    T/P

    全血粘度(mPa*s)

    血浆

    粘度

    (mPa*s)

    192 s-1

    男

    192 s-1

    女

    5.75 s-1

    男

    5.75 s-1
, http://www.100md.com
    女

    正常对照

    40

    25.80±

    8.80

    60.50±

    15.20

    31.50±

    5.90

    11.96±

    6.10

    178.50±

    82.00
, http://www.100md.com
    258.40±

    112.00

    0.05±

    0.73

    7.23±

    0.40

    6.93±

    0.70

    13.94±

    2.10

    13.35±

    1.80

    1.50±
, http://www.100md.com
    0.20

    高血压病

    46

    29.55±

    7.601)

    65.30±

    21.90

    52.20±

    36.901)

    33.96±

    31.102)

    290.20±
, 百拇医药
    218.003)

    164.90±

    121.002)

    2.08±

    3.23

    10.80±

    2.202)

    7.98±

    0.902)

    23.11±

    5.402)
, http://www.100md.com
    17.22±

    5.602)

    1.66±

    0.30

    急性心梗

    54

    43.80±

    16.302)

    56.01±

    31.60

    62.20±

    39.602)
, http://www.100md.com
    30.15±

    21.702)

    219.70±

    326.00

    178.60±

    137.002)

    3.08±

    6.781)

    10.40±

    3.102)

    8.97±
, 百拇医药
    2.401)

    23.90±

    15.501)

    17.57±

    7.90

    2.11±

    0.203)

    心绞痛

    43

    33.10±

    8.391)

    64.01±
, 百拇医药
    27.40

    68.90±

    52.402)

    26.97±

    21.602)

    281.90±

    225.001)

    200.90±

    136.001)

    1.36±

    1.152)
, 百拇医药
    10.50±

    1.502)

    9.37±

    1.502)

    21.80±

    4.592)

    19.76±

    4.902)

    1.99±

    0.302)

    脑梗塞
, 百拇医药
    41

    47.80±

    12.502)

    72.20±

    23.901)

    53.10±

    23.402)

    27.12±

    22.802)

    235.70±

    113.001)
, 百拇医药
    230.20±

    155.00

    1.08±

    0.87

    10.20±

    2.102)

    9.49±

    2.002)

    20.10±

    5.142)

    18.58±

    5.202)
, http://www.100md.com
    2.13±

    0.302)

    糖尿病

    43

    40.80±

    11.502)

    81.03±

    31.902)

    49.80±

    15.902)

    13.88±

, http://www.100md.com     8.36

    273.9±

    173.002)

    268.90±

    173.00

    1.14±

    0.771)

    10.50±

    2.102)

    9.78±

    1.902)

, 百拇医药     15.60±

    6.85

    18.34±

    4.802)

    2.18±

    0.502)

    注: 与对照组相比: 1) P<0.05, 2) P<0.01, 3) P<0.001

    2.1 血小板粘附

    5组病例血小板粘附率均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2.2 血小板聚集
, 百拇医药
    高血压、 脑梗塞、 糖尿病3组病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增高, 与正常对照比较有显著差异。 心绞痛组血小板聚集率比正常稍高, 但无统计学意义。 AMI组血小板聚集率稍低于正常, 与对照组也无显著性差异。

    2.3 β-TG

    5组疾病中β-TG均明显增高, 与正常对照差别显著或非常显著。

    2.4 PF4

    5组疾病均增高, 但心绞痛、 AMI、 脑梗塞组增高非常显著, 而高血压及糖尿病无统计学意义。

    2.5 TXB2

    5组病例TXB2含量均增高, 除AMI外, 其它4组均有非常显著差异。
, 百拇医药
    2.6 6-酮-PGF

    高血压、 AMI、 心绞痛的6-酮-PGF数值减低,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脑梗塞组也低, 但无统计学意义。 糖尿病组则与正常无差异。

    2.7 TXB2/6-酮-PGF比值(T/P)

    高血压、 心绞痛、 AMI组比值增高, 与正常对照比较有显著差异, 糖尿病及脑梗塞也增高, 但无统计学意义。

    2.8 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

    5种病例大多数同时检测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 结果表明全血粘度趋向增高, 高切变率除女性AMI外, 男女各病种均明显升高, 低切变率除男性糖尿病与女性AMI外, 均显著升高, 而且有统计学意义。 血浆粘度5组病例均明显升高, 与正常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 其变化较全血粘度更明显。
, http://www.100md.com
    3 讨 论

    粘附性是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壁或其它物质表面的特性, 动脉内膜受致病因素损伤且内皮下组织暴露时, 或由于已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破时, 血小板粘附性即可增高, 对此已往均有报道[1]。 粘附性试验简便易行, 敏感性又高, 可以作为检测血小板功能的一个十分有用之指标。

    聚集性是活化粘度增高的血小板间相互作用聚集成团的特性, 本文所测定的AMI聚集率低于正常, 可能与梗塞时血小板活性过多消耗有关[2]。 Tofler等亦有类似发现[3]

    β-TG与PF4均系血小板α颗粒的特有蛋白质, 血小板激活时即释放至血小板外, 是反映释放功能反应的重要指标。 文献显示心绞痛、 心肌梗塞患者的血浆β-TG增高[4]。 而糖尿病者血浆β-TG增高则提示可能存在亚临床血栓性病变, 因此它可能作为测定释放反应增强的敏感而又特异的指标。 PF4有中和肝素作用, 又称血小板肝素中和因子。 我们检测的结果与OBrien等的报道[5]相近, 因此测定PF4水平也是反映释放功能的有用指标, 但其敏感性逊于β-TG[6]
, 百拇医药
    TXB2与6-酮-PGF为血栓素A(TXA2)与前列环素(PGI2)的代谢产物, 系前列腺素代谢中的二个重要物质, TXA2与PGI2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对维持正常的血小板、 血管壁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动脉粥样硬化病人血管壁合成PGI2显著减少, 血小板激活后TXA2增高, TXA2与PGI2比例及平衡失调, 会引起血管收缩和血小板在血管内聚集, 最后导致血栓形成。 本文检测结果与大量文献的结果[7]相符, 因此血浆TXB2增高、 6-酮-PGF减低或者T/P增高, 都是诊断血栓性或亚临床血栓性病变的可靠指标。

    全血作为非牛顿液体, 随着切变率的高低而有不同的表观粘度。 血浆系牛顿液体, 不随切变率而变化。 我们发现上述疾病血小板功能增强的同时, 血浆粘度和全血粘度也显著升高。
, 百拇医药
    综合分析, 同时检测5种疾病的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β-TG、 PF4、 TXB2及6-酮-PGF等反映血小板功能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试验, 发现各个检测项目敏感性和变化程度不一, 变化最明显或最敏感的是β-TG与血小板粘附性, 其次为PF4与TXB2, 再次为血小板聚集性与6-酮-PGF。 这一发现将有助于临床医师对上述试验的评估和根据实验条件选择敏感试验。 各个疾病亦有其大同小异之处, 值得提出的是高血压早、 中期以及临床上无明显血管病变的Ⅱ型糖尿病, 如有β-TG与粘附性显著增高等现象, 提示有亚临床的血栓性变化。

    本文检测的全血粘度、 血浆粘度也都发现有明显变化, 血浆粘度增高最突出, 全血粘度也有显著或非常显著增高, 提示在高血压、 糖尿病的早期或中期就有血液流变性异常。 而在脑梗塞、 心绞痛中, 其全血粘度异常程度与病情严重呈平行关系。 因此可以认为, 血液流变性的变化对上述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 百拇医药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认为常见的高血压、 糖尿病、 心绞痛、 AMI、 脑梗塞等疾病中血小板功能变化和血液流变性异常均具有普遍性和贯穿整个病程的特点, 二方面的变化又有一定的平行性。 因此它们可能都是发生、 发展血栓性疾病众多因素中的二个重要环节, 定期检测上述有关指标, 并给予针对性治疗, 将有助于降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并能改善其预后。

    参考文献

    [1] 阮长耿. 血小板——基础与临床.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168~183.

    [2] Grande P. Unstale angina pectoris platelet behavior prognosis in progressive angina and intermediate coranary syndrome. Circulation, 1990, 81(Suppl 1):S16.
, 百拇医药
    [3] Tofler HG. Morning increse in platelet aggregability and the risk of myoccrdial infarction and sudden death. N Engl J Med, 1987, 316:1 514.

    [4] 李家增, 贺石林. 血栓形成与临床医学.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193~224.

    [5] OBrien JR. Intraplatelet platelet factor 4 and the heparin mobilizable pool of PF4 in health and atherosclerosis thromb. Haemastas, 1990, 57(5):304.

    [6] Danes J. The distribation and clearance of human β-thrombo globalin and platelet factor 4. Thromb Res, 1987, 12(8):851.

    [7] 王振义. 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77~79.

    本文1998-03-30收到, 1998-06-04修回, 1998-09-07修回, 1998-11-21接受,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