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 1999年第5期
编号:10259822
建国50年劳动卫生监测的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1999年第5期
     作者:刘黛莉

    单位:天津市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 300204

    关键词: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990504 劳动卫生监测在识别、评价和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全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就劳动卫生的工作程序而言,劳动卫生监测无疑是需要把好的第一关。建国以来,我国的劳动卫生监测工作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建国初期~1965年,为创建阶段,以仿制、引进和应用为主,为建立和发展本学科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仿制了各种空气监测用的采样吸收管、流量计和采样动力系统,研究建立了以化学法(如目视比色法、比浊法、滴定法和光电比色法)为主的分析方法和以溶液吸收法为主的采样方法,分析毒物的品种仅是以铅、苯、汞、一氧化碳为主;生物监测主要是建立了生物样品中铅、苯、汞或其代谢产物的测定方法。但也确实适应了当时开展工作的需要。1966~1976年,各项工作多处于停滞或进展迟缓状态。1977年以后,是劳动卫生监测大发展阶段。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多年工作的实践,多数人均已认识到只有组织起来才能有所创新和发展。1975年和1986年先后成立了“全国车间空气监测检验科研协作组”和“全国生物监测检验科研协作组”。通过课题的协作,研究了新的监测检验技术,开发引进了各种新的仪器分析手段,对许多原有的分析方法进行了修改和更新;制订了各类专业规范,使研究的程序和内容以及采样策略、评价方法等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并通过不同时期编著出版的专业书籍,充分反映了监测检验方法的3个层次的发展(即由“推荐方法”到“统一方法”,最后为“国家标准方法”),便于参考、使用、研究、发展;同时,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比性和公证性,协作组不断加强了质量控制工作,研制了各类标准物质和质控样。
, http://www.100md.com
    总之,全国科研协作组的成立,使劳动卫生监测的研究进展很快,现将我国劳动卫生监测领域的质量控制、空气监测和生物监测三方面的研究简述如下:

    一、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研究工作已日趋完善

    1.制定了各类专用规范:《车间空气有害物质监测采样规范》、《车间空气有害物质监测研究规范》、《卫生防疫工作规范(劳动卫生分册)》、《生物材料分析方法的研制准则》、《劳动卫生尘毒检测质量保证规范》、《无泵型采样(检测)器的技术规范》和《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等。

    2.申报了国家标准方法:其中空气监测部分获国家推荐标准方法(GB/T)标准号的有152个,随卫生标准颁布的国家标准方法(GB)有79个,已通过标委会评审、待批准的标准方法有25个。生物监测部分获卫生部推荐标准方法(WS/T)标准号的有62个,已通过标委会评审、待批准的标准方法有2个。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标准处,已将1991年11月至1996年2月发布的劳动卫生国家标准及标准方法(共185项),汇集成册,名称为《劳动卫生国家标准汇编(2)》,于1997年6月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
, 百拇医药
    3.编著出版了6本工具书:《车间空气监测检验方法》(第1~3版)、《作业场所空气和生物材料检测推荐方法》、《生物材料中有毒物质分析方法手册》和《生物监测理论基础及应用》。

    4.研制了标准物质和质控样:为在一定范围内控制分析过程,保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或评价检测方法的准确性而研制了标准气传递、滤膜金属标准样和人发粉、冻干尿、牛血清、全血中50多种成分的标准物质,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实验室能力考核。

    二、空气监测领域中新技术、新方法迅速发展

    1.不断开发引进各种新的仪器分析手段: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及原子荧光法等仪器分析法逐渐取代了比色分析法。仅以《车间空气监测检验方法》第1、2版为例,第1版(1980年)共载102个毒物130个方法,第2版(1987年)共载124个毒物179个方法。两版比较,气相色谱法由20.8%增到30.2%,原子吸收光谱法由1.5%增到11.2%,而比色法由70.8%降为50.8%。可以看出,1977年以后仅仅10年,仪器分析在空气监测领域已有极大发展。
, 百拇医药
    2.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不断深入、扩大:(1)分析方法:开发了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顶空分析-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固相萃取技术、形态分析、衍生技术、掩蔽技术、卟啉试剂呈色技术等,不仅提高了灵敏度、分离度,简化了分析手续,也为剖析样品成分的定性分析奠定了基础。(2)采样技术:为制定和执行“时间加权平均(TWA)容许浓度”研究配套监测方法,开发了无泵型采样器的采样技术、气溶胶采样装置及低流量采样器。

    为解决气溶胶与气体共存的采样问题,研究了分离采集技术和采样装置。为提高采样效率、满足采集一段时间(如至少15分钟)样品的需要,研究了新型吸附材料(如聚氨酯泡沫塑料)和将原有吸附材料(如玻璃纤维滤纸)浸渍各种试剂,使采样效率明显提高。

    三、生物监测的研究内容日益丰富

    由于加强了多学科合作,使研究内容已从检测方法研究扩展为监测指标研究,现在又突出了职业接触生物限值的研究。
, 百拇医药
    1.检测方法研究:除了开发引进各种分析仪器以外,重点进行了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这些新技术的研究成功,大大拓宽了工作范围。例如:(1)衍生技术;(2)顶空分析技术;(3)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4)单细胞电泳直接作生物标志物的技术。

    2.监测指标的研究:已由接触指标向效应指标研究发展。(1)接触指标的研究:例如:尿1-羟基芘、粘糠酸、巯基尿酸、邻-甲酚、烷基磷酸酯等分别作为多环芳烃、苯、甲苯、有机磷农药的监测指标,不仅研究了它们的检测方法,还对它们成为新监测指标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2)效应指标的研究:由传统的接触指标发展到毒物在机体内细胞与大分子结合作生物效应指标,了解毒物在机体内的真正影响,这是生物监测的极大进步。

    目前已有TNT血红蛋白加合物、苯的S-苯基-巯基尿酸以及热应激蛋白抗原和抗体、CS2的红细胞膜收缩蛋白和利用遗传毒理或病理检测,进行金属生物监测的研究等。
, 百拇医药
    3.职业接触生物限值的研究:职业接触生物限值是生物监测的卫生指标,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者会议(ACGIH)用生物接触指数(BEI),德国用生物耐受量,国外已分别提出几十项标准,我国首批6项已于去年通过评审,今年已获标准号,且第2批生物限值的研究工作业已开始。

    为有利于生物限值研究工作的开展,发表了“职业接触生物限值的研制”一文,介绍了研制生物限值的起点、依据、内容和方法等,为加速和逐步完善生物限值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依据。

    四、展望

    1.为确保检测质量,应进一步完善、推广、实施已制定的规范。

    2.为在我国制定和执行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应进一步开发研究与之配套的标准监测方法。

    3.扩展生物监测工作范围,打破行业界限,加强与职业病临床检验和环境生态监测工作的联合,进一步加强新技术应用研究,推陈出新,发展新技术、新方法。

    4.除继续开发新的接触指标外,应加强生物效应和易感性指标的研究。

    5.亟待加强职业接触生物限值标准的研究。

    (收稿:1999-09-0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