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疾病控制杂志》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60544
268例自杀未遂状况分析
http://www.100md.com 《疾病控制杂志》 1999年第4期
     作者:韦婷绰 周 丽 杨馥耕

    单位:黔南自治州人民医院, 贵州 都匀 558000

    关键词:自杀行为;心理健康

    疾病控制杂志990417

    【摘要】 目的 从社会、心理、生物医学因素角度评价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自杀行为。方法

    调查268例病例及询问病史,从服药、饮酒动机、社会心理、家庭职业、学习情况及文化程度等进行分析。结果 资料说明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也就是说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文化素质,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基础都在调节和影响人的心理。结论 一旦导致人的心理失调,对于行为都会起着消极作用。当今医药卫生推向市场、推向个体,精神药物管理存在问题,尤其在边少穷的民族地区,精神药物管理问题依然存在混乱现象,加之人群贫穷落后、文化素质偏低、服安定等药物及大量饮酒解愁,致使自杀行为的人数在逐年增多,影响社会安定。
, 百拇医药
    【中图分类号】 B846; R17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6013(1999)04-0285-02

    An analysis of 268 Cases attempted suicide condition

    WEI Ting-zhuo, ZHOU Li, YANG Fu-geng.

    Qiannan People's Hospital, Dujun 558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article mainly appraised the condition of people's psychology health, from the society, psychology, biomedical factors, analysing suicide behaviour. Methods The 268 cases were analysed and asked about the history of sickness in detail, from taking medicine, attemption of drinking; social psychology, family job, studying condition and level of education, and so on. Results The material showed the psychology was the reflection of objective reality. In other words, under special social living-conditions, people's quality, social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 civiliazation, a person's social position and basic economic position all adjusted and affected people psychology. If the psychology lost the balance, it had the passive effect on people's behaviour. Conclusion The numbers of suicide behaviour is getting higher each year. It has a bad effect on society.
, 百拇医药
    【Key words】 suicide behaviour; psychological health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来源于1995年1~12月在贵州省黔南自治州医院急救中心急诊科所抢救的服药,饮酒过量,酒精中毒,自杀未遂的病人268例。

    1.2 病例诊断标准 依据1989年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中有关精神生活物质致精神障碍的标准,并参照国际诊断标准(ICD-10)进行诊断。268例中,男108例、女160例,男女之比1∶1.48。服安定129例、饮酒96例、敌敌畏26例、三唑伦9例,苯巴比妥8例。婚姻状况:已婚117例,占43.6%,未婚151例,占56.34%。学生46例,占18.28%,机关干部18例占6.72%,农民95例,占35.45%,无业或待业60例,占22.39%。

, http://www.100md.com     2 自杀行为分析

    根据WHO公布的数字,全世界每年死于自杀的60~70万,中国达21万,1987~1989年调查统计覆盖面约为1.4亿人,每年1/10万,城乡各半。全世界自杀者中中国占了三分之一。因此,迫切需要象控制传染病那样支持防止自杀的调查,治疗抢救等研究工作。我国自杀率的性别差异比例在世界上非常突出,国外是男高于女,中国都是女高于男,本组资料数据表明女子的自杀率高于男子。城市略高于乡村,青少年高于中老年人。工人、学生、无业人员高于干部。

    2.1 生物心理方面的异常 生物医学认为,自杀是一种先天的遗传性行为模式,既是社会问题又是医学问题。因自杀者多有抑郁或轻度情感性疾患,临床上常作神经官能症诊断和治疗,故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攀比、绝望可导致自杀。心理传染及无知可导致模仿性自杀。在1996年春天,曾有7个初三学生服安定中毒送到我科抢救,据说他们一起到个体药店买了1瓶(100片)安定,集体服用,认为服此药后可使人飘飘然,幻梦涟涟减轻学习压力及各种烦脑。经及时抢救脱险,给以心理咨询和教育。躯体疾病可诱导自杀,如恶性肿瘤,癫痫等绝症和顽症是自杀的间接致病因子,增强了医生对自杀与某些疾病关系的敏感性。
, 百拇医药
    2.2 社会方面异常 ①人际冲突,包括家庭、团体、亲朋好友,婚恋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家庭矛盾和婚恋尤其突出,往往家庭纠纷是促发的原因之一,主要是夫妻矛盾,其余依次为父母、母女和姐妹的矛盾。婚恋方面,初恋、初婚年龄与自杀行为关系较大,尤其在农村的早婚中,由于文化程度低,封建意识存在,往往不是经过真心恋爱过程而结合,甚至父母包办,爱情质量低,但婚姻关系巩固。文化经济与生产力落后,以金钱为主体的婚姻变异,常常会导致自杀行为。另外中国大男子主义作崇,妇女在改革开放后,获得更多的政治自由、经济自由和社会自由,产生对大男子主义的对抗而激化了矛盾。②国门打开了,各种名目繁多的文化冲击,不健康书籍,宣扬个性解放,各种电视、黄色录相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对青少年的影响。因为人的个性除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受到环境教育的改变的影响,青少年处于心理学家所谓的“心理风暴期”,以致校园内所发生的早恋、学习压力等特别是对于内倾幼稚,幻想多、攀比心理多,向往多、个性强的少女影响较大,最后导致失意多,致使自杀行为多。③角色冲突:老人离休、退休、工人下岗失业,一旦退出原来岗位、地位,角色转变,感叹人世炎凉,高考落榜的失望,心理不能自我平衡,心理耐受素质差,导致自杀行为。④政治与经济压力:商业破产、股市动荡、政治迫害、债务重压。⑤邪教诱迫,如李洪志“法轮功”。⑥边少穷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古老的民族风俗盛行,逢节大量饮酒为欢。由于文化程度低,对慢性酒精中毒损害的认识差,酒滥用和酒依赖成为本地区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及安全因素之一。如遇到不顺的事,酒会成为最好的解脱剂,因而过量饮酒造成酒精中毒。故我科凡遇节假日,是抢救酒精中毒的繁忙日子。
, 百拇医药
    3 讨论

    综上所述,自杀未遂是由于生物心理异常和社会异常所致,自杀的前驱症状往往与神经官能症和抑郁症的症状相混淆。单从饮酒而言,酒精是一种对神经系统产生直接药理作用的精神活性物质,导致成瘾个体的情感、意识、行为和认识的改变,最具特色的表现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所致的遗忘综合征。酒精对于神经的毒性作用可侵害与记忆关系密切的边缘系统,出现记忆回路受阻,特别近记忆先受损,同时对肝脏系统有极大损伤。影响了病人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而导致慢性自杀,故应作疾病处理。随着社会康复医学的发展,对酒精中毒者抢救治疗不仅是消除生理障碍,而尽可能消除心理功能障碍。从上述年龄组来看青年多于中老年,针对自杀危险人群,我州缺少医学关注,但自我院开展整体护理以来,关注病人心理因素,根据病人特点,进行心理沟通,帮助病人自我放松,变病人被动救治为主动配合治疗,同时不断提高我科医护人员医疗技术、整体素质,尽力抢救自杀人群,免于死亡。以上说明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处在变革时期的人们,情绪大大地丰富和复杂化起来,心理的发展变化及其一般表现,与他所受的教育,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家庭情况对人心理发展的影响,社会的影响,所接触文化范围或文化方面的影响,职业与社会道德,贫困与落后等会导致人们的心态失调,对于行为起着消极作用。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与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关系。本文表明,自杀与医疗制度的管理不完善及贫困落后、文化教育、职业、家庭、类型、社会关系等有关。国家在预防自杀方面的投入远远不足。从整个国家经济效益来思考,自杀对国家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如自杀未遂带来的伤残就是这样的例子。故着重提出适应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阐明医学的社会功能,以便更好地完成引导医学新潮流,培养21世纪新型医生的光荣使命。

    【作者简介】 韦婷绰(1945-),女(壮族),主治医师

    (收稿日期 1999-07-3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