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世界》 > 1998年第4期
编号:10261795
吃生螺,得怪病
http://www.100md.com 《健康世界》 1998年第4期
     作者:王小同

    单位:

    关键词:

    吃生螺 据1997年11月22日《温州日报》载:“从10月下旬开始,温州市区各大医院陆续接收了一批‘怪病’患者。患者发病时全身剧烈疼痛,不能触摸,一碰即痛,甚至在更换衣服、微风轻拂时亦剧痛难忍,有的痛得大哭大叫,四处乱窜,而服用各种止痛药后效果不佳,疼痛不减。”

    到11月底为止,温州市区已发现这类“怪病”患者50多例,年龄最大的57岁,最小6岁。发病前均生吃过淡水螺类。医院开始查不出病因,后经医学专家“攻关”,初步诊断为“广州管圆线虫病”。

    由于“怪病”患者大多是吃生螺引起发病的,一时间有些市民产生恐惧心理,谈“螺”色变,小菜场螺类摊头门庭冷落,餐馆螺类小吃无人问津。

    这种“怪病”,是由“广州管圆线虫”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广州管圆线虫”寄生于鼠类肺动脉及左心,最早是由我国著名学者陈心陶于1933年在广东家鼠及褐家鼠的肺部发现的。1945年台湾发现了首例患者,1984年广州发现了1例。至今我国大陆极为罕见,但台湾及邻近太平洋岛屿、日本、东南亚许多国家并不少见,甚至暴发流行过。

    寄生于鼠体内的管圆线虫的成虫,产卵于血流中,幼虫随粪便排出体外,所以鼠是它的终宿主。排出鼠体外的幼虫,在潮湿或者有水的环境里可存活3周.当它被螺类、蛞蝓(俗称“鼻涕虫)等软体动物吞食或者它主动钻进其体内后,便进一步发育,故螺类等软体动物是它的中间宿主。而鱼、虾、蟹及蛙等吃了含有该幼虫的螺类等,就成为转续宿主。如果人们生食或半生食受感染过的这些食物,那就有可能引发此病。

    幼虫进入人体后,平均潜伏期16天。幼虫像个“流窜犯”,由消化道血管或淋巴管流动转徙到全身各脏器,最后“落户”在脑组织内和蛛网膜下腔,引起脑膜炎。幼虫在脑组织内移行,简直如“老鼠打洞”一样,致使脑组织形成“隧道”和微型“空洞”样的损伤。

    病人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轻重不等。大多数患者诉头痛,有的低热、恶心呕吐、嗜睡、惊厥等,全身各部位有剧烈疼痛,也有患者颈部强直,个别可有瘫痪、昏迷甚至死亡。由于人体不是该幼虫适宜的生活环境,故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4~6周。经对症与支持疗法,应用肠虫清、伊维菌素等驱虫药,绝大多数可痊愈。

    有人问:这种病过去发生于台湾、广东等地,现在怎么“跑”到温州去了呢?早在80年代初,我国一些专家曾预言,今后在我国地理景观、生活习惯同粤、台相似的南方其他地区,可能会陆续发现本病患者。近几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交通的便利,一些淡水螺类、鱼虾等作为美食开始由南向北贩运,其中可能有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的,因此去年在温州首次发现此病,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也不能排除温州地区是自然疫区的可能性。

    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口传播,但也有可能经皮肤进入体内。预防方法主要是要改变饮食习惯,不生食或半生食螺类、鱼、虾、蟹、蛙肉等,不喝生水。进食上述食物至少要煮沸15分钟以上。在加工螺蛳过程中避免皮肤受到感染。,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