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心理健康
编号:10261859
驾驶员的心理健康训练
http://www.100md.com 《健康世界》 1998年第5期
     作者:姜莲芳 赵振光

    单位:

    关键词:

    健康世界/980522.htm 驾驶员的心理素质训练,是指对驾驶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实施有良好标准的引导方法,使其在情绪、意志、思维等方面,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强烈的责任心,有较强的注意力及控制力,能够冷静果断地处理突发事件。

    驾驶员学习和应用健康驾驶心理知识,纠正不良的驾驶心理,是防止交通事故最重要的前提。

    1.加强情绪心理稳定的调节。

    消除紧张、急躁、侥幸、称雄的情绪,积极坦然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避免过激的心理活动,做到“养心在静”,注意保持心理平衡状态,就容易规范驾驶行为。这是良好驾驶心理的基础。

    2.培养注意心理的自我调节。

    注意力是合格驾驶员最基本的心理品质,也是防止交通事故最基本的条件,要经常进行自我提醒:“我在开车”、“我不能想别的”、“开车安全第一”等等。女驾驶员在经期前后,情绪波动很大,轻者可在出车前散散步,干点儿使自己开心的事,行车时注意控制情感;重者可休息治疗。女性驾驶员在穿着上,应注意不戴有沿的帽子,因为帽沿影响视线;不宜穿高跟鞋驾驶;也不宜穿裙子,以保证正常的驾驶动作不受影响。

    3.创造舒畅而轻松的工作环境。

    注意改善驾驶员的休息环境,并从事一些有益的休闲活动,如听听音乐看看书,消除精神和体力上的疲劳。保证充足的睡眠,也是帮助驾驶员克服不良驾驶心理的重要途径。

    4.调适驾驶员的情感心理环境。

    领导对驾驶员要多鼓励,安排工作要适当,并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及时解决驾驶员的实际困难。家人对驾驶员要多关心,多体贴,使驾驶员心情愉快,精力充沛。驾驶员也应讲究人格修养,扩大心理容量,提高心理承受力和应激力。

    5.重视交通法规的学习和培训。

    应经常开展交通法规的学习和培训,对典型的交通事故案例进行解剖,以提高驾驶员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增强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

    6.精神科医生可主动配合交通管理部门,对驾驶员进行定期的心理测查和咨询,对缺乏驾驶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的人,可建议主管部门不发给驾驶证或吊销驾驶证,要制止酗酒或精神疾病者驾车。

    有关交通事故医学专家指出:如果以上几个方面做到了,每年至少可以使交通事故减少60%。,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