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护理学杂志》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62757
胆源性休克病人术前补液方法的改进
http://www.100md.com 《护理学杂志》 1999年第3期
     作者:孔秀英 杜新明 胡丽珍

    单位:湖北省通城县人民医院外科,通城 437400

    关键词:

    胆源性休克是外科常见的急危症

    胆源性休克是外科常见的急危症。病人常起病急骤,迅速出现休克及多器官衰竭而死亡。为了提高休克纠正率,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我科1996年5月至1998年4月对86例胆源性休克病人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有计划地改进抗休克措施,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1996年5月至1998年4月收治的86例胆源性休克手术病人为改良组;1994年5月至1996年4月收治的93例胆源性休克手术病人为对照组。两组临床表现近似,具有可比性,其匹配情况见表1。
, http://www.100md.com
    1.2 方法:改良组 术前补液以输液单元为基础,每个输液单元为平衡液500 ml,低分子右旋糖酐250 ml、5%碳酸氢钠100 ml,25%葡萄糖注射液150 ml,酌情用0.5%灭滴灵100 ml,总计1 000~1 100 ml,加头孢拉定2.0或头孢曲松钠2.0或头孢哌酮钠2.0。在CVP和尿量的监测下,按上述顺序快速补液。要求第1个输液单元在2 h内输入,滴速为120 gtt/min左右;2 h后若休克未能明显改善,则输入第2个输液单元,要求3~4 h内输入,滴速为60~80 gtt/min;若休克仍未明显改善,在使用第3个输液单元的同时,联合应用阿拉明和多巴胺,以升高血压,并由另1条静脉通路输入。观察1 h,若仍不能纠正休克,则应立即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以缓解胆道梗阻,直至休克纠正后及时手术。

    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抗休克处理,适时手术。

    表1 两组病人一般情况及临床表现比较(173-1.gif (81 bytes)±s)
, 百拇医药
    组别

    男/女

    年龄(岁)

    病程(年)

    体温(℃)

    脉率(次/分)

    WBC(个/升)

    总胆红素(μmol/L)

    改良组

    对照组

    P

    32/54

    34/59
, 百拇医药
    >0.05

    45.4±14.8

    47.2±15.2

    >0.05

    10.2±8.2

    10.8±7.6

    >0.05

    38.2±2.4

    38.0±2.8

    >0.05

    116±16

    120±13
, 百拇医药
    >0.05

    13.0×109±3.8×109

    12.0×109±4.1×109

    >0.05

    21.8±4.9

    22.1±5.2

    >0.05

    2 结果

    改良组86例中,输入第1个输液单元休克纠正30例;第2个输液单元休克纠正42例;第3个输液单元加升压药休克纠正7例;再经PTCD休克纠正4例;另3例经PTCD后休克仍未纠正,其中2例引流不畅,但血容量已补足,给予手术治疗,1例死亡。两组病人治疗效果对照观察见表2。
, 百拇医药
    表2 两组病人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

    例数

    术前休克纠正

    术后并发症

    死亡

    例

    %

    例

    %

    例

    %

    改良组
, 百拇医药
    对照组

    86

    93

    83

    71

    96.5

    76.3

    20

    36

    23.3

    38.7

    8

    23

, 百拇医药     9.3

    24.7

    χ2

    P

    13.00

    <0.01

    4.96

    <0.05

    7.68

    <0.01

    改良组与对照组比较,经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与护理
, 百拇医药
    3.1 表2结果显示:改良组术前休克纠正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病死率较对照组低(P<0.01)。据此,我们认为改良组补液方法优于传统的补液方法。改良组补液方法中每个输液单元的晶、胶比例基本按人血浆的3∶1配制,其中含有的等渗晶体液可迅速补充功能性细胞外液的缺乏,又可扩容并稀释血液,降低其粘稠度,有利于疏通微循环;胶体液可弥补晶体液快速进入细胞内或组织间隙之不足,从而达到扩容和维持有效血容量的目的;所含的碱性液则可迅速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此外,使用抗生素可保持其单位时间内有效杀菌浓度。

    3.2 建立和保持通畅的静脉通道:静脉穿刺使用静脉留置针,应严格无菌操作,掌握娴熟的穿刺技术,做到稳、准,以赢得抢救时间。禁止反复穿刺,穿刺困难时,应作静脉切开。改良组中有3例作静脉切开,加强巡视,密切观察输液速度量及穿刺部位和全身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3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BP、P、R、T、CVP、尿量、脉压差、神志、腹痛性质、腹部体征等,监测血生化、血气、尿比重等。每10~30 min巡视病人1次,掌握休克改善的各项指标,特别是尿量和CVP变化,可为手术提供适当的时机。①留置尿管按小时计算排尿量,正常成人排尿45~65 ml/h,若尿量20~30 ml/h,提示血容量不足;尿量<20 ml/h,提示血容量严重不足;经补充血容量后尿量仍<20 ml/h,应进行尿量试验(甘露醇或速尿试验)来鉴别是血容量不足还是并发急性肾功衰;②正常成人CVP 0.588~1.180 kPa,CVP<0.490 kPa,提示血容量不足,应加快输液速度;CVP>1.47 kPa,而BP偏低,则应考虑心功能不全,应暂减慢输液速度,并用强心剂改善心功能。改良组1例男性病人,62岁。右上腹痛反复发作10年余,加重7 d伴畏寒、发热、黄疸、谵语1 d,诊断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入院后即建立静脉通路,在尿量和CVP等监测下,5 h内输入第1、第2个输液单元时,病情好转但BP偏低,CVP>1.47 kPa,予控制输液速度,静脉用西地兰0.4 mg,4 h后重复用0.2 mg,CVP逐渐下降至0.784~0.981 kPa,尿量增加、BP正常。及时手术,术后第8 d拆线,伤口Ⅰ级愈合。胆源性休克晚期出现多器官衰竭如ARDS,心、肝、肾功能衰竭,DIC,应激性溃疡等,应引起高度重视。改良组1例女性病人,52岁,剑突下胀痛反复发作12年,出现绞痛20 h,诊断胆囊穿孔,重度感染性休克。入院时病人神志不清,四肢发冷,呼吸微弱,BP为0,P测不到,板状腹。紧急行静脉穿刺,快速按单元输液,勤测BP、CVP、尿量等,5 h后病人经PTCD后BP为10/6 kPa,但出现应激性胃溃疡,继而出现肾功衰、DIC而死亡。

    3.4 心理护理:病人属慢性病加重,长期的病痛折磨可使病人产生心理变态,如敏感、多疑、爱挑剔、易激惹等,病情加重常致病人产生高度紧张、恐惧、甚至绝望感。针对此类病人心理特征,对病人抱有高度的同情心,体恤和宽待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主动对病人的病情变化、治疗过程及效果作出恰当的解释或预告,同时做好充分的应激准备,迅速、敏捷、熟练、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以满足病人渴望生存的心理需求。对病情十分危重的病人,则采取保护性医疗措施,向家属交待预后,同家属一起安慰病人,使其以积极的心理状态配合医护工作。

    (1998-09-14 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