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护理学杂志》 > 1999年第5期
编号:10262863
先天性梅毒患儿早期病情观察及护理
http://www.100md.com 《护理学杂志》 1999年第5期
     作者:楼晓芳

    单位: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杭州 310003

    关键词: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或苍白密螺旋体引起的慢性性传播疾病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或苍白密螺旋体引起的慢性性传播疾病。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的梅毒为先天性梅毒。近年来胎传梅毒病例有增多趋势,如对本病的早期临床特点认识不足极易误诊。1997年1月至1998年12月我科共收治新生儿先天性梅毒17例,现将早期临床观察和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中男10例,女7例,早产儿13例,胎龄最低33周,平均(35.94±2.16)周,小于胎龄儿(SGA)3例,其余为适于胎龄儿。17例患儿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两项血清学检查均为阳性。11例因早产、出生时窒息及皮疹,出生当天入院;6例因皮疹、腹胀、黄疸、贫血、水肿或尿检查异常等,于出生后3~27 d入院。出生时有窒息史13例(青紫窒息7例、苍白窒息6例),羊水异常11例,有不同程度胎粪污染9例,羊水量增多与减少各1例。患儿父亲年龄25~38岁,平均(30.76±4.01)岁。其中打工者12例,农民3例,个体经营者2例。母亲年龄22~31岁,平均(27.71±2.78)岁。其中打工者7例,家庭主妇4例,农民2例,待业2例,个体经营者2例,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母亲生育史,第1胎第1产4例,人工流产9例,死胎2例,健康2例。入院时提供梅毒史仅1例,其余均在患儿确诊后才提供有非婚性接触史或梅毒病史。
, http://www.100md.com
    1.2 临床特点 入院时体温33~35℃8例;38.6℃1例;呼吸>60/min 14例;低血糖(血糖≤2.2 mmol/L)5例;出现形态各异的皮肤损害14例;肝肿大12例,肋下2~6 cm,质地中等;脾肿大5例,肋下1~6 cm;黄疸6例,血清总胆红素为167.58~220.42 μmol/L;贫血8例,血红蛋白为100~140 g/L,其中2例血小板<60×109/L;鼻粘膜损害3例;背部及下腹部皮肤有针尖样出血点2例,上下肢皮肤大片瘀斑1例;还有1例表现为面部、背部及四肢皮肤凹陷性水肿,尿常规检查蛋白(d-3.gif (89 bytes)),红细胞(d-3.gif (89 bytes));X线摄片示四肢长骨骨膜增生及干骺端损害13例。此外,血检验CMV-PCR阳性2例,血TOX-IgM阳性1例,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1例。
, 百拇医药
    1.3 治疗与转归 2例患儿确诊后,携药自动出院,其余15例经青霉素治疗和适当的护理后,大部分临床症状好转,表现在皮肤损害愈合,皮疹消失,黄疸、水肿减退,腹胀缓解,贫血纠正,逐渐耐受喂养。住院7~14 d,平均9.27 d。8例患儿按时来院随诊,3例出院3个月RPR转阴,4例6个月RPR转阴,1例RPR转阴后再出现阳性反应,给予复治。肝脾肿大及骨干骺端损害于半年左右逐渐恢复正常。

    2 临床观察和护理

    2.1 皮肤损害是先天性梅毒最具特征性的表现,本组中有14例出现皮肤损害。损害形态有环形、斑片状脓疱疹,斑丘疹,溃疡,糜烂,亦有的表现为烫伤或剥脱性皮炎样改变。以四肢末端为甚,亦可见头面部、颈部、腋下、臀部,并可遍及全身,手掌与足底可出现大片脱皮、大疱。一般治疗后2~3 d皮疹逐渐干燥、隐退、结痂。患儿置于辐射床或暖箱中以便于皮肤护理。皮肤损害较严重,创面较深者敷以烫伤湿润膏(辐射床上的患儿慎用,以免灼伤皮肤),也可用百多帮软膏外搽,防止继发感染。不可强行撕去翘裂皮肤,以免加重皮肤损伤。皮肤干燥后可用中性皂水洗澡,以保持皮肤清洁。水肿患儿每2 h翻身1次,防止局部受压过久致皮肤损伤。
, 百拇医药
    2.2 肝脾肿大及黄疸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应动态观察。喂养困难者,予静脉补液及胃管喂养,以保证营养供应。定时监测血清胆红素的变化,间接胆红素高于正常时,可予以光疗。

    2.3 贫血及有出血倾向的患儿除观察出血现象外,还须按医嘱予Vit K1静脉注射,必要时输血。贫血严重者可引起早产儿呼吸暂停,应严密观察,可予低流量氧气吸入。

    2.4 本组中骨骼损害13例,主要为骨膜炎及骨软骨炎,有2例出现双上肢假性瘫痪。护理时动作要轻,以减轻患儿疼痛。

    2.5 梅毒性鼻粘膜损害常引起鼻腔脓血性分泌物,分泌物较多的患儿应根据需要定时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抽吸分泌物最好在喂奶前进行,以利于患儿吸吮。

    2.6 为防止交叉传染,患儿置于单间房,使用一次性物品,弃物前用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1 h。患儿分泌物、体液、血液应严格按消毒隔离原则处置。接触患儿时戴手套,操作结束后泡手消毒及流水洗手,皮肤破损者避免接触患儿。出院时,床单位用1100施康Ⅰ号消毒液擦拭,再用紫外线照射1 h。本组病例未发生医院感染。
, http://www.100md.com
    2.7 为避免误诊,对于不明原因的早产、宫内窘迫及小于胎龄儿,如出现以四肢末端为主的皮疹、脱皮、贫血、肝脾肿大、黄疸,应常规抽血送RPR作筛选检验,RPR阳性者再作进一步检查以确诊。摄四肢长骨片既可辅助梅毒的诊断,也可以了解骨骼破坏程度。本组病例中2例入院1周左右确诊,1例梅毒性肾炎患儿入院后3 d明确诊断,其余病例均在入院后24 h确诊。

    3 出院指导

    由于梅毒患儿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因此,做好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十分重要。劝导父母作血清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再次怀孕前要进行驱梅疗法,患有二期梅毒的母亲在妊娠末1个月进行驱梅治疗,可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从90%降低到2%[1]。定期到医院随诊,一般第1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以后每半年复查1次,包括临床及血清学检查,2~3年无复发可停止,如有复发应加倍剂量进行复治。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吴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80~985

    (1999-01-21 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