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放射学实践》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64312
介入治疗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
http://www.100md.com 《放射学实践》 1999年第3期
     作者:陈方满 侯书法 张东生 芮景

    单位:241001 安徽省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放射科

    关键词: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介入治疗;动脉灌注

    放射学实践990305 【摘要】 目的:为了对失去手术机会或手术后复发的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开辟一条新的治疗途径。方法: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腹腔动脉干内灌注抗癌药物。结果:7例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经1~4次动脉灌注,6例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其中4例显示病灶缩小,2例病灶无变化。另1例病情发展,病灶向远处转移。结论:对失去手术机会的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采用联合抗癌药物区域内动脉灌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The clinical value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s
, http://www.100md.com
    Chen Fangman,Hou Shufa, Zhang Dongsheng,et al.

    (Department of Radiology,Yijishan Hospital of Wannan Medical College,Wuhu Anhui Province 241001)

    【Abstract】 Objective:To establish a new therapeutic means for patients with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malignant tumors which was not indicated for surgery or with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Methods:Infusion of anticancer drugs in celiac truncus through transfemoral arterial catherization.Results:After 1~4 times of infusion,6/7 patients showed clinical response.Among them,4 cases revealed reduction in tumor size and 2 unchanged.One patient aggravated with extensive metastases.Conclusions:Arterial infusion of anticancer drugs for patients with retroperitoneal tumors which cannot be operated upon is an effective therapeutic method.
, 百拇医药
    【Key words】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rterial infusion

    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比较少见,一旦确诊,大部分病人已失去了手术机会,只能作放疗和/或化疗。介入治疗国内未见报道,作者通过对7例上腹膜后恶性肿瘤作腹腔动脉灌注,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发病年龄为41~78岁,男性5例,女性2例。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腰背部胀痛,消瘦,压迫大血管回流受阻引起的双下肢浮肿,侵犯胃肠道引起的呕吐及出血。其中2例病人自觉腹部包块而就诊。所有病例均经B超和CT检查而得到诊断。3例手术由于病灶与周围大血管粘连而不能切除;1例因年龄较大、1例因肝脏多发转移,一般情况较差,只作探查取病理活检;1例手术后复发;1例经两次动脉灌注,病灶缩小,得以手术切除。病理结果:脂肪肉瘤2例,平滑肌肉瘤2例,淋巴肉瘤1例,纤维肉瘤1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
, 百拇医药
    方法与结果

    操作方法 在局麻下行右或左股动脉穿刺,以Seldinger′s 法插管,在电视监视下,用5F或6F Cobra导管直接或成攀插入腹腔动脉并手推造影剂证实(图1)。将所选择的几种抗癌药物分别用生理盐水稀释缓慢注入动脉内,最后拔出导管穿刺点加压15分钟。一般间隔一个月左右重复下一次介入治疗。

    图1 腹腔动脉造影。手推注造影剂腹腔动脉造影局部点片,显示肝、脾及胃左动脉分支,腹膜后肿瘤区域血管网。

    选择药物 选择对软组织肉瘤相对敏感的药物,采取联合用药的原则。①5-Fu 0.75~1.25g;②CDDP 60~100mg;③MMC 14~20mg;④IFO 2~4g;⑤VCR 3~5mg。根据不同种类的肿瘤选择3~4种药物一次分别用生理盐水稀释注入,由于患者的体重和体质不同所给的药量也稍有不等。
, 百拇医药
    治疗效果 在治疗的7例病人中,6例经一次动脉灌注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表现为疼痛减轻或消失,食欲改善,体重增加,下肢浮肿消退。1例胃底受侵(图2)的病人呕吐得到控制,胃出血停止。4例经第二次灌注后,CT复查显示病灶不同程度的缩小,其中2例病灶中央有坏死、液化,边缘清楚(图3、4),1例病灶缩小为手术切除创造了机会。

    图2 胃肠钡餐造影。(a)显示腹膜后肿瘤侵犯胃底,表面不规则且有多个钡斑;(b、c)斜位显示胃底、胃体上部与腹膜后肿瘤粘连并向前移位。

    图3 腹部CT扫描 显示腹膜后肿瘤,显示肿瘤边缘不清,轮廓不规则,与脾、胃底紧密相连。肝内多发转移病灶。
, http://www.100md.com
    图4 腹部CT扫描。与图3同一病人,3次介入治疗9个月后复查显示病灶缩小,边界清楚,中央液化、坏死。

    讨 论

    1.介入治疗腹膜后恶性肿瘤的理论依据

    对于失去手术机会的绝大多数腹膜后肿瘤,都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1]。虽然腹膜后脂肪组织、筋膜没有明确的主要动脉分支供血,但这些部位存在丰富的血管网。一旦这些组织发生肿瘤,肿瘤组织不但从这些血管网中获得血供,而且还侵犯邻近器官(肝、胰、脾、肾、胃等),获得寄生血供,传统的静脉化疗也是通过药物达到肿瘤血管而起作用的[2],而动脉灌注能大大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和减少全身毒副作用。作者所选择的上腹部腹膜后肿瘤,来源于该部位的肿瘤,其血供主要来自腹腔动脉的分支[3],肿瘤侵犯邻近器官(肝、胰、脾或胃)而寄生该器官的血供形成广泛吻合支。如果肿瘤较大或侵犯肾、肠等器官,则肾动脉、肠系膜动脉分支参与供血。
, http://www.100md.com
    2.介入治疗腹膜后恶性肿瘤的临术意义

    由于非器官源性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部位较深,临床症状不典型,确诊后多因病灶较大,与周围器官、大血管粘连,导致手术不能切除,且手术后易复发等特点,辅助治疗显得更为重要。放疗效果多不满意,静脉化疗效果也不显著[1]。本文区域内动脉灌注7例除1例病情发展恶化外,其余6例均获得了明显的临床效果。其中3例病人在介入术前腹痛每日需服止痛药维持,术后疼痛缓解、消失,1例术后第二个月未能及时来作第二次治疗,于62天后渐起腹痛,经第二次治疗后,疼痛再次消失。1例经确诊后已有胃底广泛侵犯、肝转移、下腔静脉受压等,经四次治疗至今已11个月,目前一般情况良好。B超和CT复查,4例有不同程度的病灶缩小,边缘变为清楚,中央坏死、液化。其中1例被手术顺利切除,术中出血少,易分离。1例淋巴肉瘤病灶缩小一半以上。总之,对于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术前介入治疗能使肿瘤缩小,利于手术切除;术后介入治疗能控制残余病灶,延缓复发;对于失去手术机会的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介入治疗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延长病人的生存期,可谓是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之一。
, 百拇医药
    3.存在及待解决的问题

    ①在本文中介入治疗虽显示明显的效果,但缺乏统计学意义;②由于腹膜后恶性肿瘤多系肉瘤,缺乏其有效敏感的抗癌药物;③由于肿瘤范围较大,侵犯多器官,供血动脉来源更为广泛,直接影响动脉灌注的疗效。所以作者主张:在对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作介入治疗前,首先应根据肿瘤部位、大小及所侵犯器官,有条件者,应作腹主动脉造影DSA检查,了解肿瘤的供血动脉,然后作相应的选择性动脉灌注;在对失去手术机会的病人,应采用综合治疗,如结合放疗、肿瘤内直接注药等。

    参考文献

    1 汤钊猷.现代肿瘤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1993.875.

    2 刘瑾,吴达农.3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治体会.肿瘤防治研究,1993,20(2)∶130-131.

    3 陈贤才,傅世亮,钱久双,等.腹膜后间隙的外科解剖及手术问题.解剖与临床,1996,1(1)∶22-24.

    (1999-01-05 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