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放射学实践》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64319
树新老师杂记
http://www.100md.com 《放射学实践》 1999年第4期
     作者:李彦豪

    单位:510515 广州南方医院放射科

    关键词:

    放射学实践990451 树新老师已年届七十,仍精神硕硕,不知疲倦地工作。老师一辈子从医从教,将其多年来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教案搜集出版应为最好的生日礼物了。此文乃为其文集作的小序。

    树新老师性格谦虚,说自己庸庸碌碌活了一辈子没啥可纪念的。弟子们则想,老师在行内有一定的名气,属老一辈放射学家。就老一辈扎实的临床和教学功底、渊博的知识、多年的经验而言,成长于浮躁年代的我们在整体上难以望其项背。回望前辈们艰难的辉煌的足迹或能帮助我们思考在知识经济时代应从老一辈那里承传些什么,做些什么,怎么做,亦略表晚辈的敬意。

    希望树新老师和他的同辈在“诗化的年岁”(余秋雨《霜天秋话》之《论年龄》)活的更快活、生活更诗化。
, 百拇医药
    树新老师身高180cm以上,胖瘦适中,比例协调。见到他本人您一定看不出他的真实年龄。年近七十身板仍直,走路噔噔噔。您或许跟树新老师交谈过,听过他的课。他的嗓音较浑厚,据他说是副鼻窦较发达的缘故,再加上底气足。他从小生活在北京,讲标准的普通话又略带京韵,阴阳顿挫,字正腔园,不急不慢,又没有京油子味,煞是好听。天生的好嗓音是课堂教学的优良条件,加上老师深厚的专业功底,丰富的文学和音乐知识,还有难得的幽默感,他的教学工作有口皆碑。枯燥的X线诊断学他讲得有条有理,生动活泼。在他的课堂上极少有学生打瞌睡和开小差。在学生感到困倦时,他不失时机地插入几句话的小故事或说句风趣的话,甚至一些形体动作,学生哄堂一笑,倦意顿消。记得讲到脊索瘤时,他形容瘤子就像孙猴子由斜坡蹦将出来,然后大闹天宫。他形容肾结核对肾盂肾盏的破坏的造影表现像“烂菜花”一样。当年生活困难烂菜花亦被人食用,所以学生印象很深。在他的课堂上常常出现《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故事内容,来调剂枯燥的教学内容。

    尽管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已有丰富的经验,到现在只要有课,在课前他仍是十分认真地备课。他的教学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极典型。他每次课前总是重新阅读一遍排好次序。他的板书极棒,工工整整,一笔一划。需要的时候,他画一手漂亮的示意图。听他的课真是赏心悦目。似乎从未见他对学生发脾气或沉着脸讲课。有问必答是他的一贯作风。解答总是深入浅出,详尽明了。遇到一时答不出的问题,他会像外国人一样肩一耸,双手一摊说,我也说不准,查查再告诉你。一般总不会让您失望的。
, 百拇医药
    树新老师在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医已45年。将工作视为人生的乐趣,永存医者父母心和不断地专业研修使他成为河南杏林中的长青树。

    在工作日,每天有科内的日常工作要做,还有没完没了的院外自带片会诊,对一个年届古稀的人来说应是忙累不堪了,但他乐此不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阅读会诊片比从前更有耐心了,我甚至说有点“罗嗦”了。一个病例读完片后,还要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有时还提出治疗的建议等等,常需花几十分钟时间。患者满意了,他也真累。劝他别太累了他开玩笑说能挣几个钱(专家会诊费,每例数元),我愿意。相信他不会为钱,这是他的乐趣,他的事业,一辈子走惯的路。

    70年代末,国内放射学界的设备还比较落后,工作量大,每周一次门诊透视,约120人次/日,一次胃肠约15例。除了金眼科、银外科、罗里罗嗦是内科,哭哭啼啼小儿科的说法外,放射科并不入流。树新老师曾戏说放射科是“拉洋片”的,黑白片一张张从眼前掠过成为从业者的视觉世界。河南更有放射科是“恶水缸”的说法,诊断正确无人喝彩,稍有差池责任常落在放射科。据老师说,曾有一患者胸片显示心影增大,经当时的卧位透视,心脏记波摄影等检查,诊断为心包积液。内科行心包穿刺,术中患者死亡,并发现患者以心肌肥厚为主,仅少量心包积液。舆论对放射科极为不利,虽没有处分谁,其压力可想而知,从此对这类病例X线均报告心肌炎或心包积液,以防不测。
, http://www.100md.com
    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不顺的心情可想而知,能坚持下来不转行是受树新老师、张明老师等前辈的影响,他们的敬业精神足以让我受益终生。二位老师均是在毕业前定向搞放射诊断,先后从条件较好的北京和成都到河南工作,同期来的人走了不少,而他们一干就是一辈子,真是难能可贵。

    树新老师60年代师从吴恩惠老师学习神经放射诊断,回来后成为河南省为数极少的此专业人员,他一人奋战。动力来自强烈的求知欲和善良的医者之心。六、七十年代,脑血管造影和脑室造影诊断算是放射诊断学的尖端技术了,树新老师深入钻研,与脑外科医生不断切磋,诊断水平日益提高。时至今日在神经影像诊断方面在河南仍少有人能望其项背。最令敬佩的是他诊断思路极为清晰,病例分析头头是道,从不仅凭感觉和经验作诊断,要讲出道理来,即使诊断有错误也错的有道理。所以我们年轻医生和进修医生爱听他的会诊发言和跟他阅片,从中我们获益良多。他的工作十分有条理,收集的典型病例分门别类存放,满满几大柜子。当年他是每晚(除周六、日)都来科里办公室看书,整理资料,间或与同事朋友聊聊天。宣布他晋升正教授了,他对我说,我再也不看书了,我看出他的言不由衷,看出他的疲累。
, http://www.100md.com
    树新老师英语极棒,美音纯正,应是得益于早年在北京上教会学校和受父母的影响,文革结束后,国内首次个人报考出国留学人员,老师时年已逾45岁仍去报考,结果一矢中的。79年由国家公派赴美在纽约作了3年访问学者。许多人都说老李不会回来了,他有许多亲戚在那儿,且相当富有。但他回来了,这在当时是罕见的。以至于他被当成出国留学人员的典范加以宣传。10年后作为交换学者他又到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研修磁共振1年,学成后带回大批资料(据说有上千张幻灯片)。第一次回来带来的最重要的是一批用过的导管、导丝、穿刺针之类的东西和插管技术,这对我本人是受益终身的礼物。如果我和师兄弟们在介入方面有点作为的话,都得益于这份宝贵的礼物。

    与老师闲聊时曾扯起职业前途。有人认为影像诊断发展到今天,影像包含的信息越多,图像越清晰,靠思维和经验诊断的绝活就越少。受过一定训练的医生,多能作出较正确的诊断,甚至临床医生在本专业范围内的影像诊断水平并不差,如脑外科医生看神经系统的MRI和CT,肝胆科医生看肝胆CT和超声等,人家可以不看你的报告了,我们从业者还有多少搞头特别是在国内,似乎能治病才算有前途。树新老师可不这么看,这是一个行业,一个神圣的、不可被取代的行业,从事本行业的人不简单,除要掌握影像诊断专业技能外,还必需广泛了解临床知识。诊断是临床治疗的基础。尽管一些临床医生可以掌握部分放射专业知识,但论起相关的影像鉴别和诊断影像学的深入研究等方面,还有巨大的局限性。正因为别人也掌握了部分原先我们才拥有的知识,才更能促进本专业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有时诊断比治疗更重要。尽管国内还将本学科列为辅助科或医技科,随着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和学科的发展,影像诊断学必将得到与临床各科平等的地位,我们也必须为之努力工作。
, 百拇医药
    老师出自于书香门弟,其父李汝祺先生是国内遗传学鼻祖,在北大任教。其母也是北外的英语老师。家庭中弥散着中西文化交融的气氛。在家庭氛围薰陶下,老师一身知识分子味。知识面和兴趣广泛、举止温文尔雅,待人温和,处世谨慎,遇事豁达。老师爱好音乐、摄影、拍了不少照片和幻灯片。老师能画几笔,但仅限于图解X线影像,老师还能写一手好字。刘静敏老师是树新老师的贤内助,神经内科教授,虽身体比较弱,但老师的日常生活多由她照料。据说偶尔刘老师不在家,面包和方便面是老师通常的裹腹之物,真不可想象在美国的那几年他是如何熬过的。老师在家最大的家务是每周1次的打扫卫生,据说也收拾的干净整齐。80年代中期以前,工作较忙,大概是懒得费事,老师中午吃食堂。早上就用书包背口钢精锅,中午吃完后,将剩菜或多要一、二个菜放在锅里背回家,晚上加水一煮就是汤,再加上些面条、馒头就是晚餐。饭后就到科里看书、整理资料,大概那时候写出了《头颅平片X线诊断》这本小册子。

    大概79年刚开始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我不自量力的报考了汪绍训老先生和朱大成教授,虽分数过线,但在强手如林的当时,自然是被淘汰出局的。树新老师归国后招生,考过后知道有2人上线,同考者史大鹏(现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任放射科主任)大概比我多10多分。我当时未找老师说情,想顺其自然吧。毕竟我从事临床已6年,复试时似略胜一筹。决定录取时,树新老师帮我说了些好话,可能跟他同事几年有点感情的缘故罢,我成了他的开门弟子。他还是十分好心地介绍大鹏到江西医学院张国忱教授处就读。
, http://www.100md.com
    学完基础课后进入临床。看到介入方面的文章,觉得十分有意思,就跟老师商量改题。老师未作过这方面的工作,一向谨慎的他竟说了句你小子行不行啊,就通过了。从83年底起,师生二人一同作脑血管造影,后来肾动脉造影,心血管造影,肝动脉造影和栓塞等等,都是二人通力合作完成。到毕业时,竟完成近200例病例,这在当时是个大数字。年轻的我大胆有闯劲,老师沉稳、慎重,在我猛冲时他就拉一拉,使得介入工作良性开展。这应是天作之合吧。老师时常对我的毛病提出批评,我也总是不太服气。89年在武汉东湖全国放射学会议上见面,我们在一对斗牛雕塑前合影,他对人讲,这小子就像这样常跟我顶牛。我知道这是有些爱意的。难得虚怀若谷的好老师,能容忍学生去闯,又能不断点拔和调教那匹不羁的野马,使之走上正途。随着师生之间的不断交往,我们之间几乎无话不谈,称得上是忘年交了。

    这3年是我一生中最重要时期,从老师那里学的东西可享用一世。当时写了几篇论文,老师总是不厌其烦的修改,拿他的话说尽量做到一字不让编辑修改。果真,几篇论文几乎是“来函照登”地发表了。我的毕业论文完成后拿去打印,当时的条件所限印得并不好看。他硬是一笔一划地重新抄写在方格稿纸上,拿去复印,才装订成册。他这种追求工作完美的精神,像润物的春雨渐渐潜入我的大脑。作事马虎的我尽管永远做不成完美的工作,但也开始追求完美。

    毕业了,因家事的缘故,我要南下,老师诚意要我留下,我亦不舍地离他而去,但又很无奈。一晃13年过去了,二人各自南北,而师生之情却紧密地将我们联结在一起。我视吾师为父兄,老师对我也倍加关心爱护。每每听到老师对人夸奖我取得的一点成绩时,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我欠老师太多,无以报答。值老师七十寿辰之际,拟小诗以表心意:

    茂茂杏林老树新 芸芸众生得福荫

    新桃熟李为后继 告慰吾祖老伦琴,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