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放射学实践》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64363
从放射学到影像学:50年发展回顾
http://www.100md.com 《放射学实践》 1999年第4期
     作者:《放射学实践》编辑部

    单位:《放射学实践》编辑部

    关键词:

    放射学实践990401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一个伟大新时代的开始。就在这一年,笔者从医学院毕业并留在附属医院放射科工作。50年的亲身经历及所见所闻,深深体会我国放射学在50年中的长足进步。

    放射设备是放射学的基础。我所在的医院可基本代表当时国内上中水平,科主任是荣独山教授。放射科设备是两台单床双球管的200mA X线机,一会儿关窗做透视、钡餐,一会儿开窗拍片。

    1951年全国院系调整,学院和附院西迁武汉,新建病房大楼据称全国领先、科室齐全,共800个床位,放射科购买3台西德300~400mA二床二球管X线机,以及1台苏制200mA 机,仍为“通用”机型,点片和照片质量有所提高,但功能上并无发展,没有体层摄影和血管造影等装置。1964年国民经济全面好转,我国批量进口成套高级X线设备,我省也获准进口1套装备我院,包括1000mAX线发生器、配心血管造影机(无C臂)、影像增强器、快速换片机(每秒拍摄6张)、高压注射器、X线电影装置、100mm荧光缩影机、±90°胃肠床等,以及1台500mA发生器,配Polytom多轨迹体层摄影和专用脑血管造影(手换片)装置。这套飞利浦产品是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机型,全国订购大约不到10套。这些机器已跳出了“通用”范围,具有“专用”功能,是放射设备的一大进步,在临床工作上起很大作用。可惜的是,不久文革开始,把进口机器作为崇洋媚外的典型来批判,先进的心血管造影仪器有6~7年没有得到使用和保养。待到6~7年后要重新使用时,它也成了力不从心的老机器了。
, 百拇医药
    改革开放赋于放射学新的生命,实现了现代化的愿望。80年代开始我院以及我国各地广泛进口了CT机,现已普及到县和大型厂矿,还批量进口了1250mA全套心血管造影机(C臂)、遥控胃肠机、数字减影装置(DSA),全面开展了心、胸、腹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90年代广泛进口了中高场强磁共振成像仪。放射学不是单一的“放射”学了。于是,1995年第三版高校全国教材名称从《放射诊断学》改为《影像诊断学》。我国影像学的发展极大地提高和普及了诊断水平,减少了对病人的损伤性检查,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

    必须特别提出的是我国医疗设备/药品的国产化也取得了好成绩,50年代起我国生产了200~400mA X线机和体层摄影装置、医用胶片和碘造影剂。泛影葡胺至今仍在广泛应用。80年代至90年代分别与德国、美国合作生产了CT。几乎同时我国开始生产永磁型磁共振成像仪,至今已有100多台投入临床使用,运行良好。MRI钆造影剂,价廉物美,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进口货,超声诊断仪则已达到了非常普及的程度。

, 百拇医药     人才培养是决定性的。我们的前辈培养了我们,功不可没,但当时的条件不可能做得更多。而今我院放射科拥有各项医技人才50~60人,包括学成归国和我国自行培养的博士、硕士,建成了一个完整的群体和梯队,同时为省外新兴城市输送了大批骨干。由于种种原因,高等院校人才流失现象尚未完全消除,住院医师的培训和考研还有一些矛盾,各级医师结构也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解决。

    影像学杂志是学术交流、共同提高的重要方式。1953年我国第一本放射学杂志出版,至今全国已达到了近20种,这是影像学发展的又一标志。

    50年,对个人来说是个不短的时间,而对影像学来说,只是个不长的里程。相信我国的影像学必将不断发展,永葆其青春活力,傲立于世界之林。

    郭俊渊 执笔

    (1999-09-29 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