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放射学实践》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64368
小儿鞍上池蛛网膜囊肿一例
http://www.100md.com 《放射学实践》 1999年第4期
     作者:李贵平 冯东朦

    单位:450053 河南省郑州市儿童医院CT室

    关键词:

    放射学实践990436 患儿,女,6岁,以双下肢疼痛2个月,伴头痛、恶心、呕吐来诊。体检:神智清,四肢活动自如,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巴氏征阳性。左眼视力略下降1.2,右眼视力正常,眼底检查视乳头无明显水肿。

    CT显示 鞍上池呈膨胀性扩张,五角形的各角变钝变短,第三脑室呈椭圆形重度扩张,侧脑室略扩张(图1、2)。冠状位扫描可见囊性病灶从鞍区延伸至鞍上,边缘无钙化,囊内CT值9~12HU。CT诊断:鞍上池囊性占位,考虑蛛网膜囊肿。

    图1 术前头颅、轴位、鞍上池膨大、扩张。

    图2 术后头颅、轴位、三脑室扩大,侧脑室轻度扩大,体部受压。

    外院手术所见,囊肿位于鞍上池内,大小为5.0cm×5.0cm×1.5cm,呈淡兰色,囊壁较厚,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分离粘连并大部分切除囊壁。病理诊断:蛛网膜囊肿。囊液为脑脊液。

    讨论 小儿颅内蛛网膜囊肿较多见,但多位于侧裂池、枕大池、小脑桥脑角池及纵裂池,发生于鞍上池者极少见。本病病情隐匿,发展缓慢,早期缺乏典型症状,晚期可压迫垂体、视交叉及周围神经纤维,引起内分泌紊乱、视力障碍、神经传导障碍及明显的颅高压症状。本例患儿以双下肢疼痛为主要症状,颅高压症状不典型,多误诊为生长痛。本病对无症状或症状轻者多采用保守治疗,对症状重且伴有神经系统损害宜手术治疗。

    本例患儿术后双下肢疼痛及巴氏征消失,视力恢复正常,术后3个月复查CT,鞍上池变小,各角形态正常,第三脑室较前明显减小。术后随访1年患儿恢复良好。

    (1999-04-28 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