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实用放射学杂志》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64729
过渡带的形态在骨良恶性肿瘤X线平片诊断中的价值(附58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0年第3期
     作者:倪忠义

    单位:倪忠义(225002 江苏省扬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放射科)

    关键词:

    实用放射学杂志000317Thre Value of Transition Zone Patterns on X-ray

    Plain Films in the Diagnosis of Benign or

    Malignant Bone Tumors(An Analysis of 58 Cases)

    近年来,随着CT和MRI技术在骨肿瘤诊断中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平片的不足,但X线平片在骨肿瘤的诊断中仍占有重要地位。X线平片能较满意地观察骨肿瘤引起的骨质破坏,肿瘤骨形成及骨膜反应增生,对大多数骨肿瘤可作出定性诊断[1]。为提高基层放射工作者对骨良恶性肿瘤的X线平片鉴别能力,笔者收集了1972~1999年28年来病理证实的58例骨肿瘤的X线平片,并与大体病理对照分析,着重分析了它的边缘形态和大体病理的关系,认为过渡带的形态在骨良恶性肿瘤X线平片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28年来我们曾遇到不同组织类型的骨肿瘤98例,其中病理证实者72例。因14例胶片质量不理想而被剔除,余下的58例均为平片质量较高的病例。本文作回顾性分析,特别是对过渡带X线表现作详细观察和测量。它虽然多变,但是归纳起来可将骨良恶性肿瘤的过渡带即髓腔缘肉眼可见骨破坏内缘至其髓腔的远侧密度和骨结构有异常处的之间的区域,分为三种类型:①光整硬化型;②孔状虫蚀型;③浸润弥漫型[2]。这样对不同组织的骨肿瘤的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仅仅从边缘上分析可提供重要资料。至于作出组织学起源的估价,还要对肿瘤内部及其它多种X线征象进行观察。这不在本文中叙述。

    2 结果

    2.1 光整硬化型:共34例,其中骨囊肿6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骨血管瘤2例,良性骨巨细胞瘤Ⅰ级6例,内生软骨瘤5例,软粘液样纤维瘤2例,非骨化性纤维瘤2例,骨化性纤维瘤1例,嗜酸性肉芽肿4例,软骨母细胞瘤2例,骨瘤2例。以上34例均为良性骨肿瘤。其过渡带的共同特点为:边缘光整、锐利,有不同程度的硬化现象,过渡带的宽度一般在1~3 mm,比周围骨密度高(图1)。
, 百拇医药
    2.2 孔状虫蚀型:共6例,其中腺泡状肉瘤2例,组织活跃的骨巨细胞瘤Ⅱ级3例,脊索瘤1例。以上6例均为恶性程度较低的恶性骨肿瘤。其过渡带的共同特点为:呈虫蚀状或筛孔状,与正常骨组织分界欠清楚,边缘不规则,过渡带的宽度一般为2~5 mm,密度和正常骨密度相比略偏低(图2)。

    2.3 浸润弥漫型:共18例,其中骨肉瘤11例,软骨肉瘤2例,恶性血管内皮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恶性骨巨细胞瘤Ⅲ级1例,骨髓瘤1例。以上18例均为恶性骨肿瘤。其过渡带的共同特点为:整个过渡带多数呈针尖样,虫蚀状骨质破坏,范围大,与正常骨组织无明显的分界,过渡带宽而模糊不清,一般宽度约在5 mm以上,甚至可达5~6 cm。密度比周围骨密度低,而且松散,骨结构,骨密度异常(图3)。
, 百拇医药
    图1 女,19岁。诊断:软骨粘液样纤维瘤。在左胫骨前上方见月牙状的骨质缺损,上下缘距离约4 cm,深度约1.8 cm。过渡带肿瘤缘光整,硬化,致密,部分有骨嵴形成。过渡带最宽处约为3 mm(箭头所示) 图2 女,18岁。诊断:骨巨细胞瘤Ⅱ级。在左胫骨上端见皂泡状,囊状骨质破坏。过渡带不规则,有筛孔状,虫蚀状改变,范围尚可见,但较模糊,骨质破坏和增生交错存在。过渡带的宽度约为3~5 mm(箭头所示) 图3 男,10岁,诊断:骨肉瘤。在左股骨中下段见广泛的骨质破坏,呈针尖状弥漫性改变,肿瘤的范围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过渡带模糊,它的长轴方向最宽处约4~6 cm(箭头所示)

    3 讨论

    由于肿瘤细胞的活性不同,肿瘤组织对骨组织的侵袭力不同,生长方式不同,致使过渡带的形态也不同,可呈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骨肿瘤引起的骨质破坏常见有三种类型:即地图样骨质破坏,虫蚀样骨质破坏,浸润型骨质破坏[2],故而形成的过渡带的形态归纳起来有光整硬化型、孔状虫蚀型、浸润弥漫型。了解这三种类型形态改变的意义在于从X线角度来估价肿瘤的侵袭力和生长速度、方式、肿瘤组织的活跃程度,从而作出良、恶性之分。
, 百拇医药
    3.1 光整硬化型过渡带的这一类肿瘤,瘤体和正常骨组织之间均有一层较完整的纤维包膜,而周围的骨质较致密,有时有骨嵴形成。这是因为这类肿瘤一般呈膨胀性生长,生长速度较慢,组织生物性能不活跃,周围被压迫吸收的骨组织有机会产生保护性的增生骨、破骨和成骨而形成的骨破坏和骨保护性反应达到了动平衡[3]。这样在肿瘤的周围就形成了光整硬化过渡带。这种过渡带粗细不均,肿瘤对正常骨组织的压力越小,肿瘤组织越软,其壁就越薄,反之壁就越厚。骨囊肿和动脉瘤样骨囊肿壁均很薄,而其它实质性良性肿瘤壁较厚[4],这类肿瘤一般均为良性肿瘤。

    3.2 孔状虫蚀型过渡带的这一类肿瘤,瘤体和正常骨组织之间界限模糊,欠光整。这是因为该类肿瘤组织和正常骨组织局部交错存在,肿瘤细胞一般呈浸润性生长,但生长速度较慢,侵袭力较浸润弥漫型过渡带的肿瘤要弱,组织生物性能较活跃,周围被破坏的骨组织很少有机会产生保护性的增生骨、骨破坏的趋势也大于骨保护性反应。同时增粗的肿瘤血管在周围骨质中呈现为小孔状表现[5]。这样在肿瘤的周围就形成了孔状虫蚀型过渡带,这类肿瘤一般都为恶性程度较低的恶性肿瘤。
, http://www.100md.com
    3.3 浸润弥漫型过渡带的这一类肿瘤,瘤体和正常骨组织之间均无明显的界限,肿瘤组织和正常骨组织交错存在,并沿哈氏管和伏克曼氏管爬行。这是因为这类肿瘤一般呈浸润性生长、生长速度快,组织生物性能活跃,有很强的侵袭性,周围被侵蚀破坏的骨组织没有机会产生保护性增生骨、骨破坏和保护性骨质增生失去了动平衡,破坏的趋势远远大于骨保护性反应,因此在肿瘤的周围就形成了浸润弥漫型过渡带。这类肿瘤一般都是恶性肿瘤。由于不同细胞类型的恶性肿瘤的细胞活性不同,侵袭力不同,故其过渡带的范围也不同[6,7]

    从以上三种类型过渡带的病理改变来看,我们觉得重要的是光整硬化型过渡带和后两种类型过渡带的鉴别,也就是良恶性的鉴别。至于组织学的起源当然要结合观察肿瘤基质的X线表现,骨膜下新骨形成的变化,软组织的变化,肿瘤的发生部位,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的检查,来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孟悛非,陈应明.骨肉瘤的CT征象.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193
, 百拇医药
    2,张雪哲,黄晓伟,张洁亮.骨肿瘤CT扫描的临床应用.中华放射学杂志,1990;24:89

    3,黄兆民,孟悛非,肖官惠.65例骨肿瘤或瘤样病变CT误诊病例分析.临床放射学杂志,1998;17:162

    4,姜兆侯,金 田.长骨囊状膨胀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1984;3:159

    5,崔进国,王秀美,何学文.四肢动脉造影对诊断骨肿瘤及软组织肿瘤的价值.临床放射学杂志,1994;13:38

    6,周 海,廉宗,韩 悦.MRI显示四肢原发恶性骨肿瘤范围的价值.临床放射学杂志,1997;16:360

    7,张 东,姚安晋.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1997;13:67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