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实用放射学杂志》 > 2000年第7期
编号:10264840
CT胆系造影对胆系疾病的诊断
http://www.100md.com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0年第7期
     作者:姜小平 杨兴民 韩丽萍 魏登鹏 赵兴昌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7医院CT室,湖北 襄樊 441003

    关键词:

    实用放射学杂志000714

    中图分类号]R814.43;R57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1671(2000)07--0433-03

    Diagnosis of Bile Duct Disease with CT Cholangiography

    CT平扫对胆系疾病的诊断有较明显的局限性,尤其是对胆系等密度结石及胆囊息肉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很大的困难。我院对76例疑有胆系疾患的病人采用CT胆系造影扫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76例病人中,男性45例,女性31例。年龄32~62岁,平均43.8岁。62例经手术证实,其中胆囊息肉10例,胆囊结石47岁,胆总管结石3例,胆囊癌2例。72例感觉右上腹部疼痛不适,胆绞痛者7例,黄疸5例。所有受检者造影前均作了CT平扫,70例病人作了B超检查。

    采用SIEMENS.Somaton-CR CT机扫描,静脉注射50%胆影葡胺10 ml,30~60 min后开始扫描。层厚、层距均为8 mm,重点部位加扫4 mm或2 mm层厚。所有检者均采用仰、俯卧两种体位。每种体位扫描前嘱病人静卧5 min。

    2 结果

    注射造影剂30 min后,所有病人肝内外胆管均有造影剂充盈;8例病人胆囊内无造影剂充盈,后经手术证实4例为胆囊颈及胆囊管结石,2例为胆囊癌所致胆囊管狭窄,另2例未经手术证实,原因不明。
, 百拇医药
    2.1 胆囊息肉的CT表现:本组10例经手术证实。CT平扫无1例阳性征象,B超仅3例诊断为胆囊息肉,而CT胆系造影扫描10例均能作出正确诊断。其造影的CT表现依据息肉的生长方式而有不同的表现。

    2.1.1 带蒂息肉表现为悬浮于胆囊内的充盈缺损,薄层扫描可见一条索状充盈缺损与胆囊壁相连,改变体位后充盈缺损可轻度改变位置,但蒂与胆囊壁相连。

    2.1.2 附壁型息肉表现为紧临胆囊壁的充盈缺损。其位置在改变体位后仍固定不变。

    2.1.3 多发胆囊息肉表现为胆囊内多处不规则充盈缺损,改变体位后其位置无改变(图2)。

    2.2 胆囊等密度结石的CT表现:本组共47例经手术证实。CT平扫14例显示胆囊内密度欠均匀,但不能确定其性质,B超检查28例诊断为胆囊结石,而CT胆系造影43例诊断为胆囊结石,4例因胆囊内无造影剂充盈而不能诊断,后经手术证实结石位于胆囊颈及胆囊管内。结石所显示的充盈缺损依其上缘形态可分为三种:
, 百拇医药
    (1)上缘平直型:此类充盈缺损上缘平直,规整;与造影剂形成分界清楚的液平面。下缘与胆囊壁形态一致。此类结石为泥状结石(图3)。

    (2)上缘呈锯齿状:此类结石之充盈缺损上缘呈细锯齿状,下缘与胆囊壁形态一致。此类结石为细颗粒状结石(图4)。

    (3)上缘不规则型:此类充盈缺损上缘极不规则,呈驼峰状,下缘与胆囊壁接触面也不规则。此类结石为较大成形状胆固醇结石,病人通常有胆绞痛病史(图5)。

    以上各类结石病人行改变体位的扫描时,充盈损缺均有明显移位。

    2.3 胆总管结石的CT表现:本组共3例经手术证实。CT平扫1例显示胆总管内有高密度灶,B超检查无1例发现胆总管结石,而CT胆系造影3例均发现胆总管内充盈缺损(图6)。

    3 讨论
, 百拇医药
    3.1 胆囊息肉因与胆汁密度相差不大,CT平扫很难发现,B超检查诊断准确率也很低,必须通过CT胆系造影才能作出准确诊断。本组共10例胆囊息肉,CT平扫无1例有阳性征象,B超检查仅3例诊断为胆囊息肉,2例诊断为胆囊占位性病变,其余均诊断为胆囊息肉可疑,而CT胆系造影均能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CT胆系造影所显示的胆囊息肉有带蒂型,附壁型及多发型三种。仰、俯卧位所显示的充盈缺损位置相对固定是胆囊息肉的特征性表现,也是与胆囊等密度结石相鉴别的主要征象。值得注意的是,10例胆囊息肉所显示的充盈缺损均明显大于手术所见,我们认为与CT的容积效应有关。

    3.2 胆石的密度因其所含化学成份的不同而高低不等。许多作者认为,对高密度的胆囊结石,普通X线及B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CT只是在这两者均不能明确诊断时成为合理的替代方法[1]。但对于等密度胆囊结石,CT胆系造影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平扫和B超。本组共47例胆囊等密度结石病人,CT平扫仅14例发现胆囊内密度欠均匀(图7),但无1例能作出准确诊断;B超诊断符合率仅近60%,而CT胆系造影诊断符合率为91.1%。由于胆石与胆囊壁间无附壁关系及胆石的重力作用,使胆石始终位于胆汁底层。因此,胆囊等密度结石在CT胆系造影时表现为可随体位改变的充盈缺损。这种特征也是与胆囊息肉相鉴别的主要征象。
, 百拇医药
    图1 带蒂型息肉,胆囊内悬浮于胆汁中的充盈缺损(↑)

    图2 多发性胆囊息肉,胆囊内不规则充盈缺损,悬浮于胆汁中

    图3 泥状结石,充盈缺损拉于胆囊底部其上缘平直

    图4 细颗粒状结石,充盈缺损位于胆囊切面底部,上缘呈细锯齿状

    图5 胆囊切面底部不规则充盈缺损,上缘呈驼峰状

    图6 胆总管中下段充盈缺损,胆总管周边可见造影剂充盈(↑)

    图7 CT平扫示胆囊内密度欠均匀,手术证实为胆囊结石

    为了避免因胆汁粘稠,胆石移动缓慢而使充盈缺损随体位改变不明显的假象出现,有必要在CT扫描前及改变体位后嘱病人于扫描床上静卧5 min,以利于胆石充分下沉。
, 百拇医药
    部分胆固醇小颗粒状结石可浮于胆汁中,在改变体位时位置移动不显著,易与带蒂型息肉相混淆;此时,应在相应部位行2 mm层厚薄层扫描,观察充盈缺损与胆囊壁间的关系,可与带蒂型胆囊息肉鉴别。

    3.3 对于胆总管等密度结石,B超诊断极为困难,CT平扫诊断准确率也很低,而CT胆系造影则能清楚地显示胆总管内充盈缺损。本组3例胆总管等密度结石,B超仅能显示肝内外胆管不同程度扩张而无1例诊断为胆总管结石;CT平扫有1例诊断为胆总管结石,而CT胆系造影均显示胆总管内充盈缺损及梗阻上段各级胆管不同程度扩张。

    对于梗阻性黄疸,CT平扫判断梗阻原因的主要依据之一是观察胆总管的形态,而CT胆系造影的优点在于能清楚地显示各级胆管[2],通过连续的薄层扫描,观察胆总管扩张的形态与平面,更有利于对梗阻性黄疸病因的正确判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CT胆系造影能清楚地显示各级胆管,对胆系等密度结石及胆囊息肉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判断梗阻性黄疸的平面、范围及病因等均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它可以弥补B超、CT平扫对胆系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上的不足,使诊断更为准确、可靠。

    作者简介:姜小平(1962- ),男,湖北鄂州人,湖北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中级职称,主持开展了CT胆系造影与脑立体定向术前CT定位等新业务。

    参考文献

    [1] Jeseph K.T.Lee等著,周康荣,程家文译.体部CT.第1版.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0.173.

    [2] 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第1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5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