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64967
喉颗粒细胞瘤3例
http://www.100md.com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0年第3期
     作者:施紫光 魏有为 金卫东

    单位:魏有为(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杭州,310006);施紫光(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杭州,310006);金卫东(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杭州,310006)

    关键词: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000336 喉颗粒细胞瘤临床罕见。近年我院收治3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诊断为颗粒细胞瘤。本文拟就其临床特征和病理特点作一分析,籍以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

    1 病例报告

    例1 男,30岁。声嘶3年余,加重半年伴轻度呼吸困难。检查:右侧声带、喉室及假声带饱满隆起,表面光滑,全身检查无特殊。喉部CT检查:右侧声带区域有2.0 cm×2.2 cm软组织肿物,喉旁间隙消失,边界完整,软骨无破坏。喉腔右侧完全堵塞。临床诊断:右侧声带肿物,性质待查。1997年12月24日全麻下行气管切开加喉裂开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右侧喉室膨出,表面粘膜完整光滑,肿瘤上界位于假声带、下界位于环状软骨上约0.6 cm,后界位于声带后端,前界与前连合相近。切开粘膜见肿物无包膜,仔细分离后将整个肿物连同部分粘膜一同切除。病理报告为喉颗粒细胞瘤(图1,2)。伤口Ⅰ期愈合,3个月后拔除气管套管,随访8个月无复发。
, 百拇医药
    图1,2 喉颗粒细胞瘤光镜所见

    例2 男,35岁。持续声嘶2个月余,无疼痛。检查:左侧声带中后1/3处约米粒大小肿物,色红,表面光滑,全身检查无特殊。拟诊为声带息肉。1998年3月5日在全麻支撑喉镜下行肿物摘除术,摘除息肉样肿物约0.3 cm×0.3 cm,质偏硬。病理报告为喉颗粒细胞瘤。随访5个月未见复发。

    例3 女,50岁。持续声嘶2年。检查:右侧声带突至杓状软骨下方有基底部较广的肿物,色红,全身检查无特殊。在间接喉镜下喉肿物活检,诊断为喉颗粒细胞瘤。1998年5月20日全麻下行气管切开加喉裂开肿物切除术,见肿物位于右侧声带突后,约0.4 cm×0.6 cm大小,波及声门下缘,表面光滑。将该肿物连同粘膜一并切除,杓状软骨部分暴露,并作修补。病理报告为喉颗粒细胞瘤。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2 讨论

    颗粒细胞瘤可生长于人体任何部位,主要侵袭皮肤、皮下及粘膜组织,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对颗粒细胞瘤超微结构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工作的深入,瘤体中S100蛋白的检出,支持颗粒细胞瘤来源于神经源性的雪旺细胞。因为该蛋白仅存在于有髓或(和)无髓的雪旺细胞中,在该细胞的发生和发展的后期表达,S100蛋白的检出被认为是雪旺细胞畸变的结果。目前多数学者接受了该理论。
, 百拇医药
    颗粒细胞瘤尽管可发生在人体各部,但喉颗粒细胞瘤临床少见。其临床表现依肿物的大小、部位不同而异,多数患者为持续性声嘶,可呈进行性加重、咳嗽,偶见咯血、喉鸣,或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气道阻塞等症状而被误诊为“哮喘”。少数患者可无任何症状仅经间接喉镜检查偶尔发现。喉镜检查在声带、杓状软骨、前连合、室带、声门上、下区等部位均能发生,尤以声带后1/3者最多见。瘤体通常呈圆形结节状,表面光滑,无蒂或有蒂,有蒂者呈息肉状,色泽可为灰白色、粉红色等。本文3 例患者中瘤体位于声带者2例,位于杓状软骨者1例;2例呈圆形隆起肿物,1例呈声带息肉状,该例患者曾被误诊为声带息肉,因此对本病应有足够的认识。

    颗粒细胞瘤主要依靠病理确诊。肿瘤无包囊且不局限,肿瘤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胞浆丰富,含明显的嗜酸性颗粒,核分裂少见。瘤细胞呈索或呈巢状,巢索之间有纤维结缔组织。肿瘤表面上皮可见假上皮瘤样增生,该假上皮瘤样增生与表面浸润的鳞状细胞癌容易混淆,故活检时获取标本要足够深,以免误诊为“鳞癌”,而采取不必要的根治手术。

    喉颗粒细胞瘤生长缓慢,局部彻底切除常可治愈。对于瘤体较小并呈息肉状的颗粒细胞瘤,可在全麻支撑喉镜下(显微镜)切除;对于瘤体较大的颗粒细胞瘤,因肿瘤呈小叶状,且无包囊,可行全麻喉裂开术。尽管目前认为喉部颗粒细胞瘤属良性肿瘤,但处理不当易复发,宜将瘤体、表面粘膜及深部组织一并切除,以免复发。

    收稿日期:1999-04-3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