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65232
人血清1H-NMR在实验医学上的初步应用(摘要)
http://www.100md.com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
     作者:刘玉兰 李 珊 王 娟 王绪基

    单位:青岛医学院(青岛 266021);刘玉兰 李 珊 王 娟 化学教研室;王绪基 附属医院检验科

    关键词:核磁共振;光度测定法;水峰抑制

    青岛医学院学报990155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Q5

    近年来,高分辨NMR波谱已被广泛用来研究生物体内所进行的复杂生物化学过程,尤其在对人的血液和尿样的分析研究上,进一步从分子水平阐明了异常的病理生化代谢和反应,为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H普遍存在于生物体中,但因人体血液和尿样中水质子中H的含量,约为体液中其他成分及小分子化合物质子含量的105倍,故应用常规的1H-NMR法只能得到较强的水质子共振峰,众多有价值的弱信号峰被重叠掩埋,所以在对上述样品检验时,必须对水峰进行抑制,本实验采用预饱和法在Ac-80NMR(BruRer)波谱仪上测定了人血清和尿样,测定的重复时间为2s,去偶功率在25~35L之间,取得了较好的水峰抑制波谱。结果显示,糖尿病病人尿样的1H-NMR波谱在(3.0~3.8)×10-6m处有许多较强的葡萄糖质子信号,结果与临床分析和诊断相吻合。肾病综合征病人尿样的1H-NMR波谱与正常人尿样波谱比较可明显看出,在(1.4~1.5)×10-6m处的丙氨酸量显著增加,7.3×10-6m处的马尿酸量也明显增多。

    讨论 一个简单、快速、特异的肿瘤早期诊断方法,是当代临床工作者长期探索和研究的目标,在70年代末有人对23例各种恶性肿瘤病人的1H-NMR波谱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20例病人1H-NMR波谱在1.32×10-6m处信号强度明显增加,并认为增加的原因可能是肿瘤病人血中乳酸盐的升高或是因为血中脂类所引起。因血中(0.8~1.4)×10-6m范围内的主要脂类峰有HDL,LDL,VLDL和乳糜微粒。1986年Fossel等正式指出并报道了血浆1H-NMR波谱在1.3×10-6和0.9×10-6m处为中心的共振峰平均线宽可作为恶性肿瘤的信息和指标。同时因肿瘤病人血中岩藻糖含量也升高,它对1.3×10-6m处附近的峰也有增加信号的影响,我们曾先后测定了正常人、高血脂病人和肝癌病人血清中的1H-NMR波谱,结果显示,肝癌病人在(0.8~0.9)×10-6m处的信号峰强度明显增加,而正常人的信号峰最低,同样在1.39×10-6m处的信号峰也是肝癌最强,正常人很弱。我们所测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但对共振峰平均宽度的比较上与文献报道不一致,原因尚需进一步探讨。

    (1998-12-25收稿 1999-02-06修回),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