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65268
沙丁胺醇、色甘酸钠及必可酮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效果
http://www.100md.com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
     作者:林荣军 连玉英 殷翠芝 单培芳 王淑美

    单位:林荣军 连玉英 单培芳 王淑美 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儿内科(青岛 266003);殷翠芝 山东省桓台县人民医院小儿科

    关键词:哮喘;药物疗法;儿童

    青岛医学院学报990129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R725.6

    我科自1993年8月起应用沙丁胺醇、色甘酸钠、必可酮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病儿,并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现将应用药物治疗2年以上资料完整的46例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支气管哮喘病儿46例,男33例,女13例;年龄2.25~12.75岁,平均6.42岁。病程150d~11.2年。哮喘分级:轻度19例,中度18例,重度9例。全部符合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制定的诊断标准〔1〕。46例病儿既往反复静脉或口服用药(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氨茶碱等)仍反复哮喘发作。现改用吸入疗法治疗。
, 百拇医药
    1.2 最大呼气流速(PEF)值测定

    46例病儿中有37例(>5岁)于治疗前、后每天早晚各采用袖珍式呼气峰速仪检测PEF值1次。

    1.3 治疗方法

    46例病儿同时吸入3种药物(沙丁胺醇、色甘酸钠、必可酮),病儿在哮喘发作就诊时,根据发作程度不同制定个体治疗方案。在应用前,首先向病儿及其家长宣传吸入方法的重要性、疗程及其副作用。然后介绍正确的吸药方法。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可加用储雾罐。先吸入沙丁胺醇,每揿间隔1min;再分别吸入色甘酸钠、必可酮,每两种药物之间各间隔3~5min,最后用清水漱口或刷牙。每种药物每次2~3揿,每天3次。沙丁胺醇在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7~14d后停药或必要时再用。色甘酸钠持续应用1年以上,必可酮连续使用2~3年。46例病儿同时服用酮替芬1mg,每天1次或2次,疗程180~270d.对发热、喘憋严重者静脉应用抗生素、地塞米松等3~5d.
, 百拇医药
    1.4 疗效判定

    ①基本控制(包括临床治愈):治疗后喘息未再发作或偶尔有小发作,PEF已恢复正常(观察达0.5年以上);②显效:病情已明显缓解,PEF明显改善,但仍需用必可酮维持治疗,支气管扩张剂偶尔使用;③有效:喘息症状有所减轻,但仍需应用必可酮及沙丁胺醇等药物治疗;④无效:症状无明显好转〔2〕

    1.5 治疗结果

    本组46例病儿中基本控制17例(36.96%),显效23例(50.00%),有效4例(8.70%),无效2例(4.35%),总有效率95.65%.治疗前最大呼气流量为6.72%±19.20%,治疗后30,180d分别为93.3%±17.6%和97.3%±19.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6.10,6.69,P均<0.01)。46例病儿使用上述3种药物后未出现副作用。

, http://www.100md.com     2 讨 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的以嗜酸细胞浸润为主的气道慢性炎症。它除具有炎症共有特性如微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和炎症细胞浸润外,还有支气管平滑肌强烈收缩,气管黏膜腺体的高分泌,气道上皮的严重损害〔3〕。本文采用GINA方案防治哮喘,有效率达95.65%,使用方便,无副作用。

    沙丁胺醇系β2受体兴奋剂,是目前控制哮喘急性发作的首选药物,但长期应用可降低β2受体的兴奋性,使β2受体兴奋剂作用减弱,甚至可引起支气管痉挛或死亡〔4〕,故目前不主张长期应用。在本组病人中,沙丁胺醇仅在哮喘发作期应用,一般7~14d内停药,未发现长期依赖此药的病儿。色甘酸钠系肥大细胞膜稳定剂,长期应用可抑制IgE诱导的肥大细胞释放介质,还能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故可作为儿童轻、中度哮喘的首选药物之一〔5〕。必可酮系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除能抑制气道炎症反应,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和增加β2受体兴奋性外,它还能抑制细胞因子和肥大细胞的产生。该药所用剂量小,通过吸入药物直接到达肺部,作用直接,故长期应用不会产生全身副作用〔6〕。本组2例病儿治疗无效的原因为:①病儿吸入必可酮剂量不足或间断用药;②吸入方法不正确。因此对哮喘病儿应加强用药管理,以提高疗效。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陈育智,华云汉,文昭明,等.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和治疗常规.中华儿科杂志,1993,31(4):222

    2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辑委员会.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严重度分级及疗效判断标准.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3,(增刊):16

    3 Dlukanovic R, Roche WR,Wilson JW,et al. Mucosal inflammation inasthma. Am Rev Respir Dis, 1990,142:434

    4 Barnes PJ.New cocept in the pathogenesis of bronchial hyperres ponsiveness and asthma. J Auergy Clin Immunol, 1989,83:1013

    5 李明华,于志昂.董竞成主编.支气管哮喘基础与临床研究.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3.215~216

    6 戴家熊.彭宜君.小儿变态反应(过敏)性疾病,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101

    (1998-05-06收稿 1998-11-19修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