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宁夏医学院学报》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65342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诊断(附65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
     作者:陈勇 高知玲

    单位:(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银川 750004)

    关键词:颅脑外伤;硬膜下血肿;CT

    宁夏医学院学报000229 摘要:为探讨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简称ISDH)的CT诊断价值,对65例经手术证实的临床及CT资料完整的ISDH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ISDH主要CT特征:(1)表面脑回聚拢内移;(2)脑灰白质界面内移;(3)中线结构特征性偏移;(4)侧脑室明显受压、变形、移位;(5)Bolus增强扫描显示血肿,血肿膜及表面移位血管。认为CT对ISD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大意义。

    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8486(2000)02-0126-02
, 百拇医药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简称ISDH)是硬膜下血肿的一种常见类型,由于该类血肿密度与邻近脑实质密度接近,边缘不清,部分病人外伤史不明确或有轻微外伤史,CT扫描有时漏诊、误诊。现将我院1990至1998年间经手术证实的65例ISDH的CT资料作以下分析,讨论其CT表现及形成机制,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该类血肿的认识。

    1 资料和方法

    本组男57例,女8例,年龄10~76岁,平均54岁,50岁以上43例(占66.2%),无明确外伤史14例。从颅脑外伤至来院CT检查诊断为ISDH时间为2d~8月,其中39例在2月之内,从出现症状至CT检查时间为2~40d,2~7d者占41例。临床表现头痛、头晕54例,伤后意识障碍10例,偏瘫及肢体无力,麻木17例。

    本组扫描使用CE9000型或xpeed-CT机,以OM+10°为基线向上扫描9~10层,层厚及间距均为10mm,12例行增强扫描,团注60%泛影葡胺80ml,未作延时扫描。
, http://www.100md.com
    2 CT表现

    2.1 直接征象 (1)部位 血肿位于额、颞、顶部大脑皮质,左侧38例,右侧21例,双侧6例,10例涉及枕部;(2)密度血肿CT值36~46Hu,血肿下方的脑皮质CT值33~45Hu,21例未测CT值;(3)大小 长径(前后径)约4.6~14cm(平均12.2cm),血肿宽径0.5~4cm(平均2.3cm);(4)形态血肿呈新月形63个,梭形8个;(5)本组5例见线形骨折。

    2.2 间接征象 (1)脑室改变 本组血肿均位于幕上,随着血肿的大小变化,51例侧脑室和三脑室可见到不同程度受压移位和变形,26例伴有对侧脑室扩张。(2)病侧脑回、脑沟改变 血肿侧脑回皱缩聚拢内移62例,脑沟消失54例。(3)脑灰白质界面改变 本组65例71个血肿显示灰白质界面内移。(4)中线结构改变 41例中线结构明显偏向对侧,16例中线结构局限性偏移。

    2.3 轴位增强的CT特点 12例行增强扫描,脑表面血管清晰显示,2例显示血肿膜,3例血肿强化,CT值达46~52Hu。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ISDH并非是急性硬膜下血肿演变过来,本组41例病人症状出现距CT检查时间为2~7d,2例血肿半月后复查CT,血肿虽有所增大,但密度未见明显变化,这些均证实了这一点。目前多数学者[1,2]认为血肿呈等密度的原因是硬脑膜-皮层间虹桥静脉破裂,血液缓慢溢入硬膜下腔,同时蛛网膜破裂,脑脊液进入血肿以致血肿的CT值与脑皮质接近,血肿常较大,可掩盖整个大脑半球。

    ISDH是一种老年性疾病,本组50岁以上患者43例,且无明确外伤14例,脑萎缩致蛛网膜下腔扩大,使桥静脉或Mittenzweig’s血管相对延长并充盈,增加了血管的易损性,同时由于脑容积减缩,便于脑在颅腔内移动,上述均是可能导致老年人较易发生ISDH的重要原因[3],此外,蛛网膜下腔扩大,当硬膜下少量出血后,不但不能自行停止,反而较易扩大形成血肿[3]

, 百拇医药     ISDH间接征象价值:本组59例依靠其间接征象术前诊断正确,我们认为下列几种征象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血肿脑回聚拢,受压内移;(2)病侧脑灰白质界面内移;(3)中线结构偏移;(4)侧脑室明显受压、变形、移位。

    增强扫描时ISDH的评价:本组12例病人,平扫诊断为占位病变6例,6例为了明确血肿大小而行增强扫描,结合文献报道[4]。轴位/半冠状位增加扫描(Bolus法)对ISDH的确诊、血肿膜的显示,以及精确了解血肿的大小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惠国桢,朱晓红,鲍耀东,等.11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及其发病机理探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8,(4):132

    [2] Ritchie ACed.Boyd’s textbook of pathology[M].10thed.VOl 2.Philadelphia Lea & febiger,1990.1764

    [3] Markwalder TM.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s:a review[J]. J Neurosurg,1981,54:637

    [4] 陈自谦,冯 亮,孔庆德,等.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3,27:552

    收稿日期:1999-05-2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