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 1999年第11期
编号:10265420
直肠折叠悬吊固定术治疗重症直肠脱垂24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9年第11期
     作者:蒋国勤 刘根寿

    单位:苏州医学院附属二院普外科,苏州,215004

    关键词:直肠脱垂;术式

    苏州医学院学报991139 摘要 采用直肠前侧壁折叠加后壁及两侧壁悬吊固定术,治疗重症直肠脱垂24例,全部治愈。介绍了手术操作要点及术后处理。认为,术中充分游离直肠、足够的直肠前侧壁折叠、可靠的悬吊固定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锻炼至关重要。

    中图法分类 R657.1+9

    1980~1997年我们对24例重症直肠脱垂病人采用直肠前侧壁折叠加后壁及两侧壁悬吊固定术,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 http://www.100md.com
    1.1 病例:24例中,男16例,女8例。年龄24~65岁,平均42岁。病程0.5~20年。直肠脱垂出肛门外8.9~12.1cm,平均10.8cm。按1975年全国肛肠外科会议统一的分度标准,皆为Ⅲ度脱垂。平常需用手压迫或毛巾热敷才能使脱垂的直肠复位。

    1.2 手术:均行直肠前壁及侧壁折叠悬吊固定术。

    1.2.1 术前准备:(1)术前3~4d 开始进流质饮食,术前12h 禁食,8h 禁水;(2)术前3d 口服灭滴灵400mg/次,tid,同时予VitK,并口服缓泻剂(如石蜡油等);(3)术前晚口服本院配置的清肠液2000ml,术前晚及术日晨清洁灌肠;(4)术前置胃管,作胃肠减压;行保留导尿,以利手术操作。

    1.2.2 操作要点:(1)充分游离直肠后壁至尾骨尖;前、侧壁至前列腺水平。本组平均游离并拉出肠管约10cm(原腹膜返折水平与重建的腹膜返折水平相比较)。(2)游离直肠后,用手触扪直肠肥厚部与明显变薄的交界点,在此点下方通过行肌层间断缝合折叠直肠全周的2/3前侧壁,连续缝3排左右,排间距约2cm。本组中直肠壁肥厚部平均长5.7cm。(3)直肠后壁悬吊固定于骶岬前筋膜;前壁悬吊于切开的覆盖膀胱的腹膜,达到提升膀胱直肠窝的效果;侧壁悬吊固定于侧腹膜,加强盆底组织的强度。(4)注意不损伤骶前静脉丛;直肠前壁折叠缝合时应注意进针的深度,防止穿透肠壁,造成腹腔感染。
, 百拇医药
    1.2.3 术后处理:(1)进少渣饮食;(2)每日做肛门括约肌收缩锻炼;(3)术后48h内避免大便,以后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服用缓泻剂或灌肠。

    1.3 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无复发病例。肛门指检发现肛门大小及肛门括约肌的松紧度与正常人群无明显差别。

    2 讨论

    直肠脱垂病因有滑动疝学说、肠套叠学说、盆腔组织和肛管松驰无力学说等,都认为当病变发展到直肠全层脱垂时与直肠从乙状结肠交接固定点松驰有关,但都不能完美地解释直肠脱垂的发病机制。重度直肠脱垂常伴有盆腔腹膜缺损,盆底筋膜变弱,直肠失去正常弯曲度,失去了与骶骨和骨盆的附着等改变[1]。手术目的是修复直肠壁本身的薄弱点及松弛的括约肌;修复或纠正盆底组织薄弱区;提高或闭合膀胱直肠窝;纠正直肠直线化并使其固定;处理冗长的肠管及肠系膜;处理滑疝等。手术途径有经腹、经会阴、经腹会阴及经骶部等。近年来有腹腔镜下手术的报道。经分析文献资料并结合解剖学基础,我们设计通过直肠后壁悬吊术式,加强了直肠与骶骨和骨盆的附着;将覆盖膀胱的腹膜缝于提高了的直肠壁上,既提高了膀胱直肠窝,又加强了盆底筋膜,防止了滑疝;直肠肥厚部与明显变薄的交界部起始的直肠前、侧壁的折叠缝合缩短了肠管,从而无多余肠管脱垂,再加上直肠、乙状结肠与侧腹膜的悬吊缝合,既固定了直肠、乙状结肠,又防止了肠套叠的发生。本术式完全针对直肠脱垂的可能发病机制设计,所以疗效满意。随访发现,通过经常性的自我肛门括约肌锻炼,肛门大小及肛门括约肌的功能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有效地防止了复发。因此,术后肛门括约肌的锻炼对重症直肠脱垂患者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Senapati A, et al. Resuots of delormers procedure for rectal prolapse. Des colon Rectum, 1994,37∶456

    2 尹伯约,等.直肠脱垂的手术选择及远期疗效.普外临床,1996,11(3)∶142

    (1999年6月17日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