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 1999年第11期
编号:10265441
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影像诊断分析
http://www.100md.com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9年第11期
     作者:时庭文 沈云志 茹佩英

    单位:苏州医学院附属三院,常州,213003

    关键词:

    苏州医学院学报991167 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又称胆管囊肿。本文报告经B超、CT及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或经皮肝胆道造影(PTC)诊断,并经手术、病理或术后造影确诊7例,就其临床各种影像学检查进行比较及ERCP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

    1 临床资料:男2例,女5例。年龄34~61岁。临床表现,腹部包块3例,黄疸4例,发热5例,腹痛7例。B超示胆管囊肿5例,PTC示胆管囊肿2例,CT示胆管囊肿3例。上消化道钡餐低张造影示胃体、胃窦及十二指肠向左移位,降部向前移位1例。ERCP7例均显示胆总管、肝总管、左、右肝管囊肿部位及扩张程度、形态、类型,胆管囊肿扩张2.5cm×4cm~5cm×10cm。7例皆经手术、病理或术后造影证实。
, 百拇医药
    2 讨论: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属肝及胆道的“纤维多囊病”[1],可发生有肝内外胆管的任何部位。Klotz将本病分为肝内型、肝外型和肝内肝外型3大型。一般认为本病是由胆管先天性薄弱,胆管内阻塞引起胆管内压增高及胆管某一部分神经元缺乏,张力低下形成扩张。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痛、腹块和黄疸,胆道感染时可出现寒战、高热,但均具典型症状者并不多见[2]。本组7例皆无以上典型“三联症”。

    对先天性肝外胆管囊性扩张症,尤其是胆管囊肿较大时,上消化道钡餐低张造影可表现为胃十二指肠球部向左下移位,降部向前转位。B超常规检查可进行动态观察,本文中5例B超提示可能为本病。但对较小的、孤立的球型或憩室样肝内胆管囊肿,B超难以与肝囊肿分辨;对巨大胆管囊肿,超声定位有时困难,尚需与肝囊肿,多囊肝,肝脓肿,外伤性肝血肿和胰腺囊肿相鉴别。PTC可明确囊肿部位、大小、形态和有无合并结石,且可作引流减压,本文中2例。CT检查图像清晰。ERCP可显示胆管囊肿的位置、类型、整个胆道系统的情况,本文7例ERCP检查获得本病的胆道影像图。
, 百拇医药
    对本病的诊断,笔者体会:①反复出现畏寒、发热、腹痛,排除慢性胆囊结石者,尤其是中上腹部扪及囊性包块,应考虑本病的可能。②B超示胆管呈囊状扩张,虽经抗炎、利胆治疗后症状消失,但B超检查仍示胆管囊状扩张者。③ERCP可观察全程胆管,了解病变胆管情况,并可根据需要进行轴位透视摄片,ERCP中造影导管要深插,造影剂一般选择稀释30%的复方泛影葡胺,缓慢推注,压力不宜过高,密切观察胆道充盈情况,注意体位转动,借助重力作用原理,使肝内胆管易于充盈,以充分显示囊状扩张的胆管。造影过程中,如显示有多发巨大的胆管囊肿,而大量胆液潴留于囊肿内,注入的造影剂被稀释而致囊肿显影不清晰时,可应用60%复方泛影葡胺,在胆管囊肿充分显示清晰后摄片。④PTC对肝内外巨大胆管囊肿者应谨慎操作,以防穿入胆总管并发胆瘘的危险。

    参考文献

    1 Sherlock S. Fibro-polycystic disease of the liver & biliary tract. 5 th ed. Oxford: Black well, 1975∶591

    2 Kimura K, et al. Congenital Cystic ciaiatior of the common bile duct: Relationship to anomolous pancreaticobiliary ductal union. AJR, 1977∶128∶571

    (1999年5月6日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