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65471
Reiter综合征的诊治(13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1999年第4期
     作者:林 玲 陈小青 李良毅 徐文宏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泉州 362000)林玲,陈小青,李良毅:免疫内科 ;徐文宏:检验科

    关键词:Reiter综合征;诊断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990423

    Reiter综合征是一种反应性关节炎,通常是在尿道炎、宫颈炎或腹泻发生后出现不对称性寡关节炎,可伴有特征性的关节外症状,如结膜炎、虹膜炎或口腔粘膜损害[1,2]。本病近几年来似有增多趋势,误漏诊率高。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水平,笔者回顾分析1994年8月~1999年5月我院免疫内科收治的13例Reiter综合征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探讨本病的诊治。

    1 临床资料

, 百拇医药     1.1 一般资料 13例中男性10例,女性3例,年龄27.7±9.5岁(11~47岁),平均病史8.4±11.2月(11天~3年),有不洁性生活史或桑拿浴诱因4例。首发症状:尿道炎或龟头炎5例,宫颈炎2例,不对称性寡关节炎8例。8例具备眼-尿道、生殖器-关节三联征。关节受累部位:12例以下肢关节受累为主要表现,其中趾、踝关节7例,膝关节11例,同时伴上肢腕掌指关节受累6例,仅1例单独表现左腕关节红肿;骶髂关节、腰椎等中轴关节受累3例。8例眼部症状表现为眼红、畏光、视物模糊、异物感。口腔、牙龈溃疡或浅表性口腔炎4例。指甲周无痛性脓疱1例。3例有下背痛,全组均无蜡肠样指(趾)及骨膜炎表现。

    1.2 实验室检查 砂眼衣原体IgM抗体3/8例阳性,淋球菌IgM抗体2/8例阳性,1例关节腔穿刺液查衣原体、淋球菌、解脲支原体DNA阴性。13例均未作尿道分离砂眼衣原体。RF均阴性。9例ANA均阴性。血象12例正常。血沉10例增快,平均43.6 mm/h,2例>100 mm/h。骶髂关节CT 3/8例示不对称性骶髂关节炎Ⅱ级。4例行心脏彩超示2例二尖瓣返流,1例轻度主动脉瓣、三尖瓣返流,1例极少量心包积液,左室内径扩大。
, 百拇医药
    1.3 治疗 全组病例均予非甾体消炎药(NSAID)治疗。11例加用柳氮磺胺吡啶、抗生素(四环素、喹诺酮或灭滴灵或丁胺卡那霉素),6例用皮质激素,6例用氨甲喋呤,2例雷公藤。

    好转时间8~41天,平均16天。随访10例,3例继发强直性脊柱炎,1例周围关节疼痛间歇发作,其余均痊愈。

    2 讨 论

    Reiter综合征是德国医生Reiter于1916年首先报告。经典症状指患者在肠道、尿道感染后引起反应性眼炎、尿道炎和关节炎三联征。属于一种典型的反应性关节炎[3]。本病的诊断主要依赖详尽的病史及临床表现,无特异的实验室指标。1981年美国风湿病协会总结166例Reiter综合征,将其定义为“周围关节炎超过1个月以上,同时伴有尿道炎和/或宫颈炎的病变”,突破了经典的三联征,较重视泌尿生殖器炎症表现,为不完全型Reiter综合征的诊断提供依据[4,5]。本组5例即属这一类型,此型更易误诊,加强对本病特点的认识是避免误漏诊的关键。
, http://www.100md.com
    有关Reiter综合征的男女发病比率,最初的报道及近至1979年出版的教科书中该综合征描述几乎只发生在男性[1]。随后认识到初始的感染发作可能是静止膀胱炎或宫颈炎,男女比率已经调整为约5∶1[6]。尤其是1981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提高了临床医师对不完全Reiter综合征的认识,使一些女性不完全型的病例得以诊断。国内魏强华等新近报道一组17例Reiter综合征中,男性10例,女性7例。本组5例为不完全型,其中3例为女性。此外,各家(包括本组)报道的多为小样本病例,未能代表当今人群中实际男女发病比率,后者有待较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进一步阐明。

    本病发病机制主要是微生物感染导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而非细菌本身所致感染性关节炎,因关节液培养及滑膜病理未发现微生物感染的证据。然而近年来这一观点受到挑战,因为有报道从Reiter综合征关节液中检出衣原体DNA(3/5例阳性),因此该文作者提出本病属感染性关节炎,但未获公认。笔者用PCR法从1例患者关节液查三种病原体DNA,并未检出。但细菌感染引起抗细菌抗体产生导致免疫反应乃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故抗生素在Reiter综合征中的应用是一种病因治疗。因此确诊后应首先寻找病原体或抗体予特殊抗感染治疗。柳氮磺胺吡啶一方面发挥消炎杀菌作用,另一方面有免疫调节作用,可改善病情。本组多例在院外按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予NSAID类及大剂量激素未奏效。笔者拟Reiter综合征予抗生素、柳氮磺胺吡啶后,并未加大激素用量却收到显著效果,证实了柳氮磺胺吡啶的有效性。
, http://www.100md.com
    Reiter综合征的另一发病机制是遗传。本组轴关节病变3例中2例HLA-B27阳性,提示遗传参与发病机制。文献报道本病预后多数良好,80%以上无后遗症[3]。笔者的随访资料未证实这点,3例继发强直性脊柱炎者(2例HLA-B27阳性),均为长期误诊病例,提示早诊早治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Schuacher HR. Primer on the rheumatic disease. 10th Ed. Atlanta:Arthritis Foundation, 1993:166

    2 Polisson GP,Gilkeson G,Kay J,et al. Rheumatology.Medical knowledge self- assessment program. 2nd Ed.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 1997:134~137
, http://www.100md.com
    3 孙海云(主编). 现代自身免疫病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6:275

    4 Wilkens RF,Arnett FC,Bitter T,et al. Reiter's syndrome:evaluation of preliminary criteria for definitive disease. Arthritis Rheum, 1981;24:844

    5 Arnett FC,Mcclusky OE,Schacter BZ. Incomplete Reiter's syndrome:discriminating features and HLA-B27 in diagnosis. Ann Intern Med, 1976;84:8

    6 Neuwelt CM,Borenstein DG,Jacobs RP. Reiter's syndrome:a male and female disease. J Rheumatol, 1982;9:268

    (收稿:1999—07—05 修回:1999—11—1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