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杂志》 > 1993年第5期
编号:10265783
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肢体痉挛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学杂志》 1993年第5期
     作者:徐林 洪毅 王安庆 张建立 王子旭 唐涛

    单位:100077北京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骨科

    关键词:脊神经后根;痉挛

    中华医学杂志930512 摘要 采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肢体严重痉挛,收到满意疗效。本组病例均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所致肢体痉挛,其中脑性瘫痪100例,脑外伤后遗症3例,脑血管意外偏瘫2例,外伤性截瘫2例,多发性硬化1例,共108例。其中,12例采用颈段脊神经后根选择性切断术,96例采用腰骶神经后根的选择性切断术。经6~30个月随访,患者术后痉挛解除有效率为95%,功能改善率为80.6%。

    1978年意大利Fasano等〔1〕首先采用电刺激法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痉挛,收到明显疗效。其后,又有许多欧美学者也相继尝试,为SPR手术提供了新的经验,使之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公认〔2〕。我们自1990年5月开始,采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瘫、截瘫、偏瘫、脑外伤后遗症和多发性硬化等所致的肢体严重痉挛,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本组108例,男76例、女32例,年龄3~46岁(平均15.2岁)。其中脑性瘫痪100例,多发性硬化1例。108例患者均有明显的肢体痉挛和肌张力增高,按照Ashworth 5级法,肌张力平均为4.2级。痉挛累及双下肢者70例,累及四肢者18例,累及1侧肢体者(偏瘫)8例,累及单一上肢者12例。14例患者术前呈僵直状态;12例患者术前有固定的肢体挛缩畸形,术后Ⅱ期行矫形手术。5例患者来院前曾做过神经肌支和软组织手术,未见改善。

    二、方法

    1.手术在全麻下进行,腰骶段手段采用后正中切口,上至腰2下至骶1,切除腰2至腰5椎板后显露硬膜。切开硬膜后,分别寻找两侧腰2至骶1各神经出口处,逆行向上找到前、后两根汇合点,仔细将前、后两根分开。颈段手术均为单一上肢痉挛患者,采用颈后正中切口,显露颈4至胸1各椎板,行上述各椎板半椎板切除,并切开硬膜,直接显露颈5至胸1各神经后根小束。
, 百拇医药
    2.应用手术显微镜或手术放大镜,以显微外科器械将各后根分开。各段和各后根所含小束数目不同,一般为5~7束,应分至各后根小束表面已见不到营养血管时为止。电刺激选择后,将阈值低的后根小束切断,并切除约2.0cm一段。

    3.用刺激电极钩住已分开的每个后根小束,以肌电图仪或脉冲电刺激器刺激各小束诱发痉挛,采用肌电监测或观察肢动法确定各小束诱发痉挛的阈值,选择阈值低的后根小束加以切断。这些后根小束除阈值低以外,其痉挛还表现为范围广和连续性阵挛。应尽量保留阈值高的小束,以保证术后不发生和少发生感觉障碍。据本组病例统计,腰骶段后根切断比例为:腰225%,腰330%,腰440%,腰550%,骶160;颈段后根切断的比例是:颈5为30%,颈640%,颈760%,颈855%,胸1为40%左右。
, http://www.100md.com
    4.术后处理:术后3天即开始卧位功能训练,包括上、下肢肌力与协调运动训练。卧床3周后用腰围和颈托支持下进行各种康复训练,包括上肢与手的精细动作(OT)训练和下肢站立、行走、平衡及协调训练(PT)等。术后6周、3个月、6个月分别行肌电图肌张力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检查。部分病例还采用步态分析检查,包括步态棍图、步态肌电图、关节活动度等,并进行术前、术后对比。

    结 果

    术后经临床与电生理学肌张力测定,肌张力和痉挛平均下降了3.2级(按Ashworth 5级标准)。痉挛完全解除者92例,明显缓解者11例,有轻度缓解者5例。108例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痉挛解除有效率为95%。其中32例患者随访超过2年,痉挛无复发,而且25例患者功能改善明显。腰骶段及颈段SPR手术后肢体功能改善率达80.6%。

    一、腰骶段SPR手术96例,其中88例为痉挛型脑瘫,痉挛解除有效者87例。偏瘫患者(脑血管病所致)2例,术后痉挛完全解除。截瘫患者2例,1例术后痉挛明显缓解,另1例痉挛稍有缓解。脑外伤后遗症3例,术后2例痉挛明显缓解。脑外伤后遗症3例,术后2例痉挛明显缓解,1例效果不明显。多发性硬化1例,术后痉挛稍有缓解,这有利于康复训练与日常生活。本组有15例患者术前、术后进行步态分析检查,有明显的步态改善。
, 百拇医药
    二、颈段SPR手术的疗效

    12例颈段SPR手术者均为脑瘫致单上肢受累,10例术后痉挛完全解除,1例有明显缓解,另1例稍有改善。经术后采用OT等一系列康复训练,10例患者和上肢功能明显改善。

    本组有5例术后出现局部感觉异常,如小腿外侧麻木,两点分辨觉异常等。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检查20例中3例传导速度变慢。2例患者出现术后疼痛。1例患者于术后2年发现腰前凸增加,但无明显功能异常。

    讨 论

    一、SPR手术解除痉挛的机理

    目前已知,肌张力增高和痉挛是牵引反射过强的一种表现,其感受器都是肌梭。肌梭的传入神经纤维有两类:(1)快传纤维,直径较粗,属于Ia类纤维。Ia类纤维进入脊髓后直接与支配本肌肉或协同肌的α神经元发生兴奋性突触联系。(2)慢传纤维,直径较细,属Ⅱ类纤维,一般认为与本体觉有关。脊髓前角的Y运动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支配梭内肌纤维,调节梭内肌的长度,使感觉器经常处于敏感状态。这种Y神经元的活动,通过肌梭的传入联系,引起α神经元活动和肌肉收缩的反射过程,称为Y——环路。SPR手术的目的在于通过电刺激选择性切断肌梭传入的Ia类纤维,阻断脊髓反射中的Y——环路,降低过强的肌张力,从而解除肢体的痉挛。同时通过电刺激鉴别,选择性保留肢体的感觉神经纤维。
, http://www.100md.com
    二、SPR手术的显露部位和方法

    对腰骶神经后根的显露,Fasano早期采用的手术部位为胸腰段,通过切除胸12和腰1,2椎板显露脊髓圆锥及其后根。其后Peacock等〔3〕改进了上述方法,采用腰2和腰5椎板切除,在马尾水平操作。我们亦采用Peacock的改良法,将手术部位下降至腰骶段,一方面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使解剖更清楚且易于操作。

    对颈段SPR手术,国外报道很少。1986年Sindou等〔4〕曾采用后根进入区手术(DREA)治疗偏瘫上肢痉挛和疼痛。我们则采用颈4至胸1半椎板切除,直接电刺激选择各神经后根的小束,其疗效优于Sindou报告的结果。

    手术过程中应认真止血,尽量保持无血术野。在电刺激时应避免使用肌松剂,以免影响电刺激反应结果。对电刺激反应的观察,一般分为肌电法和电刺激肢动法,我们认为,电刺激肢动法简便实用,易在基层医院推广。我们设计的电刺激仪的效果完全类同于肌电观察法。此外,一般认为后根分成4~5束即可。但我们体会,分束越多,越有利于电刺激选择,也越可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感觉功能。我们称这种进一步分束选择法为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 http://www.100md.com
    三、SPR手术的优点、适应证和禁忌证

    以往对痉挛的治疗方法有多种,如使用镇痛药物、中医针刺、神经肌支切断、局部药物封闭、交感和运动神经根切断等。尽管上述方法有一定的疗效,但都不可能根除痉挛,解除过高的肌张力,甚至出现痉挛复发。SPR手术能克服这些缺点和不足,其优点是:(1)痉挛解除彻底;(2)降低肌张力效果好;(3)不影响运动功能;(4)对感觉的影响少;(5)有明显改善步态和矫正动力性畸形的作用。

    能采用SPR手术解除痉挛的病症较多,如脑性瘫痪、脑血管病所致偏瘫、外伤性截瘫、脑外伤后遗症和多发性硬化等病症的痉挛。

    我们认为SPR手术适应应该是:(1)单纯的痉挛和肌张力高,肌张力在4级以上;(2)肢体仅有轻度挛缩或没有挛缩畸形;(3)躯干下四肢有一定的运动功能;(4)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以利配合术后康复训练;(5)严重痉挛和僵直影响日常生活、扩理和康复训练。
, 百拇医药
    SPR的手术禁忌证是:(1)肌张力低下者;(2)肌力差,运动功能不良者;(3)重度的固定挛缩畸形者;(4)手足徐动与共济失调者;(5)智力低下,术后不能配合康复训练者;(6)有明显的脊柱畸形和发育不良等情况。

    参考文献

    1 Fasano VA, Broggi G, Barolat-Romanna G.Surgical treatment of spasticity in cerebral palsy. Child′s Brain, 1978,4:289.

    2 Brown E. Dorsal rhizotomy, in questions and answers, DATTA.JAMA,1990,264:2569.

    3 Peacock WJ, Staudt LA.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 Concemporary Neurosurgery,1990,12:3.

    4 Sindou M, Miffsud JJ,Boisson D.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 in the dorsal entry zone for treatment of hyperspasticity and pain in the hemiplegic upper limb. Neurosurgery,1986,18:587.

    (收稿:1992-11-10 修回:1993-02-1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