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65892
艾滋病的口腔损害及其防治
http://www.100md.com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1999年第4期
     作者:李剑农

    单位:李剑农 安徽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合肥 230032

    关键词:艾滋病;艾滋病病毒;口腔表征;防治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990401

    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780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而引起的新的传染病,是继癌症之后对人类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的又一疾病。我国目前已有HIV感染者约30万,感染人数仍在不断增加,HIV感染者在发病前的很长时间内无全身症状,患者、家属及社会均不知其患病情况,但他们可以传播HIV,此期叫做“窗口期”,在不可能做HIV血清学普查的情况下,早期发现和诊断HIV感染者是防止该病传播的重要途径。在AIDS发病前1~5年内,患者可出现各种典型的口腔病损,这是早期发现和诊断HIV感染的关键症状,美国加州大学牙科学院门厅标语为“牙科医生站在与AIDS斗争的最前沿”。在美国,对AIDS的防治已成为口腔科医生的一项重要任务〔1,2〕
, 百拇医药
    1 AIDS分期

    1.1 窗口期 近年来学者发现,当机体被HIV感染后,有一段时期血清中尚不能测出HIV的抗体,但体内已有HIV,且具有感染性,这段时期称作“窗口期”。对“窗口期”的认识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献血者的检测,更为困难,对那些刚刚被感染上HIV的人,目前的检测手段是无法测出的。“窗口期”大约为4周至3个月。

    1.2 平均潜伏期 HIV感染后到出现症状被诊断为AIDS这段时期被称为平均潜伏期,潜伏期也在变化中,目前多数学者认为AIDS的平均潜伏期为7~10年。

    1.3 AIDS期 常出现一系列非特异性的前驱症状,可持续数周或数月。表现为发热、乏力、疲倦、厌食、盗汗、体重减轻、全身淋巴结肿大、腹泻、衰弱等。根据一组病例统计分析,出现上述症状的百分比:发热100%,体重减轻95%,不适乏力64%,淋巴结肿大50%,肝脾肿大43%,腹泻26%〔1,2,11,12〕
, 百拇医药
    2 AIDS的口腔表征

    作为口腔科医生,仔细注意病人的口腔表现,不但有助于自我保护,而且有助于早期发现病例。研究表明大多数HIV感染者均有口腔表征,许多患者在发展到AIDS期之前4年内单独出现口腔表征并首诊于口腔科,对早期出现的感染者进行治疗,可以防止免疫力的快速下降,控制感染的进一步发展,进而提高病人的生存时间和质量。

    2.1 HIV感染的口腔表现分类

    2.1.1 与HIV感染密切相关的口腔病变 白色念珠菌病:①红斑型白色念珠菌病;②假膜型白色念珠菌病(伴口角炎),毛状白斑。

    牙周病:①牙龈线形红斑;②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③坏死性(溃疡性)牙周炎,卡波肉瘤,非何杰金淋巴瘤。

    2.1.2 与HIV感染有关的口腔病变 非特异性溃疡;涎腺病:①因分泌减少引起的口干症②单侧或双侧涎腺肿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毒感染(除EB病毒外):① 单纯疱疹性口炎②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尖锐湿疣,灶性上皮增生,寻常疣③ 带状疱疹病毒有单纯带状疱疹病毒、水疱样带状疱疹病毒;坏死性(溃疡性)口炎。
, 百拇医药
    2.1.3 可见于HIV感染的口腔病变 细菌感染有:伊放线菌,大肠埃希杆菌,克雷杆菌肺炎菌;上皮样血管瘤病;猫抓病;药物反应型病变:溃疡,多形性红斑,苔癣样病,中毒性表皮松解症。

    除白色念珠菌以外的霉菌感染有:隐球菌,地丝菌属,组织胞浆荚膜菌,毛霉菌,黄曲霉菌;神经病变有:面瘫,三叉神经痛;复发性阿弗它口炎;病毒感染有:巨细胞病毒,上皮软疣。诊断标准:仅对2.1.1和2.1.2部分病变制定了诊断标准,分初步诊断标准及确定标准。

    2.2 白色念珠菌病 分为红斑型;假膜型;口角炎;增生型。

    2.2.1 红斑型 红色斑点或斑块,颜色为火红到粉红,遍及上腭及舌背,丝状乳头消失。也可发生在颊部表现为多处红色斑块斑点,与HIV感染关系密切。确诊:查出霉菌或经抗霉菌治疗有效。

    2.2.2 假膜型 临床表现为粘膜上有奶油或浅黄色斑块,擦去可留下出血创面,常见部位:上腭、颊、唇及舌背。初步诊断:根据临床症状;确诊:细菌培养(+),抗霉菌治疗有效。
, http://www.100md.com
    2.2.3 口角炎 老年人、年轻人发生白色念珠菌感染,可能发生口腔特征:口角向外放射状条纹,伴有小白色斑。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及查出霉菌。

    2.2.4 增生型 临床表现:不能去除的白色斑块,常见于颊粘膜,好发于上腭及舌背后部,表现为结节状增生。非AIDS增生型好发于口角。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在高危人群中,增生型病变是发生AIDS的先兆。

    2.2.5 组织胞浆菌病 是AIDS的又一种霉菌感染。临床表现:大且质硬的痛性溃疡,常在舌侧缘。病理表现为肉芽性炎性增生。诊断:染色及特异抗血清免疫荧光染色。治疗:酮康唑400 mg每日1次。

    2.2.6 隐球菌病 临床表现:舌侧缘及上腭后缘可见直径1.0 cm长期不愈的大溃疡,中心有假膜,溃疡周围有0.5 mm硬结区。诊断:涂片、活检及血培养。治疗:克霉唑口腔锭,制霉菌素口腔锭,两性霉素口腔锭,华素片含化每日3次,每次3 mg,并配合3% 小苏打水含漱。氟康唑(Fluconazole)口服,第1天200 mg,以后每日100 mg。
, 百拇医药
    2.3 细菌感染

    2.3.1 AIDS相关龈炎(HIV-G) 临床表现:游离龈缘呈明显的界限清楚的火红色线状充血,附龈可伴有瘀斑或弥散点状红斑,牙龈有自发性出血。诊断:应与边缘性龈炎相区别,去除牙菌斑和龈上结石充血不退者即牙龈线形红斑。

    2.3.2 AIDS相关牙周炎(HIV-P) 临床表现:牙周组织附着丧失严重,进展快,牙周组织迅速破坏、疼痛、牙齿松动、缺失。牙周袋不深(由于牙周软硬组织同时坏死所致)。诊断:根据症状。

    2.3.3 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ANU-G) 临床表现:发病突然、刷牙出血、疼痛、口恶臭、牙龈火红、水肿、牙龈边缘及乳头有黄灰色坏死组织、极易出血,症状可连续3~4周后逐渐消失,但常复发。与ANU-P相比病损轻而局限,ANU-G主要局限于软组织破坏,牙槽骨缺损少见,而HIV感染相关牙周炎短期内迅速导致软硬组织同时破坏。诊断:根据临床症状。
, 百拇医药
    2.3.4 坏死性溃疡性牙周炎(ANU-P) 临床表现:症状同坏死性牙龈炎相似,但以软组织缺损为特点,牙齿松动,疼痛明显,可根据临床症状诊断。该病与不伴有HIV感染的牙周炎的区别在于:局部组织破坏相当严重,发病时间短,1~3个月内患牙松动甚至脱落,而普通牙周炎多为慢性损害。

    2.3.5 坏死性口炎(NS) 临床表现:广泛的软组织坏死,骨组织外露,骨坏死,可见分离的坏死骨片、骨块。是AIDS最严重的口腔感染之一,广泛的软组织坏死导致骨暴露,范围超过膜龈联合,累及邻近的腭咽组织或口腔粘膜,和Noma及坏疽病相似,可危及生命。治疗:① 口腔清洁;② 1% Betadine(聚烯吡酮碘)冲洗,可保护血凝块,促进愈合,并有局麻镇痛效果,用0.1%~0.2%洗必泰含漱有利于菌斑控制,且有一定抗霉菌作用;③ 甲硝唑200~300 mg,每天4次,如甲硝唑禁忌,可用青霉素250 mg,一日4次。不主张用广谱抗生素以免造成菌群失调。

    2.4 病毒感染
, 百拇医药
    2.4.1 单纯疱疹病毒 临床表现:患者常见于儿童、少年或25岁以下青年人,初发时与流感的前驱症状相似,1~2天后在牙龈、硬腭及唇边出现小疱,破损后形成溃疡,小疱液做涂片或培养。在AIDS中占5%~13%,但病损更为严重,范围更广。治疗:用无环鸟苷霜剂涂抹每天5次。

    2.4.2 带状疱疹感染 带状疱疹病毒潜伏在三叉神经结,23%在2年内发病,46%在4年内发病。临床表现:剧痛,沿单侧神经分支分布,水疱发展为结痂或溃疡。治疗:大剂量无环鸟苷(Acyclovir,ACV),有人使用无环鸟苷软膏4次.d-1,肌肉注射聚肌胞(POLY I:C,PIC),每次2 mg,qd,肌注5次为1疗程。

    2.4.3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口腔疣分三型:菜花状、刺状和扁平状。治疗:切除、电烙、CO2激光。

    2.4.4 毛状白斑(Hairy leukoplakia, HL) 是AIDS晚期最常见的病损,毛状白斑患者是高危人群,约占AIDS患者的24%~36%。临床表现为双侧舌缘皱折或突起,可以是细小皱折也可为光滑扁平的白色斑块。呈肋骨弧形排列,与舌体长轴相垂直,可以认为是AIDS发病的早期特殊表现,在3年内可以发展为AIDS。王善昌等报道发现HL 7个月后而至AIDS晚期〔6〕。患者主诉外观不雅和棉花一样感觉。涂片可见白色念珠菌丝,但抗霉治疗并不消失。HL发生在舌部有两种假说:EB病毒潜在舌侧缘,直接感染郎格罕细胞,激活EB病毒。另一种假说,舌侧缘存在EB的受体,在HIV感染后,大部分受体明显表达,可接受EB病毒。诊断:检测EB病毒可确诊。辅助免疫组化、组织原位杂交等方法,或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治疗:无环鸟苷200 mg.-1,每天15片,3周,Desciclovir和Gancyclovir(更昔洛韦)治疗后可消退但易复发。叠氮胸苷,100~200 mg,q 4 h。0.1%维甲酸局部涂抹。
, 百拇医药
    2.5 艾滋病和肿瘤 卡波肉瘤大约30%发生在上腭,男女比20∶1,巨细胞病毒是卡波肉瘤的相关因素,HIV可产生血管增生因子,可能是血管增生的结果,而不是肿瘤。临床表现:27%的AIDS患者症状是卡波肉瘤引起的。22%的患者以卡波肉瘤为AIDS首发症状。45%的患者同时有口腔、皮肤及内脏受累。

    病损表现为上腭部两侧浅蓝色、浅黑色或浅红色包块,早期为扁平状不高出粘膜表面,以后逐渐发展,颜色变深,高出粘膜面,出现分叶甚至溃疡,出现溃疡前没有触痛,有时表现为牙龈瘤,也可能无颜色改变。病理:交织在一起的梭形束及丛状的内皮组织和非典型的血管改变。有研究者证实HIV可产生一种血管增生因子,所以不能排除卡波肉瘤是血管增生的结果,而不是一种肿瘤。预后和治疗:不伴机会感染者,平均生存14个月,个别5年以上,伴有感染者生存时间5~9个月。治疗:包括化疗、放疗、干扰素、局切、激光等,放疗比较有效。

    2.6 AIDS神经系统病变 HIV嗜神经性,由于HIV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影响,可至神经病学表现包括痴呆、神经病及其他疾病。可影响面神经及三叉神经。可出现突发性单侧或双侧颏神经分布区麻木,原因不明的全口牙痛、颊部感觉异常等称“颏麻木综合征”。
, http://www.100md.com
    2.7 不明原因疾病的口腔表现 复发性阿弗它溃汤(RAU):AIDS高危人群的RAU发生率明显增加,可分轻型、成簇的融合、重型、腺周坏死性粘膜炎。溃疡1~2 cm,单个、剧痛,可持续数周。HIV相关性RAU除了一般RAU的复发性以及病损表现出的“红、黄、凹、痛”外,还有以下特点:①溃疡面较大,多表现为重型阿弗它溃疡,疼痛明显;②溃疡不易自愈;③较难治疗,对大多数药物无反应;④可伴有咽部及食道病损。目前治疗的主要药物与方法如下:局部用激素类药物,曲安缩松(Triaminonide Acetonrde,商品名康宁克通)为长效糖皮质激素,抗炎效果明显。Fridman用其进行创面局封,2天后疼痛缓解,溃疡面缩小,甚至痊愈,但不能防止复发〔6,7,11〕。全身:①强的松龙40~60 mg.d-1口服,效果尚可。②反应停(Thalidomide)是目前公认较为有效的药物,但机理不清,目前认为反应停可抑制局部巨噬细胞的产物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产生,也可以破坏HIV的复制等。对照实验,两组患者每日分别服用200mg反应停或安慰剂,同时监测溃疡的愈合情况、生命质量、毒性反应等。4周后,治疗组的16名患者全部痊愈,而对照组仅有2例痊愈。服用毒副反应主要是:致畸,周围神经炎。过敏反应为发烧、皮疹、心跳过缓等。③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m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是造血生长因子,可以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分化增生,G-CSF治疗HIV相关性RAU的机理不明,可能与其增进中性细胞的分化增生作用有关。因此,对耐药尤其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HIV相关RUA首选用G-CSF治疗〔8,9,12〕
, http://www.100md.com
    局部用药与含漱酏剂:肤轻松口腔膏(肤轻松与Oabase、口腔用药基质各半混合),四环素混悬液,0.1%~0.2%洗必泰含漱。

    2.8 进行性坏死性溃疡 病程如坏疽性口炎(Noma)。

    2.9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临床表现:小的充血紫癜样病变或大瘀斑发生在口腔粘膜上,可有自发性牙龈出血。

    2.10 HIV相关的涎腺疾病(HIV-SGD) 口干症:占AIDS10%~13%。

    治疗:无糖树胶、无糖糖果、1%毛果芸香碱滴口腔。使用含氟牙膏。

    2.11 大涎腺肿大 发生腮腺肿大(PGE)的儿童中有10%可能就是儿童AIDS的某些表现。临床表现:同于舍古林综合征。

    2.12 口腔粘膜色素沉着 口腔指甲都可能发生色素沉着,在服用AZT和(或)Ketoconazole(酮康唑)的病人更显著。
, 百拇医药
    2.13 儿童AIDS面部表现 白色念珠菌感染占33%,腮腺炎占7%~17%。

    2.14 其它 注射毒品的母亲生下的AIDS儿童可表现为畸形综合征。牙齿萌出滞后,萌出形式也不正常。

    3 影响HIV传染的因素

    人传染途径:性交、静脉吸毒、输血和母婴传染,医护人员被污染针头等传染可能性较低,约为0.3%;个体的易感性有差异;HIV毒株不同传染能力也不同;传染源患者处在不同时期,传染能力也不同,晚期比早期强;病毒量越高传染能力越强;传染物的量:偶尔刺破皮肤1 000人中只有3~5人传染上HIV。0.01 ml乙肝病人血即可传染。据调查1 000名医务工作者乙肝感染为30%,比AIDS的传染率高100倍。

    按照WHO的标准,以下行为不会传播HIV,握手、拥抱、接吻、共餐、生活在同一房间或办公室、接触电话、门把、便具等,还有接触汗水或泪液,被蚊虫或其他昆虫叮咬后等。在此,还要强调一点,即接吻是指吻面颊、额头,不包括深接吻,长时间接吻〔2〕
, http://www.100md.com
    目前在唾液中未分离出艾滋病病毒,因为唾液中有各种免疫成分抑制HIV的传染性,很少从唾液中分离到HIV。许多研究表明在血清阳性患者唾液中可测到抗HIV-1抗体,北京卫检测得唾液与血清结果的符合率为95.7%。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应歧视被HIV感染者,也不应该回避疏远他们。

    4 对医护人员防护要求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对医护人员的防护有以下规定:①医务人员应常规地实施适当的防护,当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粘膜、有伤口的皮肤或持被血或体液污染的器皿时,或静脉穿刺及进行有关血管操作时应戴手套,接触另一病人时应更换手套、穿白大衣、隔离衣。②当手或其它皮肤表面被体液污染时,应摘掉手套立即清洗。③手术过程,清洗器械时避免刺伤,不要用手折弯、折断针头,用过的针头、手术刀或其他锐器应放在坚固容器中,转送到处理部门。④虽然唾液不能直接造成HIV感染,但仍应尽量避免急诊时口对口呼吸,应用人工呼吸装置。⑤医务人员如患皮肤渗出性损伤或皮炎,应避免接触病人。
, http://www.100md.com
    口腔医护工作者的防护:①对所有患者均按HIV感染者来对待,不能有侥幸心理。②最基本的要求是戴手套、口罩、眼罩、白大衣或隔离衣。手套不一定用消毒的,一般性检查用乳胶或乙烯手套即可。一次性使用,不得重复使用。治疗过程中如果有可能造成唾液或其他体液飞溅时应戴眼罩,因为在去银汞时会伤及眼睛。③做牙体和牙髓病时用橡皮障、头托及工作台衬纸均要一次性的。④口腔科用的锐利器械很多,包括被血或唾液污染的刀片、剪刀、扩大器、凿子、洁治器、针头等,口腔局麻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很多,1978年美国牙科协会调查每个牙科医生平均每个月要做177次局麻,而平均每百次局麻有1.5次刺破手指,所以,注射器用后不应重新将帽盖上,也不应把针头折断或弯曲,应直接放在坚固容器中送去处理。⑤所有临床用过的器械应彻底清洗后高压或热烤箱灭菌。⑥病人使用过的工作台一般可用消毒液喷洒,然后用消毒巾擦拭,擦拭后再喷洒消毒液一次。印模、模型、铸造体蜡型、修复体或正畸矫治器等在送技工室之前均应消毒处理。⑦由于血液、唾液、龈沟液可以污染机头和联接的管道,每个病人治疗后都应对机头消毒,如果不能高压灭菌的话,可在冲洗机头后用消毒剂擦拭表面,并开机空转以清洗管道,在开诊前和结束治疗后,都应遵循厂家规定的方式进行消毒,对超声洁牙器及水汽喷头也同消毒机头一样处理。⑧污染的材料、印模、咬牙合记录、假牙等在送交技工室和放到病人口腔内之前,都应彻底消毒,消毒方式应向厂家咨询合适的方法以保持材料不变性。⑨牙科设备工作面很难消毒,如灯的扶手和X光机头,可用铝纸包起来,每个病人更换一次〔2,6,7,9,10〕
, http://www.100md.com
    作者简介:李剑农,男,65岁,教授,主任医师,安徽省口腔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编委,《口腔材料器械杂志》编委,《北京口腔医学杂志》、《上海口腔医学杂志》、《口腔医学进展杂志》特邀编委

    参考文献

    1 李辉,张雪华主编.艾滋病超级癌症.北京: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3~9

    2 栾文民等主编.艾滋病的口腔表征及医护人员的防护.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2~93

    3 李秉琦,温玉明主编.口腔疾病治疗学.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40~547

    4 Laskaris G, Hadjivassilion M, Straligos JJ. Oral signs and symptoms in 160 Greek HIV-infected patients. Oral Pathol Med, 1992;21(37):120~123
, http://www.100md.com
    5 Schiodl M,Bakicana PB, Hiza JF. Oral candidiasis and hairy leukoplakia correlate with HIV infection. 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1990;69(5):591~596

    6 王善昌,徐 双,吴 循等.艾滋病的口腔颌面部表现(附病例报告). 上海口腔医学,1998;2(7):85

    7 Glick M, Muzyka BC, Lune D et al. Oral manifestations associated with HIV disease as markers for immune suppression and AIDS. 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1994;73(3):334

    8 Glick M, Muzyka BC,Salkin LM et al. Necrotizing ulcerative periodontitis: A marker for immune deterioration and a predictor for the diagnosis of AIDS. J Periodontol,1994; 65(3):393~397
, 百拇医药
    9 Resnick,L,Herbst JS, Raab-Traub N.Oral hairy leukoplakia. J Am Acad Dermatol, 1990;22(1):1 278~1 282

    10 Levine RA, Glick M. Rapidly progressive periodontitis as an important clinical marker for HIV disease. Compendium, 1991;12(7):478

    11 Bollinger RC, Brookmeyer RS, Mchendale SW et al.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acute primary HIV infection in India. JAMA, 1997;278(2):2 086~2 088

    12 Schacker T, Collier AC, Hughes J et al. Clinical and epidemiologic features of primary HIV infection. Ann Intern Med, 1996;125(2):258~263

    1999-07-28收稿(特约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