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温州医学院学报》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66396
原发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二例诊治体会
http://www.100md.com 《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
     作者:李劲节 虞冠锋

    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一医普外科,温州,325000)

    关键词:血栓,肠系膜上静脉;病例报告;外科手术

    温州医学院学报000150

    分类号:R657.2;R5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2138(2000)01-0018-01▲

    原发性肠系膜上血栓形成是一种较少见的,原因不明的肠系膜血管阻塞性疾病,早期诊断困难。我院1998年收治2例,经手术治愈,现报告如下。

    例1,男,16岁,因“腹痛五天,加重伴呕血一天”入院,即往健康。查体:T 37.7℃,P 110/min,R 24/min,BP 18.5/11.5kPa。全身皮肤多处大片瘀斑,全腹胀,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消失,右下腹穿刺得不凝血液。入院诊断:呕血待查,上消化道出血。入院后CT报告肠系膜上静脉栓塞,空肠壁肿胀,多普勒超声报告门、脾、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部分堵塞),肠壁水肿。血小板310×109/L,PT20s,INR1.70,FDP,vWF, Ⅷ:C均明显升高,抗凝血酶原Ⅲ因子(AT:Ⅲ)正常。入院第一天手术,术中见腹腔内约1000ml血性腹水,距屈氏韧带10cm以下110cm长的空肠呈紫黑色,肠壁肿胀无蠕动。相应肠系膜水肿肥厚,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可及血栓,切除坏死肠管及系膜125cm。术后补液,抗感染,低分子右旋糖酐,阿斯匹林抗凝、尿激酶溶栓治疗,二十天后痊愈出院。术后病理报告:出血性肠梗死伴血栓形成。
, http://www.100md.com
    例2,男性,57岁。因“腹痛五天,肛门停止排便排气二天”入院,既往健康。查体:T 37.4℃,P 100/min,R 20/min,Bp25/13kPa。全腹胀,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消失,右下腹穿刺得血性液。腹部平片报告高位小肠不全梗阻,血小板760×109/L,PT15s,INR1.2。入院诊断:肠梗阻。急诊查CT报告空回肠壁极度水肿,入院当天手术,术中见腹腔内约500ml血性腹水,距回盲瓣35cm处有40cm长的回肠呈紫黑色,肠壁肿胀无明显扩张,肠系膜静脉内血栓形成,系膜水肿。切除坏死和生机可疑肠管及其系膜80cm。术后补液,抗感染,低分子右旋糖酐、阿斯匹林抗疑,尿激酶溶栓治疗,十四天后痊愈出院。术后病理报告为出血性肠梗死。

    讨论 本病发病率低,无明显诱因和易患因素,早期及术前诊断困难。患者临床表现多以腹痛为主,渐加剧,常有肠梗阻表现,偶有呕血黑便。体检上应注意腹部体征与腹痛程度不相符的表现。腹穿抽得血性液,往往说明已有肠梗死。近来随着影像学及血管造影技术发展,使本病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腹部多普勒超声,CT均可见肠系膜及门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并可发现肠管壁及系膜的肿胀。对早期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对怀疑有本病的患者应及早做多普勒超声及CT以明确诊断。另外,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也是诊断本院的一种可靠方法,但此法系有创性检查,故宜以超声,CT为首选。
, 百拇医药
    对于早期发现的无肠坏死的静脉血栓形成可先用抗凝溶栓治疗,国外曾报道有用导管注入肝素、尿激酶治疗成功的病例,但由于本病发现时多已存在肠坏死,故及时手术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对肠管生机的判断尤为重要,对有怀疑的肠管不应勉强保留。对坏死肠管及有血栓形成的系膜应做彻底切除,一般在距病变肠管上下各15cm处切除肠管,并对相应系膜做扇形切除,以免术后再发坏死和肠瘘。术后除应常规补液,抗感染治疗外,还应结合低分子右旋糖酐、阿斯匹林抗凝、尿激酶溶栓治疗,以防止血栓再次形成。国外文献报道抗凝剂以肝素为首选,用肝素联合治疗能有效降低术后血栓再发率、死亡率。另外,对于肠管切除较多而引起的短肠综合征,应及时予以静脉营养,但预后仍不佳。■

    作者简介:李劲节(1972-),男,浙江温州人,住院医师。

    收稿日期:1998-08-19,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