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66543
弥漫性脑损伤的分型诊治
http://www.100md.com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1999年第3期
     作者:宋明 单宏宽 谢京诚 刘彬

    单位: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北京 100083

    关键词:

    990323 随着对弥漫性脑损伤研究的不断深入,该病确诊的患者不断增多,但疗效差,死亡率很高。1995年后,作者在脱水、激素、亚冬眠治疗和手术的基础上,改进手术,并采用激素冲击疗法和尼莫地平治疗,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1991年8月~1997年10月间我科收治弥漫性脑损伤患者115例,患者GCS积分在8分及以下,伴复合伤者除外,且不伴有需手术清除的血肿或凹陷骨折等;多数患者伴有外伤性蛛网膜下出血。病例选择条件与Marshall[1]相同。
, 百拇医药
    分型与分组:根据Marshall分型[1],Ⅰ型5例,Ⅱ型35例,Ⅲ型43例,Ⅳ型32例。1995年前的69例作为对照组,1995年后的46例作为治疗组。

    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脱水和激素治疗;根据病情,有些患者采用亚冬眠治疗。Ⅳ型和部分Ⅲ型患者施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和挫裂的脑组织,进行外减压。1995年后的46例均采用尼莫地平10~20mg.d-1持续静滴12~14d;尼莫地平采用德国Bayer公司生产的尼莫通针剂,每支含尼莫地平10mg。Ⅲ型和Ⅳ型患者,采用甲基强地松龙30mg.kg-1或地塞米松5mg.kg-1,冲击1~3次;并改进手术,在清除血肿和挫裂的脑组织后,打开蛛网膜释放血性脑脊液,清除积血;并进行外减压,减压窗在8cm×10cm及以上,必要时可行双侧外减压。
, 百拇医药
    疗效评定:出院时进行疗效评定,将预后分为良好、轻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性生存和死亡。

    2 结果

    从Ⅰ到Ⅳ型,两组患者的死亡率逐渐升高。Ⅰ型患者预后良好。比较两组患者转归中的重残率和死亡率,对照组中Ⅱ型患者分别为41.7%和12.5%,Ⅲ型患者分别为32.2% 和35.8%,Ⅳ型患者分别为14.3% 和64.3%;治疗组中,Ⅱ型患者分别为27.3% 和10%,Ⅲ型患者分别为33.3% 和26.7% ,Ⅳ型患者分别为 22.2%和44.4%。因病例较少,未进行统计学处理。

    3 讨论

    弥漫性脑损伤的治疗很难,死亡率超过60%[1],预后极差。Marshall[1]根据CT表现将弥漫性脑损伤分为4型:弥漫性损伤Ⅰ型,CT无病变表现;弥漫性损伤Ⅱ型,可见脑池,中线结构移位0~5mm,在显示的病变中,高密度或混杂密度病变小于25ml,高密度区包括碎骨片和异物;弥漫性损伤Ⅲ型(脑肿胀型),脑池受压或消失,中线结构移位0~5mm,高密度或混杂密度病变小于25ml;弥漫性损伤Ⅳ型(脑移位型),中线结构移位超过5mm,高密度或混杂密度病变小于25ml。弥漫性脑损伤患者的预后与患者的年龄、入院时的GCS积分和CT表现有关[1]。年龄越大,GCS积分越低,预后越差。CT显示有脑池受压或消失,中线结构有移位,或有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差[2]。常用的治疗措施有:(1)脱水治疗,常用甘露醇和速尿;(2)激素,常用地塞米松和甲基强地松龙,Ⅲ型和Ⅳ型患者采用冲击疗法;对激素的使用目前尚有不同看法;(3)过度换气,适于接呼吸机的患者;(4)亚冬眠治疗;(5)手术治疗。
, http://www.100md.com
    治疗组采用的新疗法包括:(1)改进手术;(2)尼莫地平和大剂量激素治疗。传统手术包括去骨瓣的外减压和切除挫裂的脑组织的内减压。改进手术后,扩大减压窗,使减压更充分;打开蛛网膜,释放血性脑脊液,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减轻继发性脑损害。

    尼莫地平能阻断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减少钙离子内流,减轻神经细胞钙超载,使继发性脑损害和脑水肿减轻[3]。尼莫地平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降低死亡率,并提高生存质量[2,4,5]

    作者等根据CT表现对115 例弥漫性脑损伤进行分类,比较新疗法治疗各型弥漫性脑损伤的疗效。Ⅰ型患者不伴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情轻,不需手术治疗,两组疗效相似。Ⅱ型患者均伴蛛网膜下腔出血,不需手术治疗;重残率和死亡率,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Ⅲ型和Ⅳ型患者,往往就诊时临床表现并不重,与CT表现不相符,但病情变化快,且Ⅲ型可转变成Ⅳ型。Ⅲ型和Ⅳ型患者的死亡率,在治疗组显著降低。故新疗法利于提高,Ⅲ型和Ⅳ型弥漫性脑损伤的疗效和生存质量。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Marshall LF,Marshall SB,Melville BSN, et al. A new classification of head injury based 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J Neurosurg, 1992, 75:S14-S20

    2 Kakarieka A,Braakman R,Schakel EH.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finding of subarachnoid blood on CT scan after head injury.Acta Neurochir, 1994, 129:1-5

    3 易声禹,费 舟,徐如祥,等.尼莫地平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理论基础与临床.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4, 10:28-30

    4 Kakarieka A,Braakman R,Schakel EH.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 after head injury. Cerebrovasc Dis, 1995, 5:403-406

    5 Harders A, Kakarieka A, Braakman R. 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nd its treatment with nimodipine. J Neurosurg, 1996, 85:82-89

    (1998-11-09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