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病理学杂志》 > 1998年第2期
编号:10266852
食管腺癌伴其表面上皮原位鳞癌一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病理学杂志》 1998年第2期
     作者:王和枚 王玉华 李维华

    单位:100850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关键词:

    患者男 患者男,50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6个月入院。术前上消化道造影及纤维胃镜检查、活检病理均诊断食管下段鳞癌。于1996年12月21日行食管部分切除术。

    病理检查:切除食管一段,长10 cm,上切缘周径4 cm,下切缘周径3.8 cm。距下切缘2 cm处见一隆起型肿物,部分呈菜花状,肿物大小7.0 cm×4.0 cm×2.2 cm,表面粘膜大部分完整,呈灰白色,菜花状区粘膜因局部溃疡及出血而呈灰红、灰白相间外观;切面灰粉色,质嫩,与周围组织分界尚清。镜下检查:肿瘤组织位于食管粘膜上皮下,呈大小不等的实性团块,其间见有腺管状结构(图1);有的呈筛状结构,并见大片坏死,筛孔及管腔中可见粘液样物质,癌巢间尚可见残存的正常食管腺体;瘤细胞大小不一,胞浆丰富、嗜酸性,核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异染色质丰富,核仁可见,核分裂相易见。表面鳞状上皮大部分增生,基底膜完整,局部呈原位癌改变伴有溃疡形成(图2)。上、下切缘均被覆鳞状上皮,未见肿瘤。免疫组化染色示瘤细胞角蛋白弥漫强阳性,S-100局灶阳性。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部分阳性,而actin、上皮膜抗原及癌胚抗原均为阴性。4901.gif (11703 bytes)4902.gif (12751 bytes)
, http://www.100md.com
    图1 癌细胞位于食管粘膜下层,呈腺管状 HE×66 图2 食管鳞状上皮原位癌 HE×33

    病理诊断:食管(下段)隆起型腺癌(发生于食管腺体),合并鳞状上皮原位癌

    讨论:原发于食管的腺癌约占食管癌的5%~10%,发生部位多在食管中下段或下段,主要来自Barrett食管,少数来自胃粘膜异位灶或食管腺体[1]。本例癌食管粘膜被覆正常鳞状上皮,肿瘤在粘膜下层浸润性生长,破坏肌层及固有层,其间尚可见残存的食管腺体,粘膜上皮因瘤性刺激或压迫而发生增生或萎缩,局部呈原位癌改变,但基底膜仍很完整。本例食管腺癌的组织形态不同于胃肠道的腺癌,免疫组化显示瘤组织局灶性表达S-100,提示含有肌上皮成分。综上分析,我们诊断本例为发生于食管腺体的腺癌。

    本例活检病理曾诊断为鳞癌,可能与内镜取材表浅及取材较少有关。由于上皮局部呈原位癌改变,而邻近上皮的食管腺癌组织又多呈实性片块状,因而误诊为单纯的鳞癌。
, 百拇医药
    本例还需与以下肿瘤鉴别:(1)原发于Barrett食管的腺癌。尽管食管腺癌主要来自Barrett食管,但本例食管粘膜被覆正常鳞状上皮(肿瘤表面上皮局部呈原位癌改变);瘤组织形态亦不同发生于Barrett食管的腺癌,后者形态与胃肠道腺癌相同。(2)腺样囊性癌:细胞较一致、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相少见等可资鉴别。(3)基底样鳞癌:是一种原发于上皮的鳞癌,呈现局灶或弥漫的腺样分化;癌巢周边细胞栅栏状排列、巢内圆形腺腔及大量基底膜样物质沉积是其最具特征的形态特点。本例表面上皮基底膜完整,癌巢大部分呈典型的腺管结构,实性细胞巢周亦未见明确的栅栏状排列。

    参考文献

    1 刘彤华. 食管,胃,肠和肛门. 诊断病理学刘彤华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56.

    (收稿:1997-05-19 修回:1997-11-04), http://www.100md.com